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雷达对抗工程
雷达对抗工程

雷达对抗工程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永年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2408081
  • 页数:3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雷达对抗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同时还介绍了雷达对抗工程的各种应用。主要内容包括:雷达系统概述、雷达对抗系统、雷达侦察接收机、雷达侦察测频、雷达侦察测向、雷达侦察信号处理、雷达干扰资源、数字化技术在雷达对抗系统中的应用和雷达对抗系统的电磁兼容。
《雷达对抗工程》目录

第1章 雷达系统概述 1

1.1 频段划分 1

1.2 雷达分类 2

1.3 雷达最大作用距离 2

1.3.1 目标截面积 3

1.3.2 识别系数 3

1.3.3 最大作用距离 4

1.3.4 视距 9

1.3.5 地物与海面杂波反射的影响 10

1.3.6 大气衰减的影响 10

第2章 雷达对抗系统 12

2.1 雷达对抗系统的组成 13

2.2 雷达信号分类 15

2.2.1 脉内调制及脉间相参分类 15

2.2.2 天线扫描信号分类 17

2.2.3 天线极化分类 18

2.3 雷达对抗天线 18

2.3.1 基本天线 19

2.3.2 透镜馈电多波束天线 22

2.3.3 巴特勒阵馈电多波束天线 25

2.3.4 巴特勒阵馈电空间馈电天线 29

2.3.5 消除窄波束测向天线副瓣接收信号的方法 31

2.3.6 提高使用全向天线的测频系统灵敏度的方法 32

2.4 搜索式侦察系统的信号截获概率及平均截获时间 34

2.4.1 搜索式侦察系统分类 35

2.4.2 雷达天线照射 38

2.4.3 侦察系统的驻留时间 39

2.4.4 中长驻留时间模式的搜索及信号截获概率 40

2.4.5 两个窗函数波形的关联特性 43

2.4.6 中长驻留时间模式侦察系统的平均截获时间 56

2.4.7 提高截获概率、缩短搜索周期、缩短平均截获时间的方法 59

2.5 雷达侦察系统的灵敏度 60

2.5.1 侦察接收机的灵敏度 60

2.5.2 侦察系统的空间功率密度灵敏度 61

2.5.3 侦察系统的等效接收灵敏度 62

2.6 雷达侦察系统的最大侦察距离 63

2.6.1 理想的最大侦察距离 63

2.6.2 雷达侦察系统最大侦察距离的优势 64

2.6.3 视距 64

2.6.4 地物和海面杂波反射的影响 65

2.6.5 大气衰减的影响 65

2.7 雷达干扰系统的干扰方式及干扰样式 65

2.7.1 压制干扰方式 66

2.7.2 欺骗干扰方式 69

2.8 雷达干扰系统的最小干扰距离 77

2.8.1 自卫干扰及支援干扰 78

2.8.2 干扰系统的等效辐射功率 79

2.8.3 压制系数 79

2.8.4 压制干扰的最小干扰距离 80

2.8.5 欺骗干扰的最小干扰距离 83

2.8.6 分布式雷达干扰 83

2.9 雷达干扰系统与雷达系统之间的对抗 83

2.10 综合电子战系统 84

第3章 雷达侦察接收机 85

3.1 雷达侦察接收机的分类 85

3.1.1 按用途分类 85

3.1.2 按搜索分类 85

3.1.3 按采样频率分类 86

3.1.4 按增益分类 86

3.1.5 按频率范围分类 86

3.1.6 按实时频率带宽分类 86

3.1.7 按采样同步分类 87

3.2 射频中频接收机的信号及噪声 87

3.3 检波器 87

3.3.1 检波管物理模型 87

3.3.2 检波器物理模型 89

3.3.3 检波器的传输特性 89

3.4 检波器的信号及噪声 91

3.4.1 输出信号及输出噪声的直流分量 91

3.4.2 由检波器及视频放大器热噪声产生的输出噪声 92

3.4.3 信号及噪声通过平方律检波器 92

3.4.4 由射频中频放大器热噪声产生的输出起伏噪声 97

3.4.5 射频中频接收机临界增益 98

3.4.6 输出总起伏噪声 99

3.5 视频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及噪声 99

3.5.1 输出信号及输出噪声的直流分量 100

3.5.2 输出起伏噪声 100

3.6 检波器的输出信号及噪声的概率密度 101

3.6.1 中低增益接收机的输出信号及噪声的概率密度 101

3.6.2 χ2概率密度及非中心χ2概率密度 101

3.6.3 高增益接收机的输出信号及噪声的概率密度 104

3.7 检波式接收机的信号及噪声的检测 108

3.7.1 虚警概率及检测门限 108

3.7.2 平均虚警频率 111

3.7.3 发现概率及视频最小可测信号电平 112

3.8 检波式接收机灵敏度 118

3.8.1 输入最小可测信号电平及接收机灵敏度的计算过程 119

3.8.2 中低增益接收机灵敏度的简捷算法 121

3.8.3 高增益接收机灵敏度的简捷算法 122

3.8.4 接收机灵敏度与接收机增益的关系 125

3.8.5 高增益接收机灵敏度与接收机带宽的关系 126

3.8.6 接收机检测过渡区 127

3.8.7 接收机切线灵敏度 127

3.8.8 放大器饱和对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 128

3.8.9 平方律接收机、线性律接收机、对数律接收机检测性能的比较 128

3.9 检波式接收机的信号检测电路 129

3.9.1 检波器的直流偏置电压及输出噪声平均电压的温度特性 129

3.9.2 隔直流电容检测电路对信号检测的不利影响及抑制措施 130

3.9.3 直接耦合检测电路对信号检测的不利影响及抑制措施 132

3.9.4 弱小信号状态检测脉冲分裂对信号检测的不利影响及抑制措施 133

3.10 离散傅里叶变换 133

3.10.1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特性 134

3.10.2 离散傅里叶变换与傅里叶级数之间的关系 135

3.10.3 离散傅里叶变换与傅里叶变换之间的关系 138

3.11 数字化接收机的采样器及离散傅里叶变换 138

3.11.1 数字化接收机采样器的输入-输出特性 139

3.11.2 数字化接收机的离散傅里叶变换 141

3.11.3 数字化接收机的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特性 142

3.11.4 采样器的信号及噪声 146

3.11.5 数字化接收机高增益的必要性 153

3.12 雷达信号及离散傅里叶变换 154

3.12.1 常规雷达信号及离散傅里叶变换 154

3.12.2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雷达信号及离散傅里叶变换 155

3.12.3 动目标显示雷达信号及离散傅里叶变换 157

3.12.4 高重频脉冲多普勒雷达信号及离散傅里叶变换 157

3.12.5 调频连续波雷达信号及离散傅里叶变换 160

3.13 数字化接收机输出信号及噪声频谱幅度的概率密度 162

3.13.1 无信号状态输出噪声频谱幅度的概率密度 162

3.13.2 有信号状态输出信号及噪声频谱幅度的概率密度 162

3.14 数字化接收机信号及噪声的检测 163

3.14.1 虚警概率 163

3.14.2 平均虚警频率 164

3.14.3 频率单元内的发现概率及最小可测信号电平 165

3.15 高增益数字化接收机的灵敏度 167

3.15.1 高增益接收机灵敏度的简捷算法及识别系数的图解方法 167

3.15.2 高增益接收机的灵敏度与接收机参数的关系 169

3.15.3 数字化接收机的检测过渡区 169

第4章 雷达侦察测频 170

4.1 测频分类 170

4.2 测频天线 170

4.3 超外差接收机及其测频 170

4.3.1 超外差接收机的组成及变频原理 171

4.3.2 混频器产生的中频虚假信号 176

4.3.3 混频器产生的中频虚假信号的不利影响及抑制措施 181

4.3.4 超外差接收机测频 182

4.4 瞬时测频接收机及其测频 184

4.4.1 延时鉴相组合的测频 185

4.4.2 IFM接收机的组成 194

4.4.3 多延时鉴相组合的解模糊 195

4.4.4 测频系统 199

4.4.5 多延时鉴相组合的相位对准 203

4.4.6 同时到达的小信号对大信号测频的影响 203

4.5 信道化接收机及其测频 205

4.5.1 信道化接收机的组成 206

4.5.2 声表面波滤波器组 207

4.5.3 信道化接收机精测频 209

第5章 雷达侦察测向 212

5.1 测向分类 212

5.2 测向天线 213

5.3 多波束内插比幅测向 213

5.3.1 设备的组成 214

5.3.2 测向天线 215

5.3.3 测向接收机 215

5.3.4 幅度比大测向 216

5.3.5 测向信道选择 217

5.3.6 幅度比大测向—信道选择后的信号可能方位角 218

5.3.7 内插比幅测向 219

5.3.8 内插比幅测向误差分析 220

5.4 空间谱测向 221

5.4.1 空间谱 221

5.4.2 实数函数空间谱测向 222

5.4.3 复数函数空间谱测向 229

5.5 干涉仪测向 237

5.5.1 设备的组成 238

5.5.2 测向天线 238

5.5.3 测向接收机 239

5.5.4 单基线干涉仪测向原理 239

5.5.5 单基线干涉仪测向误差分析 241

5.5.6 多基线干涉仪测向原理 241

5.5.7 多基线干涉仪测向解模糊 243

5.5.8 多基线干涉仪测向误差分析 245

5.6 短基线时差测向 245

5.6.1 设备的组成 247

5.6.2 测向天线 247

5.6.3 测向接收机 248

5.6.4 短基线时差测向原理 248

5.6.5 误差分析 249

5.7 单脉冲测向 249

5.7.1 幅度和差单脉冲测向 250

5.7.2 相位和差单脉冲测向 256

5.7.3 幅度相位和差单脉冲测向 261

5.8 最大信号测向 262

5.8.1 设备的组成 263

5.8.2 最大信号测向原理 263

5.8.3 误差分析 266

5.9 定位曲面 266

第6章 雷达侦察信号处理 270

6.1 脉冲描述字的产生 270

6.1.1 脉冲宽度测量 271

6.1.2 脉冲到达时间测量 272

6.1.3 脉冲描述字的产生 272

6.2 雷达信号分选 274

6.2.1 硬件信号分选 278

6.2.2 软件信号分选 283

6.3 雷达识别 290

6.3.1 雷达信号类型、特征及参数 292

6.3.2 雷达信号数据库 293

6.3.3 雷达信号态势数据 294

6.3.4 已知雷达识别方法 295

6.3.5 未知雷达识别方法 297

6.4 两部雷达信号脉冲序列的同步关系参数特性 304

6.4.1 固定脉冲周期雷达B与固定脉冲周期雷达A 305

6.4.2 固定脉冲周期雷达B与参差脉冲周期雷达A 307

6.4.3 固定脉冲周期雷达B与组变脉冲周期雷达A 310

6.5 雷达信号漏批及增批 312

6.5.1 雷达信号脉冲丢失及脉冲错码 313

6.5.2 由雷达信号脉冲丢失及错码产生的雷达信号漏批及增批 316

第7章 雷达干扰资源 320

7.1 雷达干扰源 320

7.1.1 与雷达信号非相参的干扰源 320

7.1.2 与雷达信号相参的干扰源 325

7.2 调制 335

7.2.1 调频 336

7.2.2 调 相 338

7.2.3 调 幅 344

7.2.4 混频调制 345

7.3 调制器及混频调制器 347

7.4 调制信号及产生器 348

7.5 变频器 348

7.6 数字化干扰源 348

7.7 雷达干扰发射资源 350

7.7.1 发射管 350

7.7.2 魔T功率合成发射装置 351

7.7.3 同相馈电单波束发射装置 352

7.7.4 非相参馈电单波束发射装置 353

7.7.5 透镜馈电多波束发射装置 354

7.7.6 巴特勒阵馈电多波束发射装置 356

7.7.7 相控阵馈电发射装置 356

7.8 对雷达辐射源的角跟踪 358

7.8.1 角跟踪设备的组成 358

7.8.2 目标角速度估值及角度预测 359

7.8.3 高精度测角 360

7.8.4 干扰天线稳定原理 361

7.9 雷达干扰管理 366

7.9.1 雷达干扰管理设备的组成 367

7.9.2 雷达干扰指令的产生 367

第8章 数字化技术在雷达对抗系统中的应用 369

8.1 检波式准数字化接收机 369

8.2 数字式滤波器 370

8.3 数字式鉴相器 371

8.3.1 数字式复数信号产生器 371

8.3.2 数字式鉴相器原理 371

8.4 数字式巴特勒阵馈电多波束设备 372

8.4.1 形成N天线N奇波束的离散傅里叶变换 373

8.4.2 形成N天线N偶波束的离散傅里叶变换 374

8.5 数字式巴特勒阵馈电空间谱设备 374

第9章 雷达对抗系统的电磁兼容 376

9.1 雷达对抗系统的收发隔离技术 376

9.1.1 改善空间收发隔离 376

9.1.2 频率兼容管理 377

9.1.3 收发分时管理 378

9.1.4 收发电平管理 378

9.1.5 多系统同步管理 378

9.1.6 发射静态噪声管理 379

9.2 匿影 380

9.3 接收机的保护 380

9.3.1 辐射信号的功率密度 381

9.3.2 接收信号功率电平 384

9.3.3 限幅保护器的保护功率 384

9.3.4 保护接收机的其他措施 385

参考文献 3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