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观见与道德经
中观见与道德经

中观见与道德经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古印度)月称论师,老子原著;明贤法师讲述
  • 出 版 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802548626
  • 页数:3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明贤法师在北大所作的《中观见与道德经》讲座的讲稿汇集,其中作者对佛教中观见(以月称法师《入中论》为核心)与老子《道德经》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出其相同与相异的内容及其原因,为一部学理性的探讨讲稿。
《中观见与道德经》目录

【序篇】 2

第一 老子其人 2

上千年的生年之辩 3

老子是个什么人 5

离函谷关去往何方 6

隐君子的万世功德 7

“忘世”不同于“出世” 8

他是个有修有证的人 9

中心价值与方法是否与佛相同 10

相似的方法 11

关系到是否涅槃的“各有所还” 12

一个忘世的人 13

人天乘精修梵行而入空定者 14

第二 《道德经》思想 15

老庄思想颇不同(天道人谋) 16

生死观不同 16

常、无常观不同 17

“道”不同 18

治国观念不同 18

老庄不同思想的总结 19

《楞伽经》与《金刚经》也不同 20

佛门无我故无常 21

《楞伽经》中的“常” 21

如来藏 22

七识 24

于二乘不说一乘法 24

《金刚经》中不同的“常” 25

初祖与六祖的传法不同 27

初祖传法 27

六祖传法 28

藏性人性,空理佛心 28

第三 什么是中观见 30

中观以依缘起而不同于因明的论理 35

中观见不是断灭论 37

中观见的目的 39

中观见的本质 41

中观见的意义 41

中观空性见使一切合情合理 44

第四 正确的学习态度 46

【释论】 50

第一 “道贯始终”章——从道说起,开众妙门 50

老辣的教育家 50

开篇十二字,以依赖命“名” 53

通释首章 56

取道童蒙 58

明末四大师 60

四大师异口同音 69

第二 “天下皆知”章——非由自得,相依而生 70

问提“天下皆知” 71

“道”是主心骨 74

哲学还是信仰 77

过分了,美变丑了 77

无为之事,不言之教 80

放下紧张 80

第三 “不尚贤”章——出于无为,乃无不为 83

物诱生奔竞之心 84

不同的价值观 85

由世间伦理趋入道阶的理念 87

“世间伦理选择趋入道阶”的中观定义 87

时时勿忘“无次第” 89

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 92

泯志入道令佛法倒传 94

当行为之,不治治之 97

第四 “和光同尘”章——深度认同,道在尘俗 99

“晓事”与“多才” 99

进入怎样的“道” 100

老子的受用境界 102

和其光,同其尘 105

和光同尘不是装疯卖傻 108

为法求人——中国人的根器 108

文帝诏令奘法师翻老子为梵文事 110

吾不知其所从来,字字皆有指归 113

第五 “天地圣人”章——无心人事,挽合法理 114

不是有心“不得不” 114

简毅与才情 117

生存与死亡的严肃讨论 119

反面人情,正面道理 122

假仁义的伪装 123

大冶洪炉 124

第六“不死常用”章——无心动用,生生不绝 126

数论派、道德经与佛教的“第一因” 127

不生不死即是生死 132

推开空洞虚无而生生不绝的生命起源大门 133

那是无心而用之不竭的境地 134

心——一涉用动即非本相 135

第七“无私成私”章——有我之私,不能长久 136

地久天长 137

具体和抽象 138

谦退由其识道、身先由其为道,都不是权谋 140

变自私为无私 142

变无私为无我 144

大私与大公 146

第八“上善若水”章——利物不争,处恶近道 147

水之美 147

无私则善 148

如水的修行定位 149

利物不争故无尤 150

处恶而近道 150

丁是丁卯是卯的“水知道” 151

第九“功遂身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152

反“背道而驰”之学 152

知足不辱,知止不耻 153

持德不如无德 154

“三轮体空”是必需的 155

天道恶盈好谦 156

富贵满堂,莫之能守 157

功遂身退 158

第十“能婴儿乎”章——造道之方,妙契玄德 160

魂飞魄降 161

《楞严经》中的魂与魄 162

做工夫能如此乎 163

入道工夫 164

下审其用,更进一著 165

第十一 “无实之用”章——人谋数穷,道理显用 166

世人以“有用”为“无用”,认“道理”作“人谋” 166

“无”实体(物)而有作“用”的譬喻 167

无能受物,统众而作用显现 168

无三喻难理解月称论师,无月称论师难解三喻 169

“无之以为用”的社会使命 170

第十二 “色味行妨”章一——盲聋流逸,行妨古今 171

盲聋无惧花世界 172

“百毒不侵”现实人 173

疯狂才够刺激,刺激才是享受 174

离欲与证果 175

第十三 “托身天下”章——宠贱贵祸,道济苍生 175

“宠辱若惊”有大误会 176

“知身是患”故“重道忘身” 178

托身天下 179

世间何苦重连城 180

当学十六法,当断二十五法 181

第十四 “执古御今”章——视听物混,迎随恍惚 182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182

感官误人,专心达道 184

“化”味弥彰的“载道之言” 185

长期解构逻辑思辨的“佛与道” 186

逻辑思辨“确定性”背后的“不确定性” 187

六祖的“化”与朱熹的“积” 188

禅宗“无门”为“法门” 189

佛陀对“与行持无关的问题”不作答 190

与禅宗保持了一致 190

并非只接上根,有人心就有禅宗 191

勿忘“无次第” 191

不允许将明心见性预设成遥远的事 192

以金刚喻定为“决定之趣”的“十地顿超” 192

禅门以“逼拶”断沉掉 192

“不立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境界 193

第十五 “体道通玄”章——嗜深机浅,保道不盈 194

嗜欲深者天机浅 194

对“不善为士”的反思 195

人们对“有为”的“主动”充满依赖 196

无贪才是真正的福田 199

“士”的真义 200

静以徐(详慎)清、安以徐(详慎)动 202

保道之方“不欲盈” 203

第十六 “推虚守静”章——万虚不实,观复心闲 205

推穷万物不实而其静乃笃 206

观复归根 207

没身不殆的真常之道 208

贪盈逐物,惊恐“末日” 208

“末日”与劫难说往往被邪教所利用 209

“末日”谣言流行,总是裹挟佛语 209

佛教的“世界成坏观” 210

佛说——相信征兆而不相信业,是可厌的下贱信徒 211

辟除“末日”谣言,佛教应当出手 212

生命是轮回的,死亡也不是末日 213

有人心就有世界,如何能被“末日”? 213

第十七“举世复古”章——无知有信,有识欺生 214

太古之治愈流愈下 214

回复太古无为之治 215

体而行之复太古治,不是消极 215

道德轮替携行佛教法运 216

第十八 “世道下流”章——大道若废,仁义智慧 217

仁义与大伪 218

美恶同门,大道无心 218

相濡以沫的误读 219

第十九 “绝圣弃智”章——端拱无为,天下自治 220

端拱无为天下治 220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221

对未知境遇人们多少有点不安 221

末日并非末日,谣言如何收场 222

第二十“独异于人”章——俗人察察,我独昏昏 224

圣凡相去能几何?差之毫厘失千里 225

智不可用 226

善取空性,绝学无忧遮所知 227

随顺世俗在人间 229

圣人学什么?世人学什么? 233

第二十一“道无形名”章——惟恍惟惚,功名不朽 234

老子的文风 235

“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237

大道怎么研究 239

世俗功朽名殁,圣人名实千秋 242

第二十二“曲全枉直”章——不与物争,众德交归 244

苟不曲尽其诚,则其德不全 244

学道方法上的天下标准——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246

人文佛教建立 247

对“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误读 251

第二十三 “忘言体道”章——勉强好辨,去道转远 254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54

忘言体道,与时俱化 255

把话说周全 256

第二十四 “有道不处”章——跻者不立,跨者不行 263

跻者不立,跨者不行 263

都是无道者的把戏,有道者不处 264

“四不”的人伦警策 264

第二十五 “道法自然”章——天地王道,皆法自然 266

道是什么——“天地王道”的本质 267

以大道之眼看天、地、王、道 268

道法自然 269

自是者求于迹 270

20世纪40年代佛教界的路线分歧 271

人文佛教之必需 276

第二十六“生死畏途”章——不知轻重,身轻天下 277

世人不知轻重 278

圣人游行生死畏途 278

奈何后人,身轻天下 279

第二十七 “过化存神”章——善行无迹,所过者化 279

圣人如何善入尘劳 280

圣人教化之善巧如“庖丁解牛” 281

第二十八“知荣守辱”章——知道不难,守道为妙 282

悟道不难,守道为妙 283

怎样守道? 283

守今日此时之道 284

第二十九“天下神器”章——有心为之,必反失之 289

有为太过必反失之 290

众人迷于美进惑于荣利,圣人去其迷惑 290

中国文化最大缺陷在于个人之永不被发现 291

内圣外王——圣人可以由天上来人间 291

第三十 “必有凶年”章——取强势者,速败之道 294

大战之后,必有凶年 295

强势的有限善用与无限隐患 295

第三十一 “不可尚兵”章——应以道佐,莫以兵强 296

兵者不祥之器 297

人臣不以道佐反以兵强,切诫之 298

第三十二 “人主守道”章——侯王守道,利济无穷 299

专求得道,莫若守朴 300

立名定尊卑,殉名不知返 300

侯王若守,其效神速 301

第三十三“守道之要”章——行于道德,有志有寿 303

王侯守道之要 304

改“强智过于人”为“强志行于道” 305

第三十四“心与道合”章——功大无外,守道实效 305

专务于大,难成其大 306

如果一天,你在道上称“老大” 307

第三十五 “淡乎无味”章——难悦天下,用之不穷 308

无以悦天下,天下用不穷,圣人执“无我”以御天下 308

物化则用不穷 309

无味中的滋味 311

第三十六 “柔弱自处”章——势极则反,欲废固兴 313

王侯守道之要不可示于人者,是国之利器的柔弱 313

示与不示的智慧 314

第三十七“教君救弊”章——若能守道,万物自化 315

人君善救其弊,可塞物欲之源 315

道 体 316

一段激活沉睡心灵,法雨灌顶的惊喜旅程&颐岚达 3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