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强迫症与箱庭治疗
强迫症与箱庭治疗

强迫症与箱庭治疗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雯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46668
  • 页数:1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理论综述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在上篇理论综述部分中,本书对强迫症的诊断评估、流行病学、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和心理治疗方法进行了梳理。在下篇实证研究部分中,本书以强迫症状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问卷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对亚临床强迫症的影响因素、箱庭作品特征和箱庭治疗的过程及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箱庭疗法应用强迫症的治疗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为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强迫症与箱庭治疗》目录

上篇 理论综述 3

第一章 强迫症的概述 3

第一节 强迫症的概念与内涵 3

第二节 强迫症的诊断与评估 5

一 诊断标准 5

二 强迫症状的评估 8

第三节 流行病学资料 10

一 发生率 10

二 性别 11

三 人种/种族 12

四 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 12

五 婚姻和生育状况 13

六 出生顺序 13

七 起病年龄 14

八 主动求助比例 14

第四节 共病情况 15

小结 16

第二章 强迫症的理论模型 17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17

一 传统精神分析理论 17

二 新精神分析理论 18

小结 19

第二节 认知行为理论 20

一 行为理论 20

二 认知行为理论 20

小结 22

第三节 有关强迫症的整合观点 22

小结 23

第三章 强迫症的影响因素 25

第一节 创伤经历 25

第二节 家庭因素 26

第三节 自我因素 28

第四节 创伤、家庭、自我的综合影响 29

小结 30

第四章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31

第一节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的概述 31

一 精神分析疗法 31

二 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ERP) 32

三 认知行为疗法(CBT) 33

第二节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的困境 35

第三节 强迫症心理治疗的新趋势 36

一 纳入新的治疗因素 36

二 整合不同的心理疗法 40

第四节 箱庭疗法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 44

一 箱庭疗法简介 44

二 箱庭疗法的研究 49

小结 52

三 箱庭疗法的展望 52

四 箱庭疗法在强迫症心理治疗中的尝试 54

下篇 实证研究 61

第五章 研究背景 61

第一节 当前研究的状况 61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2

第三节 研究意义 62

一 理论意义 62

二 实践意义 63

第四节 总体研究思路 63

第六章 亚临床强迫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65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65

一 研究思路 65

二 研究假设 65

三 研究方法 65

第二节 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68

一 问卷修订 68

二 正式施测 69

三 对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分析 71

四 对大学生强迫症状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72

五 讨论 76

小结 81

第七章 亚临床强迫症的箱庭作品特征研究 82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82

一 研究思路 82

二 研究假设 82

三 研究方法 82

第二节 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85

一 实验组被试量表得分分析 85

二 实验组被试访谈资料分析 87

三 实验组、对照组被试箱庭作品特征分析 91

四 讨论 97

小结 102

第八章 箱庭疗法对亚临床强迫症治疗的过程及有效性研究 103

第一节 预实验:临床实践中的尝试 103

一 研究目的 103

二 心理评估与确立治疗方案 103

三 治疗过程及效果 105

四 讨论 110

小结 111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11

一 研究思路 111

二 研究假设 112

三 研究方法 112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114

一 个案信息资料整理 114

二 箱庭治疗的过程与分析 118

三 箱庭治疗的效果与分析 127

四 讨论 129

小结 133

第九章 实证研究的整体讨论 135

第一节 本研究的特点和创新点 135

一 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研究与实践的统一 135

二 强迫症整合模型的验证和应用 136

三 强迫症心理治疗方法的探索 137

四 时间限定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138

第二节 本研究的限制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138

一 研究对象 138

二 研究工具 139

三 研究方法 140

第三节 本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140

一 对强迫症的认识 140

二 对强迫症的治疗 141

三 对咨询的研究者 142

第四节 研究结论 143

附录 145

参考文献 154

后记 16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