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免疫学  供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  新世纪第2版
医学免疫学  供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  新世纪第2版

医学免疫学 供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 新世纪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文泰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3241953
  • 页数:209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在上一版教材基础上更新章节顺序。免疫学知识体系复杂、前后知识交错、衔接不够紧密,初学者普遍感到难以掌握。针对这一问题,本教材对选定知识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纳,尽量将相关性知识编排在同一章中。对某些有争议的免疫学理论问题,以”知识拓展”的形式提出了新诠释。每章的章末设有知识纲要和复习思考题,为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复习提供了方便。增设了”中医药理论的研究策略”章,主要讨论了中药成分的分析研究策略、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和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策略。
《医学免疫学 供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 新世纪第2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内容 1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1

二、免疫系统 2

三、启动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 2

四、免疫应答 2

五、免疫学实验技术 3

六、免疫学防治技术 3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3

一、经验免疫时期 4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4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5

第二章 免疫器官与组织 7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7

一、骨髓 7

二、胸腺 8

附:法氏囊 10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 10

一、淋巴结 10

二、脾脏 11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2

附:肝脏的免疫作用 13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13

一、淋巴细胞归巢 13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14

第三章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与抗原 16

第一节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16

第二节 抗原 17

一、构成抗原的条件 17

附: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机体因素 22

二、抗原的分类 22

附:其他免疫刺激剂 24

第四章 抗体 28

第一节 抗体的结构 28

一、抗体的基本结构 28

二、抗体的辅助结构 31

第二节 抗体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 31

一、抗体的基因结构 31

二、抗体的基因重排机制 32

三、抗体多样性的形成 32

第三节 抗体的抗原性 34

第四节 各类抗体的特性 35

一、IgG 35

二、IgM 35

三、IgA 36

四、IgE 36

五、IgD 36

第五节 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37

一、中和作用 37

二、激活补体作用 37

三、结合免疫细胞表面Fc受体介导各种免疫效应 37

第六节 人工制备抗体 38

一、多克隆抗体 38

二、单克隆抗体 38

三、基因工程抗体 38

第五章 细胞因子 42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42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受体 43

一、细胞因子受体分类 43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私有链与公有链模式 44

三、细胞因子受体的共用受体模式 45

四、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45

附: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 45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45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46

一、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其功能和免疫应答的调节 46

二、抗感染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46

三、诱导细胞凋亡 47

四、促进创伤的修复 47

第六章 黏附分子与分化抗原 48

第一节 黏附分子 48

一、黏附分子的种类 48

二、黏附分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50

第二节 分化抗原 50

一、分化抗原的概念 50

二、分化抗原与细胞表面分子的关系 50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52

第一节 MHC的分类 52

一、依据MHC的结构分类 52

二、依据MHC及其编码分子的功能分类 53

第二节 HLA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53

一、HLA复合体 53

二、HLA分子结构及其功能 54

第三节 MHC的遗传特征与多态性 57

一、MHC的遗传特征 57

二、MHC的多态性 58

第四节 MHC的生物学意义 58

一、个体遗传标志 58

二、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 59

三、调节免疫应答功能 59

四、HLA与疾病 59

第八章 固有免疫与固有免疫应答 61

第一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61

一、皮肤与黏膜屏障 61

二、血-脑屏障 62

三、胎盘屏障 62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识别机制 62

第三节 吞噬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 63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63

二、中性粒细胞 65

第四节 抗原提呈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 65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分类 65

二、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作用 66

三、抗原提呈过程 68

第五节 细胞毒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 71

一、自然杀伤细胞 71

二、NKT细胞 75

三、γδT细胞 75

附: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75

第六节 免疫分子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 76

一、补体系统 76

二、细胞因子 82

三、防御素 83

四、溶菌酶 83

第七节 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83

一、识别和清除PAMP物质和异常细胞 83

二、抗感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83

三、启动和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84

第九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86

第一节 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87

一、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87

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94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98

一、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98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01

第三节 免疫耐受 104

一、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104

二、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106

三、免疫耐受的意义 107

第四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发生规律 108

一、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 108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维持与终止 108

附:黏膜免疫 109

第十章 免疫应答的调节 112

第一节 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12

一、免疫细胞直接参与的免疫调节 112

二、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的调节 113

三、免疫细胞活化的自身负反馈调节 113

四、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113

第二节 免疫分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14

一、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14

二、抗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14

三、补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15

四、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15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115

第四节 基因水平的免疫调控 116

一、免疫识别盲区 116

二、MHC多态性的免疫调控 116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18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118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18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19

三、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22

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2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24

一、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特点 124

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24

三、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24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26

一、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特点 126

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26

三、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27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28

一、参与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特点 128

二、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28

三、Ⅳ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29

第十二章 免疫相关性疾病 131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131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因素 131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134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36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136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37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141

三、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141

第三节 移植免疫 142

一、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143

二、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145

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148

第四节 肿瘤免疫 150

一、肿瘤抗原 150

二、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153

三、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154

四、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155

第十三章 免疫学实验技术 160

第一节 抗原抗体检测技术 160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与特点 160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161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161

第二节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166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 166

二、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167

第三节 机体免疫功能检测 169

一、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169

二、体液免疫功能测定 170

第十四章 免疫学防治技术 173

第一节 免疫预防 173

一、人工主动免疫预防 173

二、人工被动免疫预防 177

第二节 免疫治疗 177

一、分子治疗 177

二、细胞治疗 180

三、免疫调节剂及其应用 180

第十五章 中医药理论的研究策略 185

第一节 中医药理论的实验研究技术 185

一、免疫学实验技术 185

二、组学技术 185

三、生物芯片技术与高通量筛选技术 190

第二节 中药成分的免疫分析法检测与组学分析 191

一、中药成分的免疫分析法检测 191

二、中药成分的组学分析 194

第三节 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 194

一、中药成分材料的制备 194

二、中药成分作用的靶标定位研究 195

三、中药成分作用的细胞效应和机体效应研究 195

第四节 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策略 197

一、中医证候的研究方法 197

二、中医证候的研究策略 198

英中文名词索引 20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