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清末民初的“中国意识”与文学中的“国家想象”
清末民初的“中国意识”与文学中的“国家想象”

清末民初的“中国意识”与文学中的“国家想象”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霞编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5105791
  • 页数:3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的主体部分有五章:第一章主要是从总的、宏观的方面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国意识”的出现及其所导致的中国社会、文化以及文学体系的深刻变化。第二章主要是从清末民初国家思维模式与文学想象力这些方面。第三章主要是从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文学选择入手,重点考察了“中国意识”对文学主体类型的形成和塑造的影响。第四章主要分析了“中国意识”对近现代文学文体形式和语言风格等的转型和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是考察了清末民初文学建构的“意义传统”。 ”
上一篇:勾心皇后下一篇:历代文苑趣谈
《清末民初的“中国意识”与文学中的“国家想象”》目录

总序 1

绪论 1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中国意识”与文学书写 28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主流文化转型与“中国意识”的确立 28

一、“天下”观念的变革与“中国意识”的生发 29

二、“无国”的焦虑和国家理论的输入 32

三、新式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同 34

四、小说合法地位的确认 36

五、文学中“中国意识”书写的确立 42

第二节 “中国意识”视阈下文学演进的现代焦虑 45

一、文学产生代变观念体现出的文化焦虑 45

二、现代性判断错位引发的持续焦虑 49

三、文学进程中“势大于人”的情状 52

第三节 清末民初中国文学中的西方问题 56

一、旅外文学与西方形象的输入 56

二、中国文学话语中“西方”与“现代”的合法化过程 59

三、“传教”与翻译对近代文学社会功能的强化 63

四、中国文学中的“两个西方”与中国文化的选择 69

第二章 “中国意识”对清末民初文学想象力的影响 74

第一节 清末民初文学对现代国家的历史认识和想象性描述 74

一、故事新编:在“无理取闹”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感情 74

二、幻想叙事:借理想之境界抒强国强种之夙愿 80

三、大话中国:黑暗世界的苦笑和太息 87

四、三种“国家想象”方式展开的“国家寓言”模式 92

第二节 国家思维模式与文学想象力 98

一、清末民初文学中的现实观与未来观 99

二、文学书写的政治功用性特征 101

三、文学想象力的亏欠和禁限 105

第三节 文学中“国家想象”在近现代之际转换的悖论 110

一、新小说的象征资本无以为继 110

二、国家思维模式的消歇和文学想象力的栖息 114

三、《文明小史》等显示的对于改革目标和方向的混乱 118

四、小说维护自身地位的无意识调整 126

第三章 清末民初文学主体建构中的“中国意识”情结 133

第一节 清末民初文学主体的选择与调整 134

一、清末民初文学主体的形成及其文学选择 135

二、清末民初文学主体的“原忧”与自我赋形 155

三、重建文学主体历史位置的文化策略 166

第二节 文学主体困于文学对象的窘迫 174

一、新式知识分子对于读者的理想化想象 174

二、清末民初的社会教育与文学亚群体的形成 179

三、先驱者文本的“阅读问题” 189

第三节 清末民初“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195

一、“漂流阶层”的特征与超越秩序代表者的身份 196

二、“中国式”的痛苦 199

三、走向晚年的他们 207

第四章 清末民初文学叙事中的“中国意识” 213

第一节 文学叙事形态转化中对传统的背离 213

一、文学叙事时空的变化 214

二、二元对立模式的消解 219

三、超情节模式的应用 222

第二节 “中国意识”的话语表达与叙事重构 224

一、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中的文化焦虑 224

二、叙事基点变化中的“国家意识” 231

三、由“虚”入“实”的叙事趋向 235

第三节 “中国意识”对近现代文学语言形式的影响 239

一、文学书写对民族语国家典范的探索 239

二、宣传性言语行为 257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文学建构中的新传统因素 268

第一节 文学功能的历史化 268

一、《文学兴国策》与文学救国论的兴起 268

二、国家焦虑的主题话语 272

三、文学追求的非文学特征 280

四、文学史写作的确立和文学历史的经典化 285

第二节 文学建构的社会化 292

一、文学传播的制度化 292

二、文学组织的集团化 299

第三节 文学演进的尚武化 307

一、文学审美倾向的极端化和尚力化 308

二、文学演进方式的运动化和革命化 312

第四节 文学现代性的悖论化 313

一、文学想象的悖论呈现:乌托邦化 314

二、“中国意识”的话语语境与现代性规约 317

三、近现代文学悖论的渊源:被移植和被抑制的“现代性” 320

结语 328

参考文献 332

后记 34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