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先秦哲学史
先秦哲学史

先秦哲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建良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2648754
  • 页数:312 页
图书介绍:哲学史一般都以人物为先后来进行,可写的人物也没有定式,本书最后以《史记》的六家为模板,在古今,中外贯通的平台上,在择定写作对象的基础上以学派为分限进行了图像的勾勒。本书在高屋建瓴的视野上,依托原典,凝聚要点,学派贯通的基盘,勾勒了先秦哲学思想的概貌,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先秦哲学史》目录
标签:哲学史 哲学

绪论 1

一、学理的辨识 1

1.何谓哲学? 1

2.何谓中国哲学? 2

二、背景的图画 6

1.多变的时代 6

2.思想的选择 8

三、内容的量定 9

四、视野的选择 11

1.中国文明的源头 11

2.出土文献的参照 12

3.世界汉学的视野 13

第一部 道家篇 19

第一章 老子的思想 19

一、老子其人其书 19

二、万物论 20

1.何谓无? 21

2.何谓有? 22

3.何谓道? 23

4.万物的本根是道 24

5.道的内在驱动力是“反” 25

三、文明论 27

1.文明的起点 27

2.仁的真谛 28

3.社会的模式 30

四、智论 31

1.智慧和慧智的界线 31

2.“伎巧”与“智” 32

3.知的内容 33

4.智的功效 34

五、不敢论 34

1.对敢的否定 35

2.不敢的准则 35

3.不敢的内容 36

4.不敢的功效 37

5.不敢的思想渊源 37

六、治论 39

1.治的现实 39

2.治的理想追求 41

3.治的实践 42

第二章 庄子的思想 46

一、宇宙论 47

1.人在宇宙之中 47

2.宇宙的内涵是空间和时间 48

二、自然论 49

1.本根 49

2.本性 50

3.无为 51

三、道论 51

1.道无名 51

2.道无为而无不为 52

3.道无所不在 53

4.天道和人道 53

5.体道 55

6.道理 55

四、文明论 56

1.至德之世 56

2.道德下衰 57

3.原因问津 57

五、齐物论 58

1.为名所累 58

2.相对性 58

3.万物的评价标准在自身 59

六、逍遥论 60

1.何谓逍遥 60

2.角色意识 61

3.无用之用 63

4.有待 64

七、知论 65

1.何谓知 65

2.大知和小知 66

3.最高的知 67

4.如何知 67

5.去知巧 68

6.愚知处宜 69

第三章 《黄帝四经》的思想 71

一、天道论 71

1.天时、地利、人事 72

2.人类后于天地 72

3.人道顺天道 73

4.道的本质 73

5.道就是一 75

6.物自化 75

二、法论 76

1.法的产生 76

2.何谓法 77

3.法断是非 78

三、当论 79

1.当的本质 79

2.当的实现 80

3.当的演绎 80

四、因论 82

1.概念的界定 82

2.因循的对象 82

3.为何因循 84

4.因循的功用 86

五、名实论 87

1.何谓名实 87

2.名实相应 87

第四章 《鹖冠子》的思想 90

一、宇宙论 90

二、道论 93

1.天地人同文理 94

2.道开启万物 95

3.圣人效法天地自然 98

第二部 儒家篇 105

第五章 孔子的思想 105

一、命论 105

1.天命 106

2.生命 106

3.使命 107

4.命运 107

二、性论 108

1.人具有特定的规定性 108

2.本性相近 108

三、仁论 109

1.何谓仁——爱人 110

2.仁的功能——寿、安仁 110

3.仁的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1

4.成仁的途径——杀身 112

5.实现仁的方法——由己 112

四、义利论 114

1.义是准则 114

2.“束修”的要求 115

3.君子义小人利 116

4.见得思义 117

五、名论 118

1.名正言顺 119

2.职分 119

六、教化论 120

1.学以致道 120

2.举善而教不能 122

3.因民的方法 126

第六章 孟子的思想 129

一、天论 129

1.自然之天 129

2.道德之天 130

3.命运之天 131

二、性善论 132

1.人性不同于兽性 132

2.人性之善 133

3.善性本于心 134

4.善性需养 136

三、义论 137

1.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异在仁义 137

2.羞恶之心 137

3.人之正路 138

4.舍生取义 138

四、智论 139

1.是非之心 139

2.智为巧 140

3.仁且智 142

五、劳力劳心论 142

六、王道仁政论 144

1.井田制 144

2.生活的保证 145

3.推行仁政 145

第七章 易传的思想 148

一、《易经》和易传 148

二、数论 149

1.天地之数 150

2.万物之数 150

三、象论 152

1.“八卦成列,象在其中” 152

2.“太极” 152

3.“易与天地准” 153

4.“八卦生吉凶” 153

四、天道论 155

五、辩证思想 156

1.变化规律 157

2.往来不穷 157

3.物极必反 158

第八章 荀子的思想 160

一、自然论 160

1.天地合而万物生 161

2.天人之分 161

二、认识论 163

1.知与智 163

2.感觉与知觉 163

3.知道 164

4.学至于行 165

三、本性论 166

1.本性何谓 166

2.人之性恶 167

四、群论 168

1.群何谓 169

2.为何群 169

3.群之道 171

4.群之目标 173

五、礼法论 173

1.礼的位置的确认 174

2.法礼 174

3.礼法 175

六、正名论 176

1.“所为有名” 177

2.“所缘以同异” 177

3.“制名之枢要” 178

4.名实之惑 179

第三部 墨家篇 186

第九章 墨翟的思想 186

一、墨翟和《墨子》 187

1.墨翟 187

2.《墨子》 188

二、“尊天事鬼” 189

1.天、鬼、人的框架 189

2.天的性质 190

三、尚贤尚同 193

1.尚贤 193

2.尚同 194

四、兼爱非攻 195

1.兼爱的依据 196

2.兼爱的效用 196

3.兼爱的内容 196

4.兼爱的实现 198

五、功利观 199

1.万事莫贵于义 199

2.实利主义 200

3.义利统一 200

4.“立仪” 201

第十章 后期墨家的思想 203

一、认识论 204

1.“知,材也” 204

2.“知,接也” 204

3.认识的分类 205

二、逻辑观 206

1.“明是非之分”的目的 206

2.名、辞、说的思维形式 207

3.故、理、类构成的逻辑推理 209

4.逻辑规律 210

第四部 法家篇 217

第十一章 初期法家的思想 217

一、《管子》的思想 217

1.管仲与《管子》 217

2.天人论 219

3.道法论 221

4.衣食足而知荣辱 224

5.刑德论 228

二、子产的思想 230

1.丘赋 230

2.不毁乡校 231

3.铸刑书 232

三、李悝的思想 234

1.李悝与李克 235

2.尽地力之教 235

3.《法经》 237

第十二章 法家三大派的思想 239

一、商鞅的思想 239

1.礼法并提 240

2.不法 241

3.以刑去刑 242

4.定分 242

二、申不害的思想 244

1.刑名 244

2.正 246

3.无为 247

三、慎到的思想 248

1.势位足以屈贤 249

2.法之所加,各以其分 250

3.因循 252

第十三章 集法术势大成者韩非的思想 254

一、认识论 255

1.人能思虑 255

2.思虑与成功 255

3.认识的目的 255

4.检验认识的标准是实践 256

5.检验认识的方法是“参验” 256

二、法论 257

1.法的涵义 257

2.法的目的 257

3.法的功效 258

4.人性与法 258

5.因法数 259

三、术论 259

1.何谓术 259

2.术的本质 260

3.术的种类 261

4.术的功效 261

四、势论 262

1.何谓势 262

2.势不能独行 262

3.势的功能 263

4.任势治国 263

五、理论 263

1.何谓理 264

2.理与道德 265

3.随道理之数 265

第五部 名家篇 273

第十四章 邓析的思想 273

一、见象致形 273

二、言意相离 274

三、循名责实 275

四、两可说 276

第十五章 尹文的思想 278

一、形名相应 278

1.何谓名 278

2.名分 279

3.名的产生 280

二、名的种类 280

1.毁誉之名 280

2.况谓之名 281

三、正名 281

1.形由名正 281

2.名正则治 281

3.分 282

四、别宥 283

第十六章 惠施的思想 284

一、惠施的法家因子 284

二、万物说 285

三、历物之意 286

第十七章 公孙龙的思想 289

一、指物论 289

二、名实论 290

三、通变论 290

四、坚白论 291

五、白马非马论 292

第六部 阴阳家篇 298

第十八章 阴阳五行的语意演绎 298

一、阴阳语意变迁的轨迹 298

1.山南水北、山北水南的阴阳 298

2.阴阳之气 299

3.形上的阴阳 300

二、五行语意变迁的轨迹 301

1.《书》的五行 301

2.竹简里的五行 302

3.《吕氏春秋》的五行 303

4.阴阳家与方术 303

三、五行阴阳相联系的运思 304

第十九章 邹衍的思想 306

一、方法论和历史哲学 306

1.先验小物 307

2.历史哲学 307

二、五德终始说 308

推荐阅读书目 310

后记 3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