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比较安全学
比较安全学

比较安全学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超,易灿南,曹莹莹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712979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安全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几乎与所有学科都有交叉,其时空领域巨大,跨学科和跨时空开展比较研究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本书内容共17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比较安全学的内涵及其创立的意义,比较安全学的基础与学科体系,比较安全学方法论与方法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比较安全学的几个分支:比较安全法学、比较安全管理学、比较安全教育学、比较安全伦理学、比较安全心理学、比较安全系统工程、分形比较安全研究和安全管理力比较表达研究;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比较安全学在安全学科发展、注册安全师制度、安全人才培养与安全教育、食品安全监管、国家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等的比较 实践。本书可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和管理类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供安全领域工作者或公共管理领域的人员参阅。
《比较安全学》目录
标签:比较

第1章 绪论 1

1.1 比较与比较学 2

1.1.1 比较 2

1.1.2 比较学 4

1.2 比较安全学 8

1.2.1 安全科学与安全学科概述 8

1.2.2 安全学科范畴与比较安全学创立 9

1.2.3 比较安全学的意义 11

1.2.4 比较安全学研究内容和研究原则 13

1.2.5 比较安全学的学科特征 15

1.3 比较安全学的前景展望 17

1.3.1 比较安全学的相关实践 17

1.3.2 比较安全学的展望 21

本章小结 23

第2章 比较安全学的基础与学科体系 25

2.1 比较安全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基础 26

2.1.1 比较安全学的理论基础 26

2.1.2 比较安全学的学科基础 27

2.2 比较安全学的学科体系框架 28

2.2.1 基于不同视角建立的安全学科分支构成的框架 29

2.2.2 基于比较方法类别构成的框架 38

2.2.3 基于安全一级学科构成的框架 39

2.2.4 比较安全学的其他框架 41

本章小结 43

第3章 比较安全学方法论与方法 45

3.1 比较安全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46

3.1.1 研究的指导思想 46

3.1.2 跨学科和跨时空的研究 47

3.1.3 开展研究的基本原则 49

3.2 比较安全学的方法论体系 52

3.2.1 比较安全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52

3.2.2 比较安全学方法论的四维结构体系 53

3.3 比较安全学研究的范式体系 54

3.3.1 比较安全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54

3.3.2 比较安全学的研究范式体系 55

3.4 比较安全学研究方法的分类与步骤 57

3.4.1 比较研究方法的分类 57

3.4.2 比较安全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58

3.5 比较安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60

3.5.1 描述步骤涉及的主要方法 60

3.5.2 解释步骤涉及的主要方法 67

3.5.3 并列步骤涉及的主要方法 70

3.5.4 比较步骤涉及的主要方法 76

3.5.5 得出结论步骤涉及的主要方法 77

本章小结 78

第4章 比较安全法学 79

4.1 概述 80

4.2 比较安全法学定义和学科基础 80

4.2.1 比较安全法学的定义 80

4.2.2 比较安全法学学科分支体系 82

4.2.3 比较安全法学理论基础 83

4.3 比较安全法学研究的维度及内容 84

4.3.1 比较安全法学研究的维度 84

4.3.2 比较安全法学研究的内容 85

4.4 比较安全法学研究方法论体系、步骤及研究路径与模式 87

4.4.1 比较安全法学研究方法论体系 87

4.4.2 比较安全法学研究的步骤 87

4.4.3 比较安全法学研究路径与模式 90

本章小结 92

第5章 比较安全管理学 93

5.1 概述 94

5.2 比较安全管理学的定义与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要素相互作用关系 95

5.2.1 比较安全管理学定义与内涵 95

5.2.2 比较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 96

5.2.3 比较安全管理学基本要素相互作用关系 97

5.3 比较安全管理学的比较维度与研究内容 98

5.3.1 比较安全管理学的比较维度 98

5.3.2 比较安全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99

5.4 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方法论体系、具体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式 100

5.4.1 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四维结构体系 100

5.4.2 比较安全管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01

5.4.3 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范式 101

本章小结 103

第6章 比较安全教育学 105

6.1 概述 106

6.2 比较安全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108

6.2.1 定义及内涵 108

6.2.2 比较安全教育学理论基础 109

6.2.3 比较要素 109

6.2.4 比较维度 110

6.3 比较安全教育学研究的过程 110

6.3.1 比较安全教育学分析框架 111

6.3.2 比较安全教育学研究过程及方法 111

6.4 比较安全教育学的实践研究 113

6.4.1 比较安全教育学的比较类型及应用 113

6.4.2 比较安全教育学研究的内容及应用 115

本章小结 117

第7章 比较安全伦理学 119

7.1 概述 120

7.2 比较安全伦理学定义 121

7.3 比较安全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内容 122

7.4 比较安全伦理学的学科分支构建 124

7.4.1 从理论视角构建 124

7.4.2 从应用视角构建 125

7.5 比较安全伦理学的研究模式 127

7.5.1 研究的基本程序 127

7.5.2 研究的方法论 129

7.5.3 比较安全伦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31

本章小结 132

第8章 比较安全心理学 133

8.1 概述 134

8.2 比较安全心理学的定义和意义 135

8.3 比较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36

8.4 比较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38

8.5 比较安全心理学研究的实践 140

本章小结 142

第9章 比较安全系统工程 143

9.1 概述 144

9.2 安全系统工程可比性的一些概念 145

9.2.1 可比性概念 145

9.2.2 比较安全系统工程概念 146

9.3 比较安全系统工程实践应用的原理 146

9.3.1 安全系统有序结构原理的应用 146

9.3.2 安全信息原理的应用 147

9.3.3 安全系统可比规律的应用 148

9.4 比较安全系统工程方法与程式 148

9.4.1 安全系统可比单元构造和数值比较方法 149

9.4.2 比较安全系统分析与度量方法 150

9.4.3 比较安全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151

9.5 比较安全系统工程的应用实践 152

9.5.1 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 152

9.5.2 在安全预评价中的应用 155

本章小结 156

第10章 分形比较研究安全组织结构 157

10.1 分形理论概述 158

10.1.1 分形理论的产生 158

10.1.2 分形的基本性质 160

10.1.3 分形维数 161

10.2 企业安全组织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161

10.2.1 我国企业安全组织结构实例 162

10.2.2 影响企业安全组织结构变革的因素 163

10.2.3 企业安全组织结构的分形特征 164

10.3 企业分形安全组织结构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165

10.3.1 定性分析 165

10.3.2 定量分析 166

10.4 企业分形安全组织结构的构建方法和模型优化 168

10.5 利用企业分形安全组织结构进行安全决策 170

10.5.1 多属性决策方法 170

10.5.2 多属性安全决策择优 171

本章小结 172

第11章 物理力与企业安全管理力的比较表达 173

11.1 概述 174

11.2 企业安全管理中力的表达 175

11.3 戴明循环安全管理方法的力学比较表达 179

11.3.1 企业安全管理中的戴明循环 179

11.3.2 安全管理中戴明循环的力学比较表达 180

11.4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力学比较表达 184

11.4.1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元关系的力学模型表达 185

11.4.2 模型分析 186

11.4.3 模型应用 187

11.5 企业安全文化力场的比较表达 189

11.5.1 企业安全文化场和企业安全文化场强度的力学表达 189

11.5.2 企业安全文化功能的力场表达 191

11.6 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惯性力比较表达 193

11.6.1 惯性力与企业安全管理惯性分析 193

11.6.2 企业安全管理“不进则退”的惯性解释 195

11.6.3 以惯性力促进企业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的对策 197

11.7 安全系统的信息力比较表达 199

11.7.1 安全系统信息力内涵 199

11.7.2 安全系统信息力的表达 201

11.8 安全管理力比较表达的一般程式 203

本章小结 204

第12章 中美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比较研究 205

12.1 美国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的由来 206

12.2 中国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的命名及其科学性 207

12.3 中美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重大事件的比较 209

12.3.1 美国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历史回顾 210

12.3.2 中国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概述 212

12.3.3 中美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历程对比分析 214

12.4 中美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发展的比较 215

12.4.1 美国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安全科学基础理论概述 215

12.4.2 中国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安全科学基础理论概述 217

12.5 中美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科学研究及其机构的比较 218

12.6 中美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比较的展望 220

本章小结 221

第13章 中外注册安全师制度比较研究及注册人机工程师制度 223

13.1 概述 224

13.2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发展历程 225

13.2.1 注册安全工程师 225

13.2.2 注册助理安全工程师 226

13.3 国外注册安全师发展历程 227

13.3.1 美国注册安全师发展历程 227

13.3.2 其他国家注册安全师发展历程 229

13.4 注册安全师的定位与执业范围 230

13.4.1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定位与执业范围 230

13.4.2 美国注册安全师的定位与执业范围 231

13.4.3 其他国家注册安全师的定位与执业范围 232

13.5 注册安全师执业的监督管理模式 233

13.5.1 国外安全师执业监督管理模式 233

13.5.2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的监督管理模式 235

13.6 注册安全师申请过程 236

13.6.1 美国注册安全师申请 236

13.6.2 其他国家注册安全师申请 237

13.6.3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申请 238

13.7 美国注册人机工程师制度 238

13.7.1 概述 238

13.7.2 美国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资格认证 239

13.7.2.1 美国人机工程评价师职业 239

13.7.2.2 美国人机工程评价师资格的认证 240

13.7.3 开展我国人机工程评价制度的建设 242

本章小结 243

第14章 中美安全人才培养与安全教育的比较 245

14.1 美国高校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 246

14.1.1 安全类专业分布情况 246

14.1.2 安全类专业培养方案 249

14.2 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251

14.2.1 我国高校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情况 251

14.2.2 我国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分析 257

14.3 中美高校安全类专业高等教育的比较 258

14.3.1 生源的差异 258

14.3.2 专业设置、研究方向的差异 259

14.3.3 培养目标的差异 259

14.3.4 课程设置差异 260

14.4 中美安全培训与宣传的比较 261

14.4.1 中美安全培训的比较 261

14.4.2 中美安全宣传的比较 262

本章小结 264

第15章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比较 265

15.1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介绍 266

15.1.1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66

15.1.2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66

15.1.3 中美食品监管体系的典型事件统计分析 267

15.2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269

15.2.1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法律基础 269

15.2.2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监管模式 269

15.2.3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控制过程 270

15.3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应急和预防措施 271

15.3.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应急和预防措施 271

15.3.2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应急和预防措施 272

15.4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差异分析 273

15.4.1 管理体制不尽相同 273

15.4.2 质量安全控制方式不同 274

15.4.3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标准不同 274

15.4.4 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同 275

15.4.5 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275

15.5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275

15.5.1 法律方面 275

15.5.2 监管模式方面 276

15.5.3 食品安全控制过程方面 277

15.5.4 食品安全的应急和预防措施方面 277

本章小结 278

第16章 中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比较 279

16.1 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281

16.1.1 发展历程 281

16.1.2 现有体制 281

16.1.3 安全卫生法律体系 284

16.2 美国职业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286

16.2.1 美国职业安全监管机构 286

16.2.2 美国安全卫生法律体系 290

16.3 日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293

16.3.1 日本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293

16.3.2 日本安全卫生法律体系 295

16.4 英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296

16.4.1 英国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296

16.4.2 英国安全卫生法律体系 299

16.5 中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比较分析 300

16.5.1 中外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设定比较 300

16.5.2 中外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情况比较 303

本章小结 306

第17章 中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与美国杜邦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比较研究 307

17.1 比较研究的实施方式 308

17.2 比较对象的沿革简介 309

17.3 两个体系的比较分析 311

17.3.1 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311

17.3.2 组织、制度及文化的比较 314

17.3.3 安全管理要素 318

17.3.4 安全管理方法与评估技术 327

本章小结 331

参考文献 3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