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开放经济条件下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
开放经济条件下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

开放经济条件下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伟毅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4152708
  • 页数:2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的开放经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代表产业的中观变量,分析发达国家创新与发展中国家模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论分析之后,本书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以求寻找发展中国家提升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本书分为三大模块:理论研究部分,针对理论分析结论的实证分析部分,以及对策措施。
《开放经济条件下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2

1.1.1 理论溯源 2

1.1.2 问题提出 5

1.2 本书的研究框架 9

1.3 创新与不足 11

第2章 文献综述 14

2.1 新经济增长理论评述 14

2.1.1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14

2.1.2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争论 18

2.1.3 小结 20

2.2 国内研究综述 20

2.2.1 关于知识溢出的研究 20

2.2.2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24

2.2.3 小结 26

第3章 水平差异型技术进步 28

3.1 水平差异型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型 29

3.2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进步 32

3.2.1 公共知识存量 32

3.2.2 知识溢出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分析 33

3.3 国际知识溢出前提下的技术进步 36

3.3.1 两国的水平差异型技术进步模型 37

3.3.2 开放经济中存在知识溢出的创新增长率 40

3.3.3 小结 44

3.4 不存在国际知识溢出的两国创新差异 44

3.4.1 模型修正 44

3.4.2 模型分析 45

3.4.3 两国创新增长率差异 50

3.4.4 小结 52

3.5 创新与模仿的技术进步效应 53

3.5.1 创新和模仿框架下的创新增长率 54

3.5.2 创新增长率和模仿率的关系 57

3.5.3 小结 61

3.6 本章小结 61

第4章 垂直阶梯型技术进步 63

4.1 垂直阶梯型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型 64

4.1.1 创新产品定价机制 64

4.1.2 创新速度 67

4.2 创新与模仿模型 71

4.2.1 模型修正 71

4.2.2 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竞争 72

4.2.3 发展中国家的模仿 74

4.2.4 发达国家企业的再创新 76

4.3 创新与模仿的技术进步效应 77

4.3.1 创新与模仿均衡 77

4.3.2 创新与模仿的相互效应 80

4.4 水平型与垂直型技术进步的比较 84

4.4.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进步分析 84

4.4.2 两种不同技术进步类型的比较 87

4.5 本章小结 91

第5章 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实证分析 92

5.1 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的衡量 93

5.1.1 技术进步的度量 93

5.1.2 知识溢出的度量 96

5.2 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 100

5.2.1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 100

5.2.2 中国资本存量估算 102

5.2.3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 105

5.3 发达国家的知识溢出估算 109

5.4 中国的研发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 117

5.4.1 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 117

5.4.2 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 121

5.5 知识溢出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126

5.6 本章小结 131

第6章 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的区域差异分析 133

6.1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 135

6.2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知识溢出估算 139

6.2.1 通过进口渠道的区域国际知识溢出 140

6.2.2 通过FDI渠道的区域国际知识溢出 142

6.3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研发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 144

6.4 知识溢出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149

6.4.1 东部地区实证分析 149

6.4.2 中部地区实证分析 153

6.4.3 西部地区实证分析 156

6.5 本章小结 158

第7章 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特征 160

7.1 产业技术进步衡量 161

7.1.1 全国专利申请授权量 161

7.1.2 行业专利申请授权量 164

7.2 行业获取的国际知识溢出 166

7.3 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特征 168

7.4 本章小结 171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72

8.1 理论研究结论 172

8.2 实证分析结论 174

8.3 政策建议 175

8.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77

附录 180

参考文献 194

后记 2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