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
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

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福贵著;李怡,张中良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花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36071537
  • 页数:354 页
图书介绍:《民国文学史论》第三卷。本卷从“民国文学”概念与“共和国文学”概念的探讨入手,对文学史命名及其两个文学时代的本质差异进行了辨析,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和性质变化来证明文学史重新命名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同时,以文学史与文化史关系为视角,探讨了“民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后世前缘。与此相关联,作者用一种新的文学史观来反思文学史学中的“革命史逻辑”和“教科书模式”,提出了文学史写作的个人性和人类性原则。进而在此基础上,对“民国文学”时代和“共和国文学”时代的一些文学经典与焦点问题进行“反论”。
《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目录

第一编 “民国文学”是什么? 1

第一章 学术前提的反思与文学史观的确立 3

第一节 学术前提的内涵及其反思的必要和可能 3

第二节 有意与无意:对于两个学术前提的两种忽略 5

第二章 意义与时间:“民国文学”的两个概念 10

第一节 意义概念的内涵:“现代”的文学 10

第二节 时间概念的本质:“民国时期”的文学 12

第三章 “民国文学”与“共和国文学”:两种“文学时代”的差异 15

第一节 文学观念与功能的变化:由多元走向同一 15

第二节 文学主题的变化:由批判转向歌唱 17

第三节 作品审美风尚的变化:悲剧意识的淡化 24

第四节 作家身份及组织机制的变化:由自由职业者转向“国家干部” 25

第四章 民国文学与共和国文学的历史“边界线” 29

第一节 逻辑与事实:文学史的命名和分期 29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历史辨析 34

第三节 《讲话》的功能与“共和国文学”属性 36

第四节 《讲话》在“民国文学”时代的传播与影响的历史陈述 42

第二编 民国文学研究的文学史观反思 57

第五章 文化转型与政治分野:文学时代转换的阶段性特征 57

第一节 文化整体批判时期的文学(1911—1927) 58

第二节 文学的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1927—1937) 61

第三节 政治的分合与文化的复兴(1937—1949) 64

第四节 政治与文学的一体化时期(1949—1978) 69

第五节 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期的文学(1978—2000) 71

第六章 革命史诉求与文学史写作中的逻辑缺失 77

第一节 革命史体系文学史观:单一的阶级性与党派性 78

第二节 文学史观的扩大与超越:人类观与人性论的建立 80

第三节 “战争文学”的书写:“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辨析 82

第七章 “教科书时代”与教科书思想体系 86

第一节 教科书思想体系的一致性与“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模式化 87

第二节 思想困境与学术难题:走不出的“教科书时代” 90

第三节 学科性的理解与学术常识的确认 91

第八章 学术的边界与学科的边界:经典文学史的书写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101

第一节 “三大发现”与文学史的边界 102

第二节 “现代性”的起点与历史贯穿 107

第九章 文学史研究的范式与历史心态调整 111

第一节 文学史文本的真实性问题 112

第二节 文学史观的个性化与连续性问题 113

第三节 研究者的历史心理学问题 115

第三编 “民国文学”的前缘与后世:文学史与文化关系回顾 119

第十章 “政治五四”与“文化五四”:两个“五四”的不同境遇与价值差异 119

第一节 “两个五四”的两种境遇 119

第二节 文化五四的反传统本质 127

第三节 彻底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性质辨析 130

第十一章 民国文学的前缘: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 132

第一节 精神关系:时间的差异与本质的差异 132

第二节 文化底蕴:传统的反叛与现代的反叛 133

第三节 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与思想的意义 139

第四节 自由境界:个性的解放与群体的解放 142

第十二章 民国文学的后世:两个文学时代主题的文化走向 146

第一节 第一个怪圈:“五四”后文学主题对“五四”精神的变异 147

第二节 第二个怪圈:新时期文学主题向“五四”精神的回归 149

第三节 文学的处境与作家的选择:无序与无根的时代 153

第四节 “新世纪文学”的哀叹:回不去的“八十年代” 159

第十三章 文学时代转换后的反现代意识与热点反思 165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弱化与人类意识的匮乏 166

第二节 乡村文化尺度的确立与农民意识的强化 170

第三节 疏离人生与玩笑人生:两种反文化倾向 176

第四节 “性文学热”的反思与回顾 178

第五节 “红色经典”热:经典的主题与非经典的艺术 187

第六节 新世纪话剧的文本考察:小说与话剧文本转换的现代性表达 192

第十四章 “灰色化”与边缘化的过程:文学时代的转换中知识分子对民众的认同 199

第一节 道德人格的认同:由自崇走向自卑 199

第二节 阶级意识的认同:由自我走向群体 201

第三节 情感方式的认同:由浪漫走向实在 205

第十五章 民国文学中的“红色三十年代”:中日“无产阶级小说”主题比较 208

第一节 “红色三十年代”的思想源流 208

第二节 “去个人化”:无产阶级文学的主题模式 209

第三节 人性与“党性”的纠结 212

第十六章 超越时空的文学史观:“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与学科性 219

第一节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大文化”概念 219

第二节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潜政治”概念 222

第三节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真学术”概念 225

第四编 民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再认识 229

第十七章 “共和国文学”的先声与纲领:《讲话》的重新理解与当代批评品格的确立 229

第一节 批评逻辑的理解:历史性与现代化 229

第二节 批评对象的理解:政治性与学术化 232

第三节 批评主体的理解:同一性与个性化 234

第十八章 民国时期“家族小说”中的“废墟”意象 237

第一节 “家族小说”的历史演进与研究述评 237

第二节 “家族小说”的研究现状评述 239

第三节 家族文化的变迁与外化 243

第四节 “废墟”意象隐含的文化内蕴 251

第五节 《京华烟云》与《家》:同一时代的文化变调 257

第六节 废墟残留与传统的时代更迭 258

第十九章 民国知识分子的双重磨难:《潘先生在难中》的人物命运与错位批判 263

第一节 卑微的生存状态与“卑谦的利己主义” 263

第二节 道德的底线与“不许平庸”的社会评价 265

第三节 宽容的道德哲学与知识分子的职业化 267

第二十章 人性弱点与文化罪恶的范本:《原野》中仇虎形象批判 274

第一节 私仇的残酷:“暴民”的传统与人性的弱点 275

第二节 惯性的观念:“顺民”的传统与文化的罪恶 278

第二十一章 灵与肉的纠葛:张资平小说性爱主题论 283

第一节 性爱悲剧:以思想的名义进行的生命反叛 284

第二节 被本质化而又被局限化的女性意识 287

第三节 “三角恋爱”:人性多重需要与两性关系的变异形态 291

第四节 道德感与名利欲:亲缘社会对性爱的压抑与刺激 295

第二十二章 鲁迅研究的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302

第一节 新世纪鲁迅研究的态势与困境 302

第二节 历史性研究:“还原鲁迅”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309

第三节 学问化研究:知识价值阐释与玄学化倾向 314

第四节 当代性研究:思想本体与时代的关联 320

结语 近年来“民国文学”研究述评&杨丹丹 330

主要参考文献 346

后记 3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