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
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

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工程院“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项目组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2394082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保障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对我国核电发展的安全性、必要性、支撑能力以及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战略评估,定性提出了“战略必争、确保安全、稳步高效”的核电发展战略定位和指导方针,并且从核电发展的规模和目标方面,定量给出了我国核电近期、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最后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建议。
《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目录

综合篇 3

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项目综合概要报告 3

一、我国核能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指导方针 3

二、当前我国核能发展急需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 5

三、我国核能可持续和长远发展的相关问题 9

专题篇 17

第1篇 内陆核电厂及核能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安全、环境问题 17

摘要 17

第1章 福岛核事故的经验教训及滨海核电厂的安全性 20

1.1 福岛核事故的主要特征和国际社会的响应 21

1.1.1 福岛核事故的主要特征 22

1.1.2 福岛核事故的辐射照射水平和影响 22

1.1.3 国际社会对福岛核事故的响应 24

1.2 对我国核电安全现状的基本评价 28

1.2.1 我国运行和在建核电厂的安全改进 28

1.2.2 我国核电厂地震海啸安全性分析 29

1.2.3 我国核电厂防洪能力评估 35

1.2.4 我国现有核电厂安全性综合评估 36

1.2.5 安全改进的领域和措施 37

1.2.6 新建核电厂的安全要求 38

1.3 关于加强我国核能安全的建议 39

1.3.1 管理领域 39

1.3.2 技术领域 41

1.4 结论 42

第2章 内陆核电厂的安全及环境问题 44

2.1 总论 44

2.1.1 核电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44

2.1.2 我国核电发展的厂址资源 44

2.1.3 世界内陆核电发展概况 45

2.1.4 核电厂周围的人口分布 46

2.1.5 内陆核电厂的大气弥散因子 47

2.2 我国内陆核电厂所考虑的主要安全要素 48

2.2.1 核电厂自然灾害抵抗力分析 48

2.2.2 长江流域的气候水文特点 48

2.2.3 内陆核电所需要考虑的安全要素 49

2.3 内陆核电厂对洪水的抵抗力分析 50

2.3.1 核电厂防洪设计标准与三峡电站校核标准相当 50

2.3.2 核电厂的设计基准洪水位考虑了洪水和溃坝的叠加 51

2.3.3 规划中的三座内陆核电厂的厂址条件 51

2.4 内陆核电厂对干旱的抵抗力分析 53

2.4.1 干旱不构成对核电安全的冲击性威胁 53

2.4.2 内陆核电厂的用水安全有保障 53

2.5 内陆核电厂正常运行状态的环境影响是可接受的 54

2.6 事故工况下,内陆核电厂放射性污染是可控的 55

2.7 结论 55

第3章 内陆核电厂液态流出物的放射性近零排放 57

3.1 放射性废液管理的技术路线 57

3.2 液态流出物放射性近零排放的概念 58

3.2.1 零排放和近零排放 58

3.2.2 放射性近零排放 59

3.3 液态流出物放射性近零排放评估 59

3.3.1 液态流出物为解控排放,对居民产生的辐射剂量通常低于天然水体中和非核工业排放水中放射性物质产生的辐射剂量 59

3.3.2 与普通工业放射性排放量的比较 60

3.3.3 液态流出物解控水平评估 61

3.3.4 近零排放定量指标评估 62

3.3.5 与长江水系本底水平比较 63

3.4 美国内陆核电厂液态流出物排放控制 64

3.4.1 排放管理规定和排放限值 64

3.4.2 内陆核电厂实际排放情况 65

3.5 液态流出物近零排放的措施 66

3.6 结论 68

第4章 严重事故工况下内陆核电厂放射性污染可控 69

4.1 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的可能性很低 69

4.2 严重事故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影响 69

4.2.1 历史上三起严重事故的影响 69

4.2.2 核电厂的环境风险分析 70

4.2.3 内陆核电厂的环境影响评估 70

4.2.4 我国核电厂的严重事故环境影响分析——以彭泽核电厂为例 71

4.3 严重事故工况下的水资源保护 72

4.3.1 福岛核事故的放射性废水处理经验 72

4.3.2 严重事故工况下废水量的估算 72

4.3.3 严重事故工况下确保水资源安全的应急预案 73

第5章 关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中等深度处置 75

5.1 放射性废物中等深度处置 75

5.1.1 放射性废物实施分类处置 75

5.1.2 我国放射性废物处置现状 76

5.1.3 放射性废物的中等深度处置 77

5.2 中放废物中等深度处置是国际发展趋势 78

5.2.1 中等深度处置对象 78

5.2.2 工程概念和主要进展 78

5.3 结论 83

5.3.1 我国存在较大量需要中等深度处置场处置的放射性废物 83

5.3.2 我国开展放射性废物中等深度处置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84

5.3.3 我国应加快中等深度处置工程的落实 85

第6章 利用快堆嬗变次锕系核素的战略研究 86

6.1 我国核能发展战略 86

6.2 具有分离-嬗变功能的燃料循环模式 87

6.3 我国嬗变策略研究 89

6.3.1 我国核能发展技术路线 89

6.3.2 快堆嬗变技术特点 90

6.3.3 快堆嬗变情景分析 91

6.4 快堆嬗变路线图 93

6.4.1 总体思路 93

6.4.2 “三步走”的路线图 93

6.5 结论 94

第7章 核安保发展及对策研究 96

7.1 引言 96

7.2 核安保情况概述 97

7.2.1 核安保概念 97

7.2.2 核安保组成及特征 97

7.3 国际核安保现状 99

7.3.1 国际社会和IAEA的核安保体系框架 99

7.3.2 美国核安保情况 100

7.3.3 其他国家核安保情况 101

7.4 我国核安保现状分析及与国际的对比分析 103

7.4.1 我国核安保现状分析 104

7.4.2 与国际核安保的对比分析 107

7.5 结论 109

第2篇 核电技术发展和展望 113

摘要 113

第8章 我国核能发展的战略定位 116

8.1 发展核电产业是在新形势下保持和提高国家核战略地位及核能力的需要 116

8.2 进一步发展核电有助于我国能源安全 116

8.3 进一步发展核电产业有助于改善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 117

8.4 加强核能科技研究,不断创新,从核电大国进到核电强国 118

第9章 核电需在安全高效的方针下,实现规模化、批量化的发展 120

9.1 安全标准 120

9.2 核电经济性 121

9.3 核电必须立足于自主发展 124

9.4 核电出口状态 124

第10章 内陆核电建设应该关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25

10.1 内陆核电建设的必要性 125

10.2 核电站废水排放标准 125

第11章 实现核燃料的增殖和核能利用的循环经济 129

11.1 积极安排下一代和未来核电快中子增殖堆的科研开发 129

11.2 我国快堆发展的规划 129

11.3 压水堆-快堆匹配能为国家提供核电发展的情景 131

11.4 重视核燃料循环建设和核废物最终处置 133

第12章 乏燃料后处理及核废料处置问题 135

12.1 加快商用后处理厂的建设 135

12.2 高放废物的处置 135

第13章 开展核科技前沿研究,保持核科技上的领先地位 137

13.1 高温气冷堆技术路线图 137

13.2 熔盐堆技术路线图 138

13.3 ADS(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反应堆) 139

13.4 超临界水堆 139

13.5 结论 139

第14章 我国核电产业下一步发展中需解决的问题 140

第3篇 我国核电发展支撑能力评估 145

摘要 145

第15章 支撑能力评估 148

15.1 铀资源支撑能力评估 148

15.2 核燃料循环支撑能力评估 152

15.3 核电研发设计支撑能力评估 155

15.4 核电设备制造支撑能力评估 158

15.5 核电工程建设支撑能力评估 161

15.6 人才支撑能力评估 163

第16章 经济性评估 167

16.1 国外核电经济性比较分析 167

16.1.1 国外核发电成本比较分析 168

16.1.2 国外三代核电工程造价分析 173

16.2 我国核电经济性比较分析 174

16.2.1 我国二代核电的经济性 175

16.2.2 三代核电的经济性问题 177

16.3 影响核电厂经济性的因素 177

16.4 主要结论 180

第4篇 关于我国核电发展的战略建议 185

摘要 185

第17章 我国核电发展战略及政策 187

17.1 “安全稳步规模发展核电战略”应作为基本战略观点坚定执行 187

17.2 我国核电顶层发展政策和安全政策的最新进展 192

17.3 国际核电发展动态 193

第18章 我国核能发展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97

18.1 我国对福岛核事故的响应 197

18.2 我国近期核能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98

第19章 新建核电的安全标准 199

19.1 我国现行法规标准已是全球核电站的最高安全标准 199

19.2 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吸取 205

19.3 实际消除大规模放射性释放的解读建议 207

第20章 内陆核电站的安全问题 213

20.1 福岛放射性废水泄漏的经验教训 213

20.2 在发生堆熔事故条件下防止放射性废水对水域的污染 215

20.3 进一步加强核电站水环境的安全评价 216

第21章 关于推进我国自主研发第三代核电的建议 218

第22章 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问题 220

附录A 钠冷快堆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22

A1 快堆主要技术特征 222

A2 国际快堆发展简介 226

A3 我国快堆技术发展简介 233

A4 国外和我国闭式核燃料循环简况 242

A5 我国快堆发展的规划 248

A6 高放废物后处理和长寿命核废物的嬗变技术 253

附录B 高温气冷堆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55

B1 世界高温气冷堆发展概况 255

B2 我国高温堆发展现状 259

B3 高温气冷堆核能发电 261

B4 高温气冷堆工艺热应用分析 267

B5 高温气冷堆核能制氢 293

附录C 熔盐堆和钍铀燃料循环技术发展 320

C1 熔盐堆基本特征和发展目标 320

C2 熔盐堆的工程可行性和关键技术发展需求分析 325

C3 基于熔盐堆的钍铀循环 328

附录D 商用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333

D1 分项概述 333

D2 分项总体技术方案 342

D3 进度计划 347

D4 社会和经济效益 349

附录E 核电厂放射性废物处置研究报告 351

E1 我国核电厂放射性废物概况 351

E2 国外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场 353

E3 我国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存在的问题 353

E4 对我国的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管理的建议 354

附件1 放射性废物处置简介 355

附件2 国外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场 358

附件3 我国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现状 360

附录F 自主研发先进核电技术调研报告 362

F1 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开发情况 362

F2 技术路线融合情况 363

F3 总体技术路线 363

F4 核电非能动系统试验装置 374

F5 方案评价 376

参考文献 37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