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接入技术分册  下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接入技术分册  下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接入技术分册 下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3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63506101
  • 页数:1384 页
图书介绍: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接入技术分册 下》目录

第十一章 无线接入技术应用系统 853

第一节 窄带码分多址无线接入系统 853

一、N-CDMA扩频通信IS-95标准 853

二、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854

三、CDMA收发信机工作原理 855

四、正反向信道接收机工作原理 859

五、WiLL无线接入系统 861

第二节 宽带CDMA无线接入系统 867

一、IS-665宽带CDMA标准 867

二、朗讯公司的AirLoop无线本地环路 869

第三节 数字无绳电话(DCT) 871

一、数字无绳电话(DCT)的应用 872

二、DECT、PHS和PACS标准的系统结构和无线接口 874

第四节 新西兰Falcon无线/有线接入系统 880

第五节 加拿大北方电信公司的无线接入系统 884

一、IONICA系统 885

二、Proximity系列无线接入系统 887

第六节 卫星移动通信无线接入系统 889

一、“铱”(Iridium)系统 890

二、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 897

第七节 双向MMDS宽带接入系统 899

一、双向MMDS宽带接入系统发展 899

二、双向MMDS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结构 899

三、双向MMDS接入系统的频率分配 900

四、双向MMDS系统传输速率 900

五、双向MMDS系统前端结构 900

六、用户端无线调制解调器(WMU) 901

七、双向MMDS系统方案 902

八、系统扩容 903

九、主要设备的技术指标 903

十、ADC公司的Axity MMDS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907

十一、CA公司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AirFlex 909

第八节 LMDS概述 913

一、什么是LMDS 913

二、LMDS的基本特点 914

三、LMDS的应用 919

第九节 系统参考模型 921

一、系统参考模型 921

二、系统传输方式 924

第十节 LMDS设备类型 924

一、连续点结构 924

二、点到多点结构 927

三、点对多点结构和连续点结构的比较 928

第十一节 LMDS系统的接口 930

一、接口类型 930

二、不同接口组网类型 930

第十二节 PAS概述 932

一、什么是个人通信接入系统(PAS) 932

二、PAS的特点 933

第十三节 PAS的关键技术 936

一、PAS的频率使用与多址技术 936

二、微峰窝与信道动态分配技术 941

三、PHS系统无线信道话务量设计计算 943

四、PAS切换与漫游技术 947

第十四节 PAS系统组成 951

一、系统概述 951

二、局端设备 954

三、空中话务控制器 963

四、基站控制器 973

五、基站 980

六、手机(PS) 985

七、固定用户单元 989

八、网络管理系统 993

第十五节 WACOS iPAS技术简介 996

一、WACOS iPAS系统简介 996

二、WACOS iPAC系统优点 999

三、WACOS iPAS业务性能 1001

四、WACOS iPAS系统工作原理 1004

第十六节 WACOS iPAS网络及组网应用 1009

一、WACOS iPAS IP信令网络 1010

二、WACOS iPAS承载网络 1011

三、WACOS iPAS系统的应用 1011

第十七节 WACOS iPAS系统组件和技术规范 1013

一、WACOS iPAS网关 1013

二、WACOS iPAS运行支持系统 1018

三、无线接入子系统 1031

四、技术规范 1032

第十八节 宽带无线接入网方案设计案例 1035

一、LMDS基站系统设计及用户需求分析 1035

二、系统设计及说明 1035

三、城域骨干SDH环网系统设计及说明 1041

第十九节 北京城域网试验基本情况 1042

一、城市计划试验 1043

二、参与试验的设备选择 1043

三、每个厂家的试验规模考虑 1044

第二十节 北京城域网试验设备简介 1046

一、采用招标选定试验设备类型 1046

二、各家试验设备的技术特点 1047

第二十一节 北京城域网试验测试网络情况 1048

第二十二节 北京城域网试验的测试 1049

一、LMDS技术的成熟性和设备的可用性 1049

二、LMDS关键技术性能指标的测试 1051

三、LMDS的业务承载能力 1053

四、LMDS试验系统的技术体制 1054

五、LMDS系统的成本特点 1056

第二十三节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应用典型方案模型分析 1059

第二十四节 国外LMDS发展概况 1063

第二十五节 LMDS宽带无线接入网的成功案例 1065

一、宽带网络运营商 1065

二、移动通信运营商 1065

第十二章 ISDN和B-ISDN技术 1067

第一节 ISDN的基本概念 1067

一、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1067

二、合数字网(IDN:Integrated Digtal Network) 1069

三、综合业务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1069

四、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 1070

五、IDSN的体系结构和标准 1072

六、ISDN传输结构 1074

七、ISDN用户接口 1076

第二节 ISDN的特点 1078

一、一线多能 1078

二、实现高速上网 1079

三、经济实用 1079

四、支持多个设备 1080

五、终端移动性 1080

六、ISDN通信网的功能分散性 1080

七、应用广泛 1081

第三节 ISDN提供的业务 1081

一、ISDN业务的概念 1081

二、对ISDN业务标准化的目的 1082

三、ISDN业务的分类 1082

四、承载业务的特点及其属性 1084

五、电路交换模式的承载业务 1088

六、分组交换模式的承载业务 1093

七、用户终端业务 1096

八、补充业务 1096

九、国际间利用ISDN时应注意的事项 1104

第四节 ISDN的系列建议 1105

一、ISDN建议的组成 1105

二、ISDN建议的分类及其内容 1105

第五节 ISDN网络中的协议 1109

一、No.7信号方式的基本概念 1109

二、消息传递部分的规范 1116

第六节 ISDN的接入方法 1118

一、用户线的定义 1118

二、ISDN的物理连接 1118

三、用户线接入方式的分类 1120

四、ISDN中继器 1121

第七节 ISDN的发展前景和局限性 1122

一、ISDN的发展前景 1122

二、ISDN的局限性 1123

第八节 B-ISDN的导入背景 1124

一、窄带ISDN的局限性 1124

二、B-ISDN应具备的条件 1124

第九节 ATM技术的基本概念 1125

一、电路传送模式与分组传送模式的缺陷 1125

二、ATM传输原理 1126

三、ATM交换原理 1127

第十节 B-ISDN提供的业务 1128

一、交互型业务 1128

二、分配型业务 1129

第十一节 B-ISDN的分层结构 1129

一、信元的结构 1129

二、B-ISDN协议的参考模型 1131

三、ATM自适应层(AAL) 1131

四、ATM层 1134

五、物理层 1134

第十二节 虚通道(VP) 1136

一、虚通道的基本概念 1136

二、虚通道的优点 1137

三、VPI与VCI的关系 1138

四、基于虚通道的B-ISDN传输网 1139

第十三节 B-ISDN用户—网络接口 1139

一、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 1139

二、参考点TB和SB接口的基本特性 1140

第十四节 ATM交换技术 1141

第十五节 网络控制技术 1143

第十六节 ATM技术信源编码 1144

一、可变比特率编码的概念 1144

二、图像分层编码 1145

第十七节 业务质量恶化的原因与对策 1146

一、ATM网质量的分层模型与质量参数 1146

二、信元丢失及对策 1147

三、信元延时及对策 1149

第十八节 B-SIDN网络管理和OAM原则 1150

一、B-ISDN网管分层结构 1150

二、B-ISDN被管理实体 1151

三、OAM原则 1151

四、B-ISDN接入网与IMN的关系 1152

五、管理工作流程示例 1153

第十九节 B-ISDN的演进 1154

一、影响B-ISDN演进的主要因素 1154

二、网络演进的基本阶段 1155

第十三章 城域网技术 1158

第一节 城域网的基本概念 1158

第二节 功能结构 1160

一、MAN的通用结构 1160

二、MAN的参考配置和功能 1161

三、接入设施 1163

四、MAN交换系统 1164

第三节 协议参考模型 1164

一、通用协议参考模型 1164

二、分层协议参考模型 1164

第四节 物理层 1166

第五节 寻址原理 1166

一、个别寻址 1166

二、组寻址 1167

第六节 MAN与BISDN和ATM的关系 1167

第七节 FDDI 1169

一、分层结构 1170

二、FDDI-Ⅱ 1174

三、FDDI的性能 1175

第八节 DQDB 1176

一、DQDB拓扑结构 1177

二、DQDB协议 1178

三、DQDB的性能 1181

第九节 Orwell 1184

一、Orwell描述 1184

二、时隙结构 1186

三、Orwell性能 1187

第十节 FDDI与DQDB比较 1188

一、FDDI性能 1188

二、DQDB性能 1191

三、FDDI和DQDB的性能比较 1192

第十一节 拓扑结构和演进 1194

一、MAN的拓扑结构 1194

二、MAN的演进 1194

第十二节 交换式多兆比特数据业务(SMDS) 1195

一、SMDS简介 1195

二、SMDS DXI 1195

第十三节 城域网建设实例 1196

一、城域网建设实例(运营商) 1196

二、城域网建设实例(厂商) 1208

第十四章 用户驻地网技术 1218

第一节 用户驻地网的基本概念 1218

第二节 基本CPN的参考模型 1219

第三节 网络结构 1220

一、星形网 1220

二、环形网 1221

三、总线网 1221

四、树形网 1221

第四节 规划和设计 1222

一、一般考虑 1222

二、功能模块 1223

三、配置 1223

四、性能 1223

第五节 用于CPN的光元件 1223

第六节 CPN的应用 1224

一、局域网(LAN) 1224

二、用户小交换机(PBX) 1224

三、ISDN 1225

四、B-ISDN 1225

五、智能大楼 1225

第七节 CPN的演进 1226

一、引入阶段 1226

二、扩展阶段 1226

三、普及阶段 1227

第八节 未来CPN的要求 1228

第九节 基于综合布线的宽带用户驻地网解决方案 1229

一、综合布线技术 1229

二、光纤技术 1231

三、某智能大楼宽带网络应用解决方案 1234

四、智能小区解决方案 1263

第十五章 电力线载波接入技术 1272

第一节 电力线载波的发展史 1272

一、引言 1272

二、历史的回顾 1273

第二节 作为高速传输媒质的电力线 1273

第三节 电力线传输的一种体系结构 1274

第四节 电力线上的噪声 1276

第五节 物理层传输 1276

一、多频调制 1276

二、扩展频谱调制 1276

第六节 媒质接入控制和数据链路层 1277

第七节 电力线数据通信在美国的应用 1278

一、电力线数据通信在欧洲的应用 1278

二、电力线载波的未来 1279

第十六章 家庭网络技术 1281

第一节 家庭网络的分类 1282

第二节 HomeRF局域网技术 1282

一、HomeRF系统概念 1283

二、HomeRF网络体系结构 1283

三、物理面 1284

四、控制面 1285

五、HomeRF优点和预计费用 1285

第三节 电力线以太网技术 1286

一、电力线以太网的应用 1286

二、电力线以太网的系统概念 1287

三、可供选择的物理层技术 1288

第四节 家庭电话线(Phoneline) 1290

一、家庭Phoneline系统的概念 1291

二、对Phoneline接入的要求 1292

三、Phoneline网络体系结构 1292

四、物理层 1292

五、Phoneline:业务、优/缺点和费用 1293

第五节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 1294

一、基于同轴电缆家庭网络的体系结构 1294

二、优点和缺点 1295

三、费用 1296

四、预测 1296

第十七章 网络性能 1297

第一节 误码特性 1297

一、误码的概念和影响 1297

二、误码的产生和分布 1298

三、误码性能的规范 1299

第二节 抖动特性 1304

一、抖动的概念和影响 1304

二、抖动的产生 1305

三、抖动性能的规范 1307

第三节 漂移特性 1311

一、漂移的概念和影响 1311

二、漂移的产生 1312

三、漂移性能的规范 1312

第四节 延时特性 1314

一、延时的概念和影响 1314

二、延时的产生 1315

三、延时性能的规范 1318

第十八章 接入网的网管技术 1320

第一节 TMN的基本概念 1321

一、TMN的体系结构 1322

二、TMN的管理功能 1331

三、信息模型的表示 1332

第二节 接入网网管功能 1334

一、接入网网管系统功能结构 1334

二、具有V5接口的接入网网管功能 1335

第三节 接入网网管系统的Q3接口 1342

一、OSI参考模型 1342

二、接入网网管系统的Q3接口通信协议栈 1344

三、具有V5接口的接入网信息模型 1345

第四节 接入网网管向TMN的过渡 1348

一、向TMN过渡的方法 1348

二、通信协议栈 1349

三、管理信息服务 1350

四、管理信息传输协议 1351

第五节 接入网网管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 1356

一、接入网管理系统与其他网管系统的关系 1356

二、光纤接入网的管理 1357

三、光纤接入网管理系统的操作 1359

第十九章 接入网的发展现状和建设方法 1362

第一节 接入网建设中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1362

一、技术分析 1362

二、经济分析 1364

三、接入网的组网结构 1365

四、光纤接入网中光纤冗余量的考虑 1366

第二节 国际接入网发展的总趋向 1366

一、Internet的崛起必将对接入网的发展产生影响 1366

二、基于ATM信元的接入网可能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出现 1366

三、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迅猛,无线接入网多种多样 1366

四、各国的接入网技术各有特色 1367

五、向全业务接入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1367

六、光纤接入网是全业务接入网的主要发展方向 1367

七、新的V5接入网标准接口的出现使光纤接入网得到更迅速的发展 1367

八、国际接入网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光纤进入家庭 1370

第三节 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接入网新技术 1371

一、有关适合我国建设发展的接入网新技术的建议 1371

二、各地接入网的实验情况 1376

三、各地接入网的发展规划 137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