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雷结斌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10141169
  • 页数:2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释了社会转型与道德失范的一般理论,介绍了我国社会转型期主要领域的道德现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分析了当前我国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原则,并重点论证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路径建构,以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化当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研究,揭示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规律。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目录

绪论 1

一、关于社会转型 1

二、关于道德失范 7

三、本书的结构安排 16

四、本书的研究方法 18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道德失范概述 19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内涵和特征 19

一、社会转型的一般含义 19

二、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 21

三、我国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24

第二节 道德失范的内涵 28

一、道德规范及其社会功能 28

二、道德失范的内涵 30

第三节 道德失范的学理分析 32

一、道德失范的政治学分析 32

二、道德失范的经济学分析 35

三、道德失范的伦理学分析 37

四、道德失范的社会学分析 40

五、道德失范的心理学分析 42

第四节 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价值诠释 44

一、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石 44

二、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 46

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47

四、社会建设的普遍规范 49

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现状聚焦 52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52

一、全球化的挑战 53

二、市场化的挑战 54

三、工业化的挑战 56

四、城市化的挑战 57

五、网络化的挑战 58

第二节 经济领域的道德失范具象剖析 60

一、经济发展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60

二、经济道德失范的不良影响 69

第三节 政治领域的道德失范具象剖析 72

一、政治发展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72

二、政治道德失范的不良影响 77

第四节 文化领域的道德失范具象剖析 80

一、文化发展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81

二、文化道德失范的不良影响 86

第五节 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失范具象剖析 88

一、社会发展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88

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道德失范的不良影响 99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102

第一节 道德失范现象的宏观因素 102

一、道德失范的经济诱因 102

二、道德失范的政治诱因 107

三、道德失范的文化诱因 111

四、道德失范的社会诱因 115

第二节 道德失范现象的中观因素 119

一、道德失范的教育诱因 119

二、道德失范的信息诱因 125

第三节 道德失范现象的微观因素 129

一、道德失范的家庭诱因 129

二、道德失范的社区诱因 133

三、道德失范的个人诱因 135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原则要求 138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理论之基 138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 138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方向 144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治理目标 147

一、社会主义道德评价的标准 147

二、道德失范治理的基本目标 152

第三节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治理原则 161

一、以人为本原则 161

二、集体主义原则 162

三、互惠互利原则 164

第四节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治理要求 166

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 166

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168

三、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169

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 170

第五章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措施和路径 173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治理措施 173

一、规范创新——道德失范治理的制度约束 173

二、控制刚度——道德失范治理的高度制裁 175

三、舆论监督——道德失范现象的外在规制 177

四、道德教育——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化建设 178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治理路径 180

一、社会公共生活的风尚引领 180

二、社会行业组织的人格塑造 183

三、社会基本单元的氛围营造 185

四、社会个体生命的人生涵养 187

参考文献 190

后记 2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