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华通史  修订本  第5册  第4篇  中古史  下  隋唐五代史前编
中华通史  修订本  第5册  第4篇  中古史  下  隋唐五代史前编

中华通史 修订本 第5册 第4篇 中古史 下 隋唐五代史前编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致平著
  • 出 版 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
《中华通史 修订本 第5册 第4篇 中古史 下 隋唐五代史前编》目录

彩色插图: 1

五代梁赵嵒八达游春图 1

五代刁光胤枯树五羊图 2

第五章 五代十国——唐朝的残局 3

附 6

五代大事年表 6

五代帝系表 12

十国帝系表 13

五代十国分合表解 15

五代十国国祚比较表 16

五代十国疆域简表 17

後梁时各国疆域形势略图 27

後唐时各国疆域形势略图 28

後晋(後汉)时各国疆域形势略图 29

後周时各国疆域形势略图 30

第一节 五代的嬗递 31

一、後梁时代——梁晋之争 31

(一)朱全忠初称帝时全国的割据局面 31

附:朱全忠称帝时割据形势略图 32

(二)梁晋潞州之争 33

附:梁晋相争泽潞一带形势略图 33

(三)晋取河北三镇 34

(四)朱全忠之死 35

(五)晋取魏博与濮郓之战 35

(六)後梁之亡 36

二、後唐时代 37

(一)唐庄宗之失德 37

(二)征蜀之役与邺城之变 38

(三)明宗之治 39

(四)李从珂与石敬瑭 40

(五)契丹的建国 41

(六)石敬瑭乞援契丹与後唐之亡 42

附:燕云十六州图 43

三、後晋时代 44

(一)石敬塘之抑郁而终 44

(二)石重贵与契丹关系之破裂 45

(三)辽耶律德光之灭晋 45

(四)耶律德光之北返 46

四、後汉时代 48

五、後周时代 50

(一)周太祖郭威之建国 50

(二)周世宗柴荣之图强 50

1高平之捷 50

2周世宗之雄图 51

3伐蜀与征淮南 53

4周世宗之北伐 53

(三)陈桥之变 54

附注释 56

第二节 十国的割据概况 56

一、吴与南唐 56

(一)吴 56

(二)南唐 57

二、前蜀与後蜀 58

(一)前蜀 59

(二)後蜀 59

三、吴越与王闽 60

(一)吴越 60

(二)王闽 61

四、楚与南平 61

(一)楚 62

(二)南平 63

五、南汉与北汉 64

(一)南汉 64

(二)北汉 64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的政治制度 67

第一节 官制(行政制度) 70

一、中央官制 70

附 70

唐代中央官制简表(附隋制) 70

唐代中央官吏俸禄简表 73

(一)三师三公的荣誉职 73

(二)九寺 73

(三)三省与相权 73

(甲)尚书省 74

(1) 尚书省长官 74

(2) 六部 74

(乙)门下省与中书省 77

(丙)三省合议制与驳议制 78

(丁)唐朝的宰相与相权 79

(戊)翰林学士与枢密使 80

(四)隋之三台与唐之御史台 81

(甲)隋之三台 81

(1) 御史台 81

(2) 司隶台 81

(3) 谒者台 81

(乙)唐之御史台 82

(1) 台院 82

(2) 殿院 82

(3)察院——六条察州 82

(五)五监 83

(甲)国子监 83

(乙)少府监 83

(丙)将作监 83

(丁)军器监 84

(戊)都水监 84

(六)六东宫官属 84

(七)文武散官 85

二、地方官制 87

(一)地方行政制度 87

附:唐代州县官制简表 88

(二)地方监司制度 89

(三)地方军区 90

(四)乡官制度 90

(甲)隋代的乡里 90

(乙)唐代的乡里 91

附注释 91

第二节 兵制 91

一、隋代的兵制 91

(一)隋代的府兵制 91

(二)隋代中央军的编制 92

(三)隋代地方军的编制 94

(甲)平时 94

(乙)战时 94

(四)隋末府兵制的解体 95

二、唐代的兵制 95

(一)盛唐时代的府兵制与中央及地方军的编制 96

(甲)府兵制的重建 96

(乙)中央军 99

(1)中央十六卫(附表) 99

(2)禁军 100

(3)东宫诸卫 100

(丙)地方军 101

(丁)边防军 102

(二)府兵制的破坏与彍骑的招募 103

(甲)府兵制的破坏 103

(乙)彍骑的招募与其废弛 103

(三)唐代中叶以後的禁军 104

(甲)禁军的演变 104

(乙)唐代晚叶的北衙禁兵 106

(四)唐代晚叶的方镇兵 106

(五)唐代的马政 107

三、五代兵制的混乱 109

附注释 110

第三节 法制 110

一、隋代的法制 110

(一)法典 110

(二)刑律 111

(三)法官(司法机构) 111

二、唐代的法制 112

(一)法典 112

(二)刑律 113

(三)法官(司法机构) 113

三、五代的法制 114

(一)法典 114

(二)刑法 115

第四节 教育 115

一、隋代教育制度的概况 115

二、唐代的教育制度 116

(一)中央学校 116

(甲)两馆 116

(1)弘文馆 116

(2)崇文馆 116

(乙)国子监所辖之京师六学 117

(1)国子学 117

(2)太学 117

(3)四门学 118

(4)律学 118

(5)书学 118

(6)算学 118

(丙)京师六学一般之教材与学生学龄、考试、升降之规制 118

(丁)学生出路 119

(二)地方学校 119

(三)唐代学校教育的特质与其盛衰 121

第五节 科举制度 121

一、隋代之创设科举 122

二、唐代正式建立的科举制度 122

(一)三途出身与考试程序 122

(二)八科取士 123

(甲)秀才科 123

(乙)明经科 123

(丙)进士科 123

(丁)明法科 124

(戊)明书科 124

(己)明算科 124

(庚)道举科 124

(辛)童子科 124

(三)考试重点 124

(四)武科考试 124

(五)试场的礼仪规律 124

(六)释褐试 125

三、五代的科举制度 125

附注释 126

第六节 赋税与币制 127

一、赋税 127

(一)隋代的均田制 127

(甲)丁年的规制 127

(乙)授田的规制 127

(丙)赋役的规制 128

(丁)户籍的整饬 128

(二)唐代的租庸调制 128

(甲)丁年的规制 128

(乙)授田的规制 129

(丙)赋役法 131

(1)租庸调制 131

(2)课户与免课户 132

(三)唐代的两税法 132

(甲)租庸调的破壤 132

(乙)两税法的实施 133

(1)杨炎的两税法 133

(2)两税法推行後所发生的问题与税法的变易 133

(四)唐代的杂税 135

(甲)盐税 135

(乙)酒税 136

(丙)铁冶 136

(丁)茶税 137

(戊)关税 137

(己)其他杂税与苛敛 138

(五)五代的赋税概况 139

(甲)一般赋税 139

(乙)盐酒的官卖 140

(丙)其他苛税 141

二、币制 141

(一)隋代的币制 附图例 141

(二)唐代的币制 附图例 141

(三)五代的币制 附图例 146

附注释 152

第七章 隋唐五时代的学术与文艺 155

第一节 书籍的整理与传播 157

一、隋唐时代书籍的搜集与整理 157

(一)隋代 157

(二)唐代 157

二、唐五代的版刻印刷 159

插图 160

在敦煌千佛洞所发现之「唐咸通九年敦煌王玠所雕印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160

五代刻印之文殊师利菩萨像及五字真言 161

第二节 经学 162

一、隋代的经学 162

二、唐代的经学 163

(一)五经义疏 163

(二)开成石经(附图) 165

三、隋唐的小学(文字学) 166

四、五代蜀石经 167

附注释 167

第三节 性理学的开端 168

一、神秘的文中子 168

二、韩愈的原道与原性 169

三、李?的复性书 170

附注释 171

第四节 文学 171

一、文章 172

(一)隋代 172

(二)唐代 172

二、诗歌 174

(一)隋代 174

(二)唐代 174

(甲)初唐 176

(乙)盛唐 178

(丙)中唐 182

(丁)晚唐 185

(三)晚唐词的兴起 186

(四)五代的诗词 186

附录 193

(一)唐五代诗词摘例 193

(二)寒山子的偈诗 212

插图: 213

清罗聘所绘之寒山拾得图像 213

三、变文 213

四、小说传奇 214

附注释 216

第五节 史学 217

一、正史的撰述 217

(一)晋书 217

(二)梁书与陈书 218

(三)北齐书 218

(四)周书 219

(五)隋书 219

(六)南北史 219

二、唐代国史的修撰与史馆的建立 220

三、专门史及其他史著 221

(一)唐六典 221

(二)杜佑通典 221

(三)刘知几史通 222

(四)谱学 222

(五)其他史著 222

(六)史汉学的研究 222

第六节 科学 223

一、天文历法 223

二、数学 224

三、舆地学 224

四、科技工程与建筑 225

插图 226

河北赵县安济桥现状实测图 226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结构图 229

五、医术 229

第七节 艺术 231

一、书法 231

二、绘画 232

三、雕塑石刻 234

插图 235

唐陶塑罗汉坐像 235

四、工艺 236

附注释 238

第八节 音乐与歌舞 238

一、隋唐的国乐 238

二、唐代的新乐与梨园弟子 239

第八章 隋唐五代时的宗教思想 279

第一节 佛教 281

一、佛教传播的概况 281

(一)隋代 281

(二)唐代 281

(三)五代 284

二、求法与译经 284

(一)中土高僧的西行求法 285

(甲)玄奘(附玄奘法师像) 285

(乙)义浄 288

(丙)其他求法诸僧 289

(二)西方高僧的东来 290

三、宗派的盛衰 291

(一)天台宗 291

(二)华严宗 291

(三)法相宗 292

(四)俱舍宗 292

(五)禅宗 292

(六)浄土宗 293

(七)律宗 294

(八)真言宗 294

附录 295

有唐一代有关龙门石窟之营造与重要大事纪年摘要 295

第二节 道教 298

一、唐室的尊崇老子与玄学 298

二、唐室的提倡道教 299

三、唐室信仰道教的流弊 299

第三节 新的外来宗教 300

一、景教 300

二、祆教 304

三、摩尼教 305

四、囘教 309

插图 301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301

甘肃敦煌所发现之唐景教写经(两帧) 302

新疆高昌故址所发现之摩尼教经典与图片及汉译摩尼教经文(三图) 302

新疆高昌故址所发现之唐代摩尼教寺院壁画 305

第九章 隋唐五代时的民生社会 308

第一节 隋唐时代的民生社会 313

一、民生概况 315

(一)户口与户籍(附表) 315

(二)民生经济 315

(甲)米价升降(附表) 317

(乙)农民的生活 319

(丙)工商业的情形 324

二、社会风气 326

(一)门第 326

(二)官僚 327

(三)奴婢 328

(四)科举 328

(五)冶游 329

(六)婚丧 330

(甲)婚俗 330

(乙)死丧 331

三、生活习惯 332

(一)衣食住行 332

(甲)衣饰 332

(乙)饮食 335

(丙)住与行 336

(二)节令与娱乐 336

第二节 五代十国的民生社会 338

一、民生的疾苦 338

二、士风的凌夷 341

第十章 隋唐时代的对外交通与文化的交流 347

一、隋唐时代对东北方的交通 349

(一)东北方的邻国 349

(二)通往东北方的交通路缐 350

(甲)陆路 350

(乙)海路 350

(三)东北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 350

(甲)朝鲜 350

(乙)日本 351

附:中日文化交流对照简表 353

插图: 357

鑑真和尚造像 (附说明) 357

唐宣宗大中七年日本僧人圆珍来中国所领福州都督府与台州府之牒文 358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 359

二、隋唐时代对西方的交通 360

(一)西方诸国 360

(二)通往西方的陆路交通缐 361

(三)通往西方的海上交通缐 363

三、隋唐时代南洋的海上交通 364

(一)南洋诸国 364

(二)唐代东南沿海的贸易港与市舶使 365

(甲)贸易港 365

(乙)市舶使(市舶司) 366

(丙)隋唐时的海舶 367

四、隋唐时代种族的混揉与留居中国的蕃民 368

(一)唐代的华夷阀阅 368

(二)唐代的蕃民与胡商 369

(甲)蕃民 369

(乙)胡商 369

(丙)胡奴与昆仑奴 370

五、隋唐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 371

(一)西域文化的东来 371

(二)中国文化的西传 373

附注释 374

附本篇主要参考书总目 3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