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明代儒学教育思想与论著选读  上
明代儒学教育思想与论著选读  上

明代儒学教育思想与论著选读 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克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01764683
  • 页数:318 页
图书介绍:《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之一。明代理学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
《明代儒学教育思想与论著选读 上》目录

明代理学 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 2

明代理学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2

明代的文教政策 2

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概述 2

对人才的前恭后倨 4

残酷的文字狱 4

扶植程朱理学 6

卧碑的镌刻 6

明代理学发展大要 8

理学的官学化及其式微 10

宋明理学的“本体—工夫”论 11

(一)以“体—用”之辨为基础的“本体—工夫”之辨 12

(二)“本体—工夫”之辨使传统的性和习由分离走向合一 14

(三)“本体—工夫”之辨是从先验人性论到实践创生论的过渡环节 15

(四)明末清初理学批判与自我批判思潮中的实践创生论 16

明代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 19

(一)程朱理学教育思想取得独尊的统治地位 19

(二)明初理学教育思想在注重躬行实践方面体现出理论特色 21

(三)明初理学教育思想也蕴含着心学的倾向 23

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 25

(一)儒、佛、道趋于合流 26

(二)佛、道的世俗化 32

(三)儒学的通俗化 35

明代主流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 40

薛瑄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文论选读 40

“复性”的教育宗旨 40

“知性”的教学内容 43

教学法和读书法思想 45

薛瑄教育文论选 48

论取友为学答周秉忠书 48

戒子书 49

赠王给事中序 50

送国子生黄勉序 51

赠司训王秉节之任序 52

送李廷贤之广昌序 53

送孔节文分教徐州序 53

送归州尚司训序 54

会试录序 55

蒲州庙学重修碑 55

论学 57

教人 60

吴与弼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文论选 61

“学为圣贤”的教育目的 62

为学工夫之一:读书 64

为学工夫之二:静观 66

吴与弼与明代心学教育思潮 68

吴与弼教育文论选读 70

陈言十事(节选) 70

与徐希仁训导书 71

与傅秉彝书 72

与友人书 72

丽泽堂记 73

尚友轩记 73

坦齐记 74

厉志齐记 74

唐山书阁记 75

跋伊洛渊源录 75

观湖说 76

学规 76

吴廷翰教育思想与教育文论选读 77

关于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78

关于教学思想 80

关于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83

吴廷翰教育文论选读 85

吉斋漫录卷上(节选) 85

赠勿斋廖先生迁任武昌序 98

牧民条约序 99

考德编序 100

教问 101

跋东莱吕先生日程 101

张居正教育思想选读 102

辛未会试录序 108

学农园记 110

宜都县重修儒学记 110

示季子郁修 112

请皇太子出阁讲学疏 113

答宪长周友山明讲学 113

答宪长周友山讲学 113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 114

宋濂教育文论选读 118

送张编修赴南阳教授序 119

文说 120

六经论 121

赠会稽韩伯时序 122

送翁好古教授广州序 123

送东阳马生序 124

附:《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125

长洲练氏义塾记 126

傅幼学字说 127

秦士录 128

大言 129

阅江楼记 130

送天台陈庭学序 131

宋濂《诸子辩》选读 132

目录 133

序(顾颉刚) 133

再版弁言(顾颉刚) 135

序(宋濂) 136

正文 136

跋(宋濂) 151

宋讷教育论著选读 152

观德亭记 152

思诚斋记 153

滑县重修庙学记 154

清丰县重修庙学记 155

慎独斋记 156

送国子生刘士能还京序 157

送太学生郑允文还京序 157

送国子祭酒陈邦达还京序 158

大明敕建太学碑 159

阳城县重修县学碑 160

刘基教育论著选读 161

沙班子中兴义塾诗序 162

慎独斋记 162

学古斋记 163

耕学斋记 164

朱元璋教育论著选读 165

谕国学师徒敕 165

授祭酒乐韶凤敕 166

谕太学生敕 166

国子监助教敕 167

语录(节选) 167

卧碑(节选) 169

方孝孺教育论著选读 170

朱棣教育论著选读 174

圣学心法序(节选) 175

胡居仁教育论著选读 180

上邑宰 180

进学铭 182

白鹿洞讲义 182

奉罗一峰书 183

寄潘友书 184

奉夏宪副书 185

与陈大中书 185

寄张廷祥书 186

论穷理 186

学问篇(节选) 187

[明]顾宪成、高攀龙 “东林学派”教育思想与教育文论选读 197

东林学派 197

泰州学派与东林学派 199

(一)时代与学术背景 199

(二)学术风旨的比较 201

(三)经济思想 203

(四)学术宗旨的异同 204

东林党人政治悲剧的心态之源 212

(一)慎独的境界 212

(二)戒惧心态 213

(三)原惧特性 216

东林学风的务实精神 220

(一)东林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220

(二)顾宪成的性善论和高攀龙的格致说 221

(三)东林学派的民主与经济思想 224

顾宪成的理学教育思想与教育文论选读 228

明代进步思想家——顾宪成 228

(一)矢志求学 关心国事 228

(二)持正为官 反遭削职 229

(三)主持东林书院 坚持讲学议政 230

(四)政局反复 不改初衷 232

顾宪成的生平和理学渊源 233

顾宪成的理学派别 235

“理是主宰”的本体论 237

(一)“理是主宰”的本体论 237

(二)对周惇颐的《太极图易说》的解说 237

“道性善”与对“无善无恶心之体”的论辩 239

(一)关于本体论 241

(二)关于本体与功夫 242

(三)关于统体之善与散殊之善 243

知行观与修养论 245

(一)反对“不说工夫”,提倡本体功夫“合一” 245

(二)“躬行”、“讲习”的知行观 248

(三)“重修”的道德修养论 249

教育和书院讲学活动 251

(一)自幼年至45岁,为读书任官时期 251

(二)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 253

(三)讲学与著述 258

东林讲会的特色及其影响 261

(一)建立会讲制度,聚四方学者探究学术 262

(二)倡行“诗教”,陶冶性灵 262

(三)学术争鸣,相互辩难 264

(四)听讲对象广泛 265

顾宪成教育文论选读 266

《小心斋札记》(节选) 266

《东林会约》 270

附:《东林会约》评析 271

虎林书院记 276

日新书院记 278

长冶县改建学宫记 279

高攀龙的“致用”学说及教育文论选读 284

高攀龙与晚明朱子学的复兴 284

(一)晚明朱子学复兴的思想背景 284

(二)晚明朱学与王学的互动关系 288

(三)高攀龙“调合朱王”的会通思想 290

(四)尊朱不反王 296

高攀龙的学术渊源与理学派别 297

理气观与教育本体评论 300

“复性”说与教育作用论 301

(一)“知性”说 302

(二)对“无善无恶”说的辩难 303

“格物穷理”和修悟并重的教育论 304

(一)“格物穷理”的认识论 304

(二)“致知格物”说的批评 306

(三)格“一草一木之理” 308

(四)修悟并重的道德修养论 310

“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 311

高攀龙教育文论选读 313

示学者 313

读书法示揭阳诸友 313

气质说 314

爱敬说 315

与揭阳诸生 315

无锡县学笔记序 316

家训(节选) 3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