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临床药理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宝峰主编;李学军,李俊,董志副主编;艾静,杨宝峰,朱大岭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117189743
- 页数:452 页
第一部分 药理学基本理论 2
第一章 药理学绪论 2
一、药理学基本概念 2
二、基础药理学发展简况 3
三、临床药理学发展简况 4
第二章 新药研制与开发 6
第一节 药物研制与开发概述 6
一、新药研制与开发发展简史 6
二、新药研制与开发展望 6
第二节 新药的研发 7
一、新药靶点的确立 7
二、新药筛选模型的建立 9
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10
四、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12
第三节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 12
第四节 新药的临床研究 13
第五节 新药管理 13
第三章 药物受体和药物效应动力学 15
第一节 药物与受体 15
一、受体的研发史 15
二、受体的特征 16
三、受体的结构、功能及细胞内信号转导 16
四、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 20
五、药物受体遗传多态性与临床个体化医疗 20
六、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24
第二节 受体研究的新进展 24
第三节 量-效关系与浓-效关系 25
一、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相关性 25
二、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与药物疗效及安全性 26
第四章 药代动力学 28
第一节 概况 28
第二节 整体药代动力学 29
一、理论基础 29
二、种间异速放大及应用 32
第三节 现代药代动力学 36
一、基本原理 36
二、单元因素 37
三、复合因素模型 43
四、体外参数向体内参数的过渡 46
五、应用及展望 50
第四节 药代动力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影响 50
一、多种学科推动药代动力学的发展 50
二、现代药代动力学促进多种学科进步 51
三、药代动力学的发展趋势 52
第五章 药物相互作用 54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54
一、药物理化性质方面的机制 54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机制 55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方面的机制 58
第二节 中药、中西药物相互作用 58
一、中药相互作用 58
二、中西药物相互作用 59
第三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 60
一、有益的药物相互作用 60
二、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 60
三、有争议的药物相互作用 60
第四节 有害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与临床和社会对策 60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 60
二、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和社会对策 61
第六章 基因治疗 63
第一节 基因治疗概论 63
一、基因治疗类型 63
二、基因治疗条件 64
第二节 基因转移方法 64
第三节 基因治疗应用 66
一、遗传病的基因治疗 66
二、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66
三、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疗 68
第四节 基因治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 68
第五节 基因治疗的问题和前景 70
第七章 系统生物学与药物发现 71
第一节 前言 71
第二节 系统生物学的定义、优势和目标 71
一、系统生物学的定义 71
二、系统生物学的优势 71
三、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目标 72
第三节 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72
一、信息积累、数据库和网络分析 72
二、仿真建模和系统生物学工作平台 75
第四节 系统生物学在医学和药物研究方面的应用 75
一、缩短药物发现的进程 76
二、促进靶点的发现与确认 76
三、加速标志物的发现 77
四、评价药物的毒副作用——系统毒理学 77
第五节 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药研究 77
第六节 展望 78
第八章 多靶点药物研究与网络药理学 80
第一节 概述 80
第二节 多靶点药物治疗的分类 80
一、联合用药 80
二、多组分药物治疗 81
三、多靶点药物 81
第三节 多靶点药物治疗的应用 81
一、心血管疾病的多靶点药物治疗 81
二、肿瘤的多靶点药物治疗 81
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多靶点药物治疗 82
四、其他疾病的多靶点药物治疗 82
第四节 多靶点药物的设计 82
一、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合理的药效团设计 83
二、以筛选先导化合物为基础的多靶点药物设计 83
第五节 以网络药理学为基础的药物发现策略 83
一、药物与靶基因模型 83
二、信号转导通路模型 84
第六节 中药与多靶点药物研究 85
一、中药单体的多靶点活性 85
二、中药活性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85
三、以中药为基础的多靶点药物发现 85
第二部分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 88
第九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 88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88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受体 88
二、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 91
三、传出神经系统效应产生的生化过程 91
四、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91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 91
一、作用于胆碱受体的药物 91
二、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96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研究史 104
一、阿托品的研究历史 104
二、抗胆碱酯酶药毒扁豆碱的发现 105
三、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的发现 105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筛选的受体模型 106
一、毒蕈碱M1受体激动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 106
二、神经元烟碱型乙酰胆碱亚型受体细胞模型 106
三、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97~116肽段制作实验性重症肌无力模型 107
四、乙酰胆碱受体δ、r亚基上Loop F结构模型 107
五、乙酰胆碱受体的同源模建与分子动力学模型 107
六、β2肾上腺素受体色谱模型 107
七、β2受体下调细胞模型 107
八、基于报告基因检测的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筛选模型 108
九、拮抗状态下α1A、α1B和α1D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子模型 108
第十章 麻醉药 109
第一节 麻醉药分类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109
一、麻醉药分类 109
二、麻醉药作用的分子机制 110
第二节 常用麻醉药 111
一、全身麻醉药 111
二、局部麻醉药 113
第三节 麻醉药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114
一、麻醉药的研究历史 114
二、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114
三、麻醉药的非麻醉功能 115
第四节 麻醉药的研究方法 115
一、全麻药的研究方法 115
二、局麻药的研究方法 115
第十一章 镇静催眠药 117
第一节 失眠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117
第二节 常用镇静催眠药 117
一、苯二氮?类 117
二、巴比妥类 120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 121
第三节 镇静催眠药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122
一、镇静催眠药的发展史 122
二、镇静催眠药的应用现状 122
三、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遗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22
四、新型镇静催眠药研究展望 123
第四节 失眠的药物模型和研究方法 123
一、平台法 123
二、强迫运动法 124
三、刺激法 124
四、化学因素所致失眠模型 124
第十二章 治疗精神分裂症药 125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125
一、遗传因素 125
二、神经生化和神经生理改变 125
三、脑结构和神经发育异常 126
四、社会心理因素 126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126
一、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126
二、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128
第三节 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研发 128
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用的靶点 129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130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常用动物模型和研究方法 130
一、药理学模型 130
二、神经发育模型 131
三、转基因模型 132
四、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模型 132
第十三章 治疗抑郁症药 134
第一节 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134
一、单胺类神经递质学说 134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亢进学说 134
三、免疫功能异常学说 134
四、神经营养缺陷学说 134
第二节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135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135
二、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135
三、NA再摄取抑制药 136
四、其他抗抑郁药 136
第三节 治疗抑郁症药物的研发 137
一、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 137
二、调节非单胺能神经递质 137
三、调节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 137
四、调节神经突触可塑性 137
五、局部脑区电磁刺激 138
第四节 抑郁症研究中的常用动物模型和研究方法 138
一、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模型 138
二、行为绝望模型 138
三、利血平诱导体温下降模型 138
四、嗅球切除模型 138
五、转基因小鼠抑郁症模型 138
第十四章 治疗癫痫和惊厥药 140
第一节 癫痫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140
一、癫痫的病理生理和流行病学 140
二、癫痫的发病机制 140
三、癫痫的国际分类与临床表现 141
第二节 治疗癫痫和惊厥的药物 142
一、癫痫的药物治疗 142
二、惊厥的药物治疗 144
第三节 治疗癫痫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144
一、癫痫药物治疗演变史 144
二、癫痫药物治疗现状 144
三、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遗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45
四、癫痫药物治疗原则 145
五、重症癫痫药物治疗展望 145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 146
一、癫痫动物模型 146
二、惊厥动物模型 146
第十五章 中枢镇痛药 148
第一节 内源性抗痛系统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148
一、阿片受体 148
二、内源性阿片肽 149
第二节 阿片类镇痛药 150
一、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 150
二、阿片类药物滥用与成瘾 153
第三节 阿片类镇痛药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154
一、阿片类镇痛药的发现史 154
二、阿片类药物在疼痛治疗中的进展 155
第四节 研究镇痛药的模型和方法 157
第十六章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 159
第一节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159
一、老年痴呆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159
二、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160
第二节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 163
一、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 163
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 165
第三节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167
一、治疗老年痴呆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167
二、治疗帕金森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169
第四节 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 170
一、老年痴呆的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 170
二、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 171
第三部分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 174
第十七章 利尿药 174
第一节 利尿药和脱水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174
一、利尿药的作用机制 174
二、利尿药和脱水药的分类 175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物 176
一、袢利尿药 176
二、噻嗪类利尿药 176
三、留钾利尿药 177
四、碳酸酐酶抑制药 177
五、脱水药 177
第三节 利尿药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178
一、利尿药的研发史 178
二、利尿药研发新进展 178
第四节 利尿药评价模型和研究方法 182
一、利尿药药效学评价模型 182
二、利尿药作用机制研究模型 182
第十八章 治疗高血压药 184
第一节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184
一、高血压病因 184
二、发病机制 185
第二节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188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介绍 188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196
第三节 治疗高血压药物——ACEIs的研发史 198
第四节 高血压动物模型和研究方法 200
第十九章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204
第一节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机制 204
第二节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 205
一、作用于β受体的药物 206
二、减负荷药 207
三、强心苷 209
四、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 212
第三节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212
一、传统正性肌力药 212
二、改善左室重构及神经内分泌异常的药物 213
三、新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研发的展望 214
第四节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 215
第二十章 治疗心律失常药 216
第一节 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 216
一、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216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基础 217
第二节 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 223
一、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223
二、其他治疗 225
第三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225
一、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发史 226
二、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进展 228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发展展望 229
第四节 心律失常模型及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方法 230
一、心律失常模型 230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方法 232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手段和技术 233
第二十一章 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绞痛药 235
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绞痛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35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35
二、心绞痛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37
第二节 常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238
一、调血脂药物 238
二、抗氧化药 240
三、动脉内皮保护药 241
四、治疗心绞痛药 242
第三节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心铰痛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247
一、新型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247
二、治疗心绞痛药物研发史 247
三、治疗心绞痛药物研究展望 248
第四节 常用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 248
一、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 248
二、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模型 249
第二十二章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251
第一节 血液凝固与血栓形成的机制 251
一、血液凝固与血栓形成 251
二、血小板的功能与血栓形成的机制 252
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与血栓形成 253
第二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药物 253
一、抗凝血药 253
二、纤维蛋白溶解药 256
三、抗血小板药 258
第三节 抗血栓药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260
一、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的研发 260
二、Xa因子抑制剂 261
三、溶栓药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261
第四节 抗血栓药的实验方法 262
一、血小板黏附实验 262
二、血小板聚集实验 262
三、血小板释放实验 262
四、检测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实验 262
五、检测血小板环核苷酸代谢酶的实验 262
六、血小板胞质游离Ca2+浓度的测定 263
七、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测定 263
八、活体微血管血小板血栓形成实验 263
九、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实验 263
第四部分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 266
第二十三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66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266
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266
二、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267
第二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的药物治疗 267
一、常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分类 267
二、常见皮质激素类药物 268
第三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273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 275
一、人肾上腺皮质癌细胞系 275
二、常用实验动物肾上腺皮质细胞系 275
第二十四章 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药物 277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277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 277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机制 277
三、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 278
第二节 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药物 278
一、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 278
二、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药物 278
第三节 治疗甲状腺疾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279
一、治疗甲状腺疾病药物研发史 279
二、治疗甲状腺疾病药物研究进展 279
第四节 治疗甲状腺疾病药物药理学模型和实验方法 280
一、甲状腺功能减退动物模型 280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动物模型 280
三、致甲状腺肿和抗甲状腺肿实验方法 280
四、甲状腺功能评价实验方法 281
五、促甲状腺激素实验方法 281
第二十五章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283
第一节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283
一、T1DM的发病机制 283
二、T2DM的发病机制 284
第二节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287
一、胰岛素 288
二、口服降血糖药 291
第三节 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293
一、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物研发史 293
二、口服降血糖药物研究进展 295
第四节 常用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 297
一、实验性糖尿病模型 297
二、自发性糖尿病模型 297
三、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糖尿病动物模型 298
第二十六章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300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300
一、骨代谢的生理过程 300
二、骨量维持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301
第二节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301
一、骨吸收抑制剂 301
二、骨形成刺激剂 303
第三节 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304
一、二膦酸盐 304
二、信号通路靶向制剂 304
三、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 305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 305
一、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 305
二、转基因动物模型 306
第五部分 化学治疗药物 310
第二十七章 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310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病理生理机制 310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及传播途径 310
二、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310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312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常见不良反应 312
二、常用抗菌药物 313
三、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324
第三节 抗菌药物研发史、耐药性研究进展和研发展望 326
一、抗菌药物研发史 326
二、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 327
三、抗菌药物研发展望 329
第四节 抗菌药物常用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 330
一、抗菌药物体内抗菌效果评价的疾病模型 330
二、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效果评价 331
三、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方法 331
第二十八章 治疗结核病和麻风病药 333
第一节 结核病和麻风病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333
一、结核病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333
二、麻风病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334
第二节 结核病和麻风病的药物治疗 334
一、治疗结核病的药物 334
二、结核病的化学治疗 335
三、麻风病的药物治疗 336
第三节 治疗结核病及麻风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336
一、传统的治疗结核病药物的研发史 336
二、新型治疗结核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337
三、治疗麻风病药物的研发史 337
第四节 常用的结核病和麻风病模型 338
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338
二、麻风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339
第二十九章 治疗病毒和真菌感染药 340
第一节 病毒和真菌感染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340
一、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340
二、真菌感染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 340
第二节 病毒和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341
一、治疗病毒感染药物的分类 341
二、常见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 341
三、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分类 343
四、常见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344
第三节 治疗病毒感染药物的研发史 344
一、治疗HIV感染的药物 344
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 345
三、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药物 345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 345
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345
二、HIV感染动物模型 346
第三十章 治疗寄生虫感染药 347
第一节 治疗寄生虫感染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347
一、治疗寄生虫感染药物的作用机制 347
二、治疗寄生虫感染药物的耐药性及机制 348
第二节 治疗寄生虫感染的药物 348
一、治疗疟疾药物 348
二、抗血吸虫病药物 349
三、抗丝虫病药物 350
四、抗阿米巴和滴虫药物 350
五、抗肠蠕虫药物 350
第三节 抗寄生虫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351
一、抗疟药研发史 351
二、抗寄生虫药物研究进展 352
第四节 抗寄生虫药物研究模型 353
一、抗疟药研究模型 353
二、其他抗寄生虫药物研究动物模型 353
第三十一章 治疗恶性肿瘤药 355
第一节 概述 355
一、肿瘤流行病学 355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357
三、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及对策 360
第二节 新型抗肿瘤药 363
一、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调控药 363
二、以器官为靶向的抗肿瘤药物 364
三、以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 364
第三节 治疗恶性肿瘤药物的研发史 368
一、从战争毒气到抗癌药的发现 368
二、由磺胺药引发的抗癌药物合成 369
三、抗生素中的抗癌药物 369
四、天然植物中的抗癌活性成分 369
五、置肿瘤于死地的“白金” 370
六、毒药砒霜是治疗癌症的“神药” 371
七、全反式维A酸 372
八、神奇的橘色抗癌小药丸——格列卫 372
第四节 常用肿瘤模型和研究方法 373
一、肿瘤细胞模型和体外研究方法 374
二、肿瘤动物模型和体内研究方法 375
第五节 抗肿瘤药应用原则和肿瘤治疗现状 376
一、抗肿瘤药物应用原则 377
二、肿瘤治疗现状 377
三、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肿瘤综合治疗 378
四、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378
第六部分 其他系统疾病药 382
第三十二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382
第一节 药物的作用与分子机制 382
第二节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384
一、非特异性COX抑制剂 384
二、特异性COX抑制剂 385
第三节 百年阿司匹林的启迪 387
一、阿司匹林的发现 387
二、从阿司匹林到前列腺素、环加氧酶及诺贝尔奖 388
三、困境中的阿司匹林迎来巨大机遇 389
四、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展望 389
第四节 有关炎症的常用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 390
第三十三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393
第一节 自体活性物质的生成和生理作用 393
一、组胺 393
二、5-羟色胺 394
三、膜磷脂代谢产物 395
四、白三烯 396
五、血小板活化因子 396
六、一氧化氮 397
七、血管活性肽 397
第二节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及其受体的药物 398
一、拟组胺药和抗组胺药 398
二、拟5-HT药和5-HT受体阻断药 400
三、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400
四、白三烯拮抗药 401
五、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药 401
六、影响一氧化氮的药物 402
七、内皮素阻断药 402
八、影响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药物 402
第三节 自体活性物质药物的研发史 402
一、组胺及其受体的发现 402
二、前列腺素类的发现 402
三、一氧化氮的发现 403
第三十四章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 404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404
一、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404
二、咳嗽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404
三、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404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405
一、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405
二、咳嗽的药物治疗 406
三、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 406
第三节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407
一、平喘药发展史 407
二、镇咳药发展史 407
三、治疗肺动脉高压药物发展史 407
第四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 407
一、常用的支气管哮喘模型和试验方法 407
二、常用的咳嗽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 408
三、常用的肺动脉高压模型和试验方法 408
第三十五章 治疗消化性溃疡药 409
第一节 消化性溃疡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409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410
二、非甾体抗炎药 411
三、应激和心理因素 411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 411
一、抗酸药 411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411
三、胃黏膜保护剂 412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413
第三节 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 413
第四节 常用的消化性溃疡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 414
一、急性胃溃疡模型 414
二、慢性胃溃疡模型 415
第三十六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416
第一节 概述 416
第二节 疾病的药物治疗 416
一、免疫抑制剂概述 416
二、主要的免疫抑制剂 417
三、免疫增强剂或调节剂概述 421
四、常用的免疫调节剂 421
第三节 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的研发史 423
一、免疫抑制剂药物 423
二、免疫增强剂药物 424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 425
一、RA动物模型 425
二、SLE动物模型 425
第三十七章 治疗前列腺疾病与勃起功能障碍药 428
第一节 良性前列腺增生病理生理机制与药物治疗 428
一、良性前列腺增生病理生理机制 428
二、常见治疗前列腺疾病药 428
第二节 勃起功能障碍与药物治疗 430
一、勃起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430
二、常见治疗勃起功能障碍药 431
三、勃起功能障碍的其他治疗 432
第三节 勃起功能障碍药物的研发史 432
一、PDE5药物研发史 432
二、勃起功能障碍药物治疗展望 432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 433
一、良性前列腺增生动物模型 433
二、勃起功能障碍动物模型 433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435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零基础学会素描》王金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Photoshop CC 2018基础教程》温培利,付华编著 2019
- 《看视频零基础学英语口语》宋德伟 2019
- 《胃癌基础病理》(日)塚本彻哉编者;宫健,刘石译者 2019
-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 素描基础与设计》施猛责任编辑;(中国)魏伏一,徐红 2019
- 《基础乐理》牛丽君 2019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