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宋西夏卷  修订本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宋西夏卷  修订本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宋西夏卷 修订本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宪昌著;周振鹤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9126990
  • 页数:801 页
图书介绍:本卷依据《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从学术上首次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宋代地方行政体制与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西夏的地方行政体制,填补了宋代及西夏政区地理研究的空白。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宋西夏卷 修订本》目录

绪言 宋代的疆域 1

第一编 宋代省地的行政区划沿革和地方行政制度 13

第一章 宋代的路制 13

第一节 宋代路制的形成与发展 14

一、宋代路制起源于五代 14

二、宋初转运司路的形成与发展 18

三、宋代提点刑狱司路的演变 23

四、宋代提举常平司路的演变 24

五、宋代帅司路的形成与发展 25

第二节 宋代路制的若干特点 40

一、复式合议制的高层政区 40

二、以转运司为主体的地方行政体制 43

三、转运司——宋代高层政区的政府 44

四、宋代限制高层政区的诸措施 45

第二章 宋代诸路的辖区与治所 48

第一节 府界与京畿路 48

第二节 京东路 50

第三节 京西路 53

第四节 河北路 57

第五节 河东路 59

第六节 陕西路 61

第七节 两浙路 63

第八节 淮南路 66

第九节 江南东路 70

第十节 江南西路 72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 74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 76

第十三节 福建路 77

第十四节 益州成都府路 78

第十五节 利州路 82

第十六节 梓州潼川府路 83

第十七节 夔州路 85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 85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 87

第三章 宋代的州县制度 89

第一节 宋代的州府军监 89

一、宋代州的两种等级划分 89

二、宋代的府 97

三、宋代州的郡号 98

四、宋代的军和监 101

第二节 宋代县级政区的等级与种类 104

一、宋代县的等级划分与变化 104

二、宋代特殊的县级政区 108

第二编 宋代省地各断代年限的地方行政区划 115

第一章 宋初(960—979)的州县 115

第一节 建隆元年(960)的州县 115

第二节 乾德元年(963)取荆南所得的州县 122

第三节 乾德元年(963)平湖南所得的州县 123

第四节 乾德三年(965)平蜀所得的州县 124

第五节 开宝二年(969)丰州来归 126

第六节 开宝四年(971)平广南所得的州县 127

第七节 开宝八年(975)平江南所得的州县 130

第八节 太平兴国三年(978)漳泉献地所得的州县 131

第九节 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地所得的州县 131

第十节 太平兴国四年(979)平北汉所得的州县 132

第二章 太平兴国四年(979)的州县 134

第一节 河南道 134

第二节 关西道 136

第三节 河东道 139

第四节 河北道 141

第五节 剑南西道 142

第六节 剑南东道 142

第七节 江南东道 144

第八节 江南西道 146

第九节 淮南道 148

第十节 山南西道 150

第十一节 山南东道 152

第十二节 陇右道 152

第十三节 岭南道 153

第三章 咸平二年(999)的州县 156

第一节 东京开封府 157

第二节 京东路 157

第三节 京西路 160

第四节 河北路 161

第五节 河东路 163

第六节 陕西路 164

第七节 两浙路 166

第八节 淮南路 168

第九节 江南路 170

第十节 荆湖北路 170

第十一节 荆湖南路 173

第十二节 福建路 173

第十三节 西川路 174

第十四节 峡路 176

第十五节 广南东路 177

第十六节 广南西路 179

第四章 天禧四年(1020)的州县 181

第一节 东京开封府 181

第二节 京东路 183

第三节 京西路 183

第四节 河北路 184

第五节 河东路 185

第六节 陕西路 186

第七节 两浙路 189

第八节 淮南路 189

第九节 江南东路 190

第十节 江南西路 190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 192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 192

第十三节 福建路 193

第十四节 益州路 193

第十五节 利州路 195

第十六节 梓州路 196

第十七节 夔州路 197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 197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 198

第五章 元丰八年(1085)的州县 200

第一节 东京开封府 201

第二节 京东路 202

京东东路 202

京东西路 202

第三节 京西路 202

京西南路 202

京西北路 204

第四节 河北路 204

河北东路 204

河北西路 206

第五节 河东路 207

第六节 陕西路 207

永兴军路 207

秦凤路 209

第七节 两浙路 210

第八节 淮南路 212

淮南东路 212

淮南西路 212

第九节 江南东路 212

第十节 江南西路 214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 214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 216

第十三节 福建路 216

第十四节 成都府路 217

第十五节 利州路 217

第十六节 梓州路 218

第十七节 夔州路 218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 219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 219

第六章 宣和五年(1123)的州县 222

第一节 京畿路 223

第二节 京东路 223

京东东路 223

京东西路 225

第三节 京西路 225

京西南路 225

京西北路 225

第四节 河北路 226

河北东路 226

河北西路 227

第五节 河东路 227

第六节 陕西路 228

永兴军路 228

秦凤路 230

第七节 两浙路 232

第八节 淮南路 232

淮南东路 232

淮南西路 233

第九节 江南东路 233

第十节 江南西路 234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 234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 235

第十三节 福建路 235

第十四节 成都府路 236

第十五节 利州路 236

第十六节 潼川府路 239

第十七节 夔州路 239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 240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 240

第二十节 燕山府路 241

第二十一节 云中府路 243

第七章 绍兴十二年(1142)的州县 244

第一节 两浙路 244

两浙西路 244

两浙东路 244

第二节 淮南东路 246

第三节 淮南西路 246

第四节 江南东路 248

第五节 江南西路 248

第六节 荆湖北路 250

第七节 荆湖南路 250

第八节 京西南路 252

第九节 福建路 252

第十节 成都府路 254

第十一节 利州路 254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 256

第十三节 夔州路 257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 257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 259

第八章 嘉定元年(1208)的州县 260

第一节 两浙路 260

两浙西路 260

两浙东路 260

第二节 淮南东路 261

第三节 淮南西路 261

第四节 江南东路 261

第五节 江南西路 262

第六节 荆湖北路 262

第七节 荆湖南路 263

第八节 京西南路 263

第九节 福建路 264

第十节 成都府路 264

第十一节 利州路 266

利州东路 266

利州西路 266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 267

第十三节 夔州路 267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 268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 268

第九章 端平元年(1234)的州县 270

第一节 两浙路 270

两浙西路 270

两浙东路 270

第二节 淮南东路 271

第三节 淮南西路 271

第四节 江南东路 273

第五节 江南西路 273

第六节 荆湖北路 274

第七节 荆湖南路 274

第八节 京西南路 275

第九节 福建路 275

第十节 成都府路 275

第十一节 利州路 277

利州东路 277

利州西路 278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 278

第十三节 夔州路 279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 279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 280

第十章 咸淳九年(1273)的州县 281

第一节 两浙路 281

两浙西路 281

两浙东路 282

第二节 淮南东路 282

第三节 淮南西路 282

第四节 江南东路 283

第五节 江南西路 283

第六节 荆湖北路 284

第七节 荆湖南路 285

第八节 京西南路 285

第九节 福建路 286

第十节 成都府路 286

第十一节 利州路 287

利州东路 287

利州西路 287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 288

第十三节 夔州路 288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 289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 289

第三编 北宋省地州县的沿革 293

第一章 东京开封府州县沿革 293

第二章 京东路州县沿革 295

第一节 京东东路 295

第二节 京东西路 298

第三章 京西路州县沿革 306

第一节 京西南路 306

第二节 京西北路 310

第四章 河北路州县沿革 319

第一节 河北东路 319

第二节 河北西路 329

第五章 河东路州县沿革 338

第六章 陕西路州县沿革 350

第一节 永兴军等路 350

第二节 秦凤等路 362

第七章 两浙路州县沿革 376

第八章 淮南路州县沿革 383

第一节 淮南东路 383

第二节 淮南西路 389

第九章 江南东路州县沿革 393

第十章 江南西路州县沿革 399

第十一章 荆湖北路州县沿革 404

第十二章 荆湖南路州县沿革 413

第十三章 福建路州县沿革 418

第十四章 益州成都府路州县沿革 424

第十五章 梓州潼川府路州县沿革 433

第十六章 利州路州县沿革 441

第十七章 夔州路州县沿革 447

第十八章 广南东路州县沿革 454

第十九章 广南西路州县沿革 462

第二十章 燕山府路州县沿革 479

第二十一章 云中府路州县沿革 481

第二十二章 北宋省废州军 482

第一节 京东路 482

第二节 河北路 482

第三节 河东路 485

第四节 陕西路 487

第五节 两浙路 490

第六节 淮南路 491

第七节 成都府路 492

第八节 梓州潼川府路 492

第九节 利州路 493

第十节 夔州路 494

第十一节 广南东路 495

第十二节 广南西路 496

第十三节 西夏国所属州郡 504

第四编 南宋省地州县的沿革 509

第一章 两浙路州县沿革 509

第二章 淮南东路州县沿革 514

第三章 淮南西路州县沿革 522

第四章 江南东路州县沿革 528

第五章 江南西路州县沿革 531

第六章 荆湖北路州县沿革 535

第七章 荆湖南路州县沿革 541

第八章 京西南路州县沿革 545

第九章 福建路州县沿革 549

第十章 成都府路州县沿革 552

第十一章 潼川府路州县沿革 557

第十二章 利州路州县沿革 562

第十三章 夔州路州县沿革 569

第十四章 广南东路州县沿革 574

第十五章 广南西路州县沿革 578

第十六章 南宋省废州军 585

第一节 淮南东路 585

第二节 荆湖南路 586

第三节 夔州路 586

第四节 广南西路 587

第五编 宋朝西部的地方羁縻体制 591

第一章 宋朝西部的羁縻制度 591

第一节 西南地区的羁縻州县制 591

一、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军政设施 591

二、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政治制度 593

三、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法制 595

四、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贡赐、土地、赋役制度 597

五、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乡兵制度 601

六、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文化、宗教政策 605

第二节 西北地区的羁縻部族制 605

一、北宋各时期对西北蕃部地区的基本方针 606

二、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蕃官蕃兵体制 608

三、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法制 611

四、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土地、赋役等政策 611

五、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民族融合 613

第二章 宋朝西南地区的羁縻州县 615

第一节 荆湖路的羁縻州 615

梅山 615

南、北江 616

第二节 广南西路的羁縻政区 632

宜州 632

融州 637

邕州 638

海南黎洞 651

第三节 益州成都府路的羁縻政区 653

黎州 653

雅州 655

茂、威州 656

第四节 梓州潼川府路的羁縻州 659

泸州 659

戎(叙)州 664

第五节 夔州路的羁縻州 668

黔内州 670

黔州羁縻州 672

第三章 宋朝西北特殊建制的地方民族政权 677

第一节 西凉府蕃汉联合政权 677

第二节 河湟唃厮罗政权 679

第三节 甘州回鹘政权 681

第四节 麟、府、丰三州 683

第五节 唐龙镇 685

第六编 西夏的疆域与地方行政体制 689

第一章 西夏的疆域 689

第一节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的疆域 689

第二节 西夏崇宗贞观八年(1108)的疆域 697

第三节 西夏人庆三年(1146)的疆域 700

第二章 西夏的地方行政体制 707

第一节 西夏地方行政体制的性质——部落制 707

第二节 军政合一的经略司路 708

第三节 负责赋税征管的转运司路 712

第三章 西夏的监军司 715

附录 723

一、宋朝疆域图 724

1.太平兴国四年(979)北宋疆域图 724

2.咸平二年(999)北宋疆域图 725

3.天禧四年(1020)北宋疆域图 726

4.元丰八年(1085)北宋疆域图 727

5.宣和五年(1123)北宋疆域图 728

6.绍兴十二年(1142)南宋疆域图 729

7.嘉定元年(1208)、端平元年(1234)南宋疆域图 730

二、宋朝省地政区沿革表 731

1.建隆元年(960)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州郡沿革表 731

2.太平兴国五年(980)至天禧三年(1019)州郡沿革表 742

3.天禧四年(1020)至熙宁四年(1071)州郡沿革表 749

4.熙宁五年(1072)至熙宁十年(1077)州郡沿革表 754

5.元丰元年(1078)至崇宁二年(1103)州郡沿革表 758

6.崇宁三年(1104)至宣和七年(1125)州郡沿革表 762

7.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十二年(1142)州郡沿革表 771

8.绍兴十三年(1143)至端平元年(1234)州郡沿革表 774

9.端平二年(1235)至咸淳九年(1273)州郡沿革表 780

三、宋朝各路治所一览表 787

主要参考文献 7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