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绿色低碳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绿色低碳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绿色低碳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季超,吴会军,周观根,李火榆,王卫民,吴义章,张晖,朱文正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30411280
  • 页数:3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绿色低碳建筑概论;绿色低碳建筑节能技术;新型巨型钢结构的绿色低碳建造及施工技术;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绿色低碳建造及施工技术;新型绿色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建造及施工技术;高性能建筑隔热保温材料及性能检测评价;大型科技场馆绿色低碳建筑节能集成与控制技术建筑围护结构性能检测技术与评价体系;大型科技场馆绿色建筑低碳节能集成控制技术;绿色低碳建筑示范工程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对于推动绿色低碳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的创新,加速绿色低碳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建筑节能降耗减排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绿色低碳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绿色低碳建筑节能材料 1

1.1.1绿色建筑材料 1

1.1.2建筑节能材料 4

1.1.3节能门窗材料 5

1.1.4节能墙体材料 11

1.2绿色低碳施工技术 13

1.2.1绿色施工简述 13

1.2.2绿色施工要求 18

1.2.3绿色施工管理 18

1.2.4绿色施工技术要点 19

1.2.5绿色施工技术方案 25

1.3绿色低碳建筑检测与评价 25

1.3.1保温隔热材料检测 25

1.3.2玻璃幕墙检测 33

1.3.3建筑能效测评 39

1.3.4绿色建筑评价 44

1.4本章小结 50

第二章 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概论 51

2.1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 51

2.1.1绿色建筑 51

2.1.2低碳建筑 53

2.2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 55

2.2.1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污染 55

2.2.2绿色低碳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55

2.2.3以“低碳”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56

2.2.4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战略意义 56

2.3绿色低碳民用与住宅建筑 57

2.3.1绿色低碳住宅的内涵 57

2.3.2万科府前一号的绿色低碳实践 59

2.4绿色低碳公共建筑 60

2.4.1上海世博零碳馆 61

2.4.2上海世博轴 61

2.4.3国家体育场——鸟巢 62

2.4.4广东科学中心 63

2.5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64

2.5.1国外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64

2.5.2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65

2.5.3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66

2.5.4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影响因素 67

2.6本章小结 68

第三章 高性能建筑保温隔热材料 69

3.1建筑隔热保温与建筑节能 69

3.2建筑保温隔热材料基本概念及技术参数 69

3.2.1导热系数 69

3.2.2传热系数 71

3.2.3传热阻 71

3.2.4热桥 71

3.2.5保温与隔热的区别 72

3.3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的种类与应用 72

3.3.1有机类保温隔热材料 72

3.3.2无机类保温隔热材料 81

3.4高性能气凝胶超级绝热材料及制备方法 90

3.4.1超级绝热气凝胶材料及存在问题分析 90

3.4.2气凝胶超级绝热材料的快速制备方法 90

3.4.3纤维增强气凝胶绝热材料 94

3.4.4气凝胶隔热保温材料传热模型与机理研究 100

3.4.5高性能气凝胶隔热保温系统研究 102

3.5本章小结 108

第四章 钢结构绿色低碳建造与施工 109

4.1新型巨型钢结构的复杂构件与节点成型技术 109

4.1.1复杂构件成型技术 109

4.1.2复杂节点成型技术 111

4.1.3厚壁窄坡口埋弧焊焊接技术 114

4.2大跨巨型复杂钢框架安装技术 115

4.2.1大悬挑安装技术 115

4.2.2安装焊接变形和焊接应力控制技术 121

4.2.3结构再造型技术 122

4.3大跨巨型复杂钢结构的隔震技术 122

4.3.1钢结构形式及隔震支座布置 123

4.3.2隔震支座施工新技术 125

4.3.3上部钢结构施工 140

4.3.4隔震施工验收 142

4.4大跨巨型复杂钢结构的实时监控技术 143

4.4.1大跨巨型复杂钢结构实时监控的重要性 144

4.4.2光纤健康诊断技术 145

4.5大跨巨型钢结构的绿色低碳施工及安全监控评价体系 160

4.5.1施工仿真方法及原理 160

4.5.2监测方法 161

4.5.3仿真分析与监测方案之间的联系 162

4.5.4评价方法 163

4.6本章小结 164

第五章 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绿色低碳建造与施工 165

5.1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概述 165

5.1.1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绿色低碳建筑定义及发展意义 165

5.1.2绿色低碳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的特点 166

5.1.3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的发展状况 167

5.1.4绿色低碳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住宅产业化的关键 169

5.1.5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关键技术及主要结构体系 171

5.1.6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的实践应用 171

5.2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节点连接技术 172

5.2.1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主要节点构造类型 172

5.2.2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节点连接形式 176

5.2.3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节点的受力性能 182

5.2.4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节点加固 183

5.3预制装配整体式绿色低碳安装技术 184

5.3.1安装前准备 184

5.3.2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吊装方案 184

5.3.3预制装配式结构安装法 188

5.3.4预制构件的关键安装工艺 190

5.4预制装配整体式绿色低碳实时监控技术 192

5.4.1绿色低碳实时监控技术 193

5.4.2基于光纤维光栅测试技术的混凝土节点受力性能监测 197

5.4.3预制装配整体式绿色低碳实时监控技术的作用 198

5.5本章小结 199

第六章 高速铁路桥梁绿色低碳施工技术 200

6.1概述 200

6.2 T梁运输 200

6.2.1装车 200

6.2.2运行和途中检查 211

6.2.3卸车 212

6.2.4车组运用管理 214

6.3装载加固试运方案 215

6.3.1货物规格 215

6.3.2加固装置 215

6.3.3加固材料 217

6.3.4装载方法 217

6.3.5加固方法 217

6.3.6其他要求 218

6.4运梁方案 219

6.5铺架施工中调车作业的方案 219

6.6架桥机拼装方案 219

6.7架桥机安检、调试运行 223

6.8单线桥孔施工方法 224

6.9双线桥孔施工方法 225

6.10架桥机架梁施工工艺 226

6.10.1喂梁作业 227

6.10.2取梁、吊梁作业 227

6.10.3 T梁就位安装 227

6.10.4支座砂浆灌注 228

6.11桥梁横向连接施工工艺 228

6.11.1施工步骤 228

6.11.2施工工艺 229

6.12本章小结 235

第七章 大型科技场馆绿色低碳建筑节能集成与示范 236

7.1围护结构隔热与保温 236

7.1.1原设计方案建筑节能计算 236

7.1.2分析结果 254

7.2玻璃幕墙遮阳与安全监测 255

7.2.1遮阳的必要性 255

7.2.2遮阳的作用及效果 256

7.2.3遮阳玻璃幕墙的构造形式 257

7.2.4遮阳系统智能化设计 260

7.2.5遮阳玻璃幕墙安全监测 261

7.3 自然通风与强制通风控制 263

7.3.1自然通风控制技术 263

7.3.2强制通风控制技术 269

7.3.3分析结果 272

7.4分区照明与太阳能路灯 273

7.4.1分区照明 273

7.4.2节能措施 276

7.4.3太阳能路灯 277

7.5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280

7.5.1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原理 281

7.5.2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281

7.5.3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 284

7.5.4太阳能光电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85

7.5.5国外太阳能光电技术的发展情况 286

7.5.6国内太阳能光电技术的发展情况 286

7.6绿色低碳建筑节能性评价 286

7.6.1公共建筑能耗影响因素 286

7.6.2公共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 287

7.7本章小结 291

第八章 绿色低碳建筑示范工程 292

8.1郑州大学新校区2MWp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292

8.1.1项目概况 292

8.1.2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 293

8.1.3光电系统设计 296

8.1.4光电系统的安装与施工 303

8.1.5系统运营维护方案 307

8.1.6效益分析 307

8.2河南省人民政府原综合办公楼改造工程 308

8.2.1工程概况 308

8.2.2工程节能设计 308

8.3茂名滨海国际酒店项目第一期工程(会展中心) 311

8.3.1项目概况 311

8.3.2场地气象条件 312

8.3.3设计依据 312

8.3.4隔声减震设计 312

8.3.5节能设计 313

8.3.6环保设计 313

8.4本章小结 314

主要参考文献 315

致谢 3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