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中日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冲突与交融
中日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冲突与交融

中日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冲突与交融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文钟莲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07841114
  • 页数:332 页
图书介绍:本专著以“拒绝”表现为主题,从社会应用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中日两国语言对比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途径,发现中日两国“拒绝”表现结构的共同点以及差异点,最终指出中日两国“拒绝”表现的冲突与兼容之处。
《中日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冲突与交融》目录

第一部 绪论 5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5

1.1研究背景 5

1.2研究目的 9

第二章 先行研究 12

2.1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先行研究 12

2.1.1对照语用学的研究 14

2.1.2二语习得的语用学研究 23

2.2言语行为理论的中心一礼貌(politeness)原则 31

2.2.1 Lakoff(1973)的“语用论能力原则” 32

2.2.2 Brown and Levinson(1987)的FTA(Face Threaten-ing Act)理论 34

2.2.3 Leech(1983)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nnci-ple) 38

2.2.4 Grice(1989)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以及四条准则 39

2.3先行研究的问题所在点 40

第二部 DCT研究法视野下的中日拒绝表现对比研究 47

第一章 研究方法及调查概要 47

1.1构成拒绝言语行为的诸要素 47

1.1.1说话人(受试者) 48

1.1.2听者(拒绝的对象) 49

1.1.3进行拒绝言语行为的场面 50

1.2社会地位及亲疏关系带来的心理负担 51

1.3场面的利益、负担 52

1.3.1拒绝对方的“请求”场面 53

1.3.2对方的“邀请”场面 54

1.3.3拒绝对方的“建议”场面 54

1.4研究方法 58

1.5分析方法及调查结果 60

第二章 DCT视阈下中日拒绝语义程序(Semantic Formulas)的使用频率 65

2.1语义程序(Semantic Formulas)出现频率的抽样方法 65

2.2各调查项目中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67

2.2.1拒绝“请求”的场面 67

2.2.1.1拒绝指导教师“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67

2.2.1.2拒绝好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70

2.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72

2.2.2拒绝“邀请”的场面 73

2.2.2.1拒绝指导教师“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74

2.2.2.2拒绝好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75

2.2.2.3拒绝普通朋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78

2.2.3拒绝“建议”的场面 80

2.2.3.1拒绝指导教师“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80

2.2.3.2拒绝好友“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81

2.2.3.3拒绝普通朋友“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83

2.3“委婉拒绝”表现的中日对比研究 84

2.3.1“委婉拒绝”表现的分析方法 85

2.3.1.1拒绝“请求”的场面 86

2.3.1.2拒绝“邀请”的场面 89

2.3.1.3拒绝“建议”的场面 90

2.4总结及相关考察 92

2.4.1中日拒绝表现中的“高频率语义程序” 94

2.4.2中日拒绝表现中的“低频率语义程序” 94

2.4.3中日拒绝表现中“高频率语义程序”的异同点 95

2.4.4中日拒绝表现中“低频率语义程序”的异同点 98

第三章 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99

3.1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的平均值(话语量)的提取方法 99

3.2各调查项目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01

3.2.1拒绝“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02

3.2.1.1拒绝指导教师的“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02

3.2.1.2拒绝好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05

3.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08

3.2.2拒绝“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10

3.2.2.1拒绝指导教师“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10

3.2.2.2拒绝好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12

3.2.2.3拒绝普通朋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15

3.2.3拒绝“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17

3.2.3.1拒绝指导教师“提案”时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18

3.2.3.2拒绝亲友“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21

3.2.3.3拒绝普通朋友“提案”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23

3.3总结及相关考察 125

第四章 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 129

4.1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的分析方法 129

4.2各调查项目的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 130

4.2.1拒绝“请求”的场面 130

4.2.1.1拒绝指导教师“请求”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 130

4.2.1.2拒绝亲友“请求”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 132

4.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 133

4.2.2拒绝“邀请”的场面 134

4.2.2.1拒绝指导教师“请求”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 134

4.2.2.2拒绝亲友“邀请”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 135

4.2.2.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 136

4.2.3拒绝“提案”的场面 137

4.2.3.1拒绝指导教师“提案”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 137

4.2.3.2拒绝亲友“提案”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 139

4.2.3.3拒绝普通朋友“提案”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 140

4.3本章总结及相关考察 142

第三部 角色扮演(Roll-Play)研究法视野下的中日拒绝表现对比研究 147

第一章 调查内容及分析方法 147

1.1两种研究方法的意义 147

1.2调查内容 148

1.2.1受试者的构成 148

1.2.2场景和人物设定 149

1.2.2.1“请求”对方帮助搬家的场合 149

1.2.2.2“邀请”对方参加送别会的场合 152

1.2.2.3“建议”对方一起召开学习会的场合 154

1.2.3调查顺序 156

1.2.4分析方法及调查结果 157

第二章 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162

2.1语义程序出现频率的调查方法 162

2.2各调查项中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162

2.2.1拒绝他人的“请求”场面 163

2.2.1.1拒绝指导教师“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163

2.2.1.2拒绝好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165

2.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166

2.2.2拒绝他人的“邀请”场面 168

2.2.2.1拒绝指导教师“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168

2.2.2.2拒绝好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169

2.2.2.3拒绝普通朋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171

2.2.3拒绝他人的“建议”场面 173

2.2.3.1拒绝指导教师“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173

2.2.3.2拒绝好友“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175

2.2.3.3拒绝普通朋友“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 177

2.3“委婉拒绝”表现的中日对比研究 178

2.3.1“委婉拒绝”表现的分析方法 179

2.3.1.1拒绝“请求”的场面 179

2.3.1.2拒绝“邀请”的场面 180

2.3.1.3拒绝“建议”的场面 181

2.4本章总结及相关考察 182

2.4.1拒绝表现中“高频率语义程序”的异同点 183

2.4.2拒绝表现中“低频率语义程序”的异同点 185

第三章 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88

3.1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话语量)平均值的计算方法 188

3.2各调查项目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88

3.2.1拒绝“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89

3.2.1.1拒绝指导教师“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89

3.2.1.2拒绝亲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90

3.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91

3.2.2拒绝“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92

3.2.2.1拒绝指导教师“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92

3.2.2.2拒绝亲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93

3.2.2.3拒绝普通朋友“邀请”时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94

3.2.3拒绝“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94

3.2.3.1拒绝指导教师“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95

3.2.3.2拒绝亲友“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95

3.2.3.3拒绝普通朋友“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196

3.3本章总结及相关考察 196

第四章 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 199

4.1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分析方法 199

4.2各调查项目的语义程序的结构 200

4.2.1拒绝“请求”的场面 200

4.2.1.1拒绝指导教师的“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 200

4.2.1.2拒绝亲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 201

4.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 202

4.2.2拒绝“邀请”的场面 203

4.2.2.1拒绝指导教师“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 203

4.2.2.2拒绝亲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 205

4.2.2.3拒绝普通朋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 205

4.2.3拒绝“提案”的场面 207

4.2.3.1拒绝指导教师“提案”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 207

4.2.3.2拒绝亲友“提案”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 208

4.2.3.3拒绝普通朋友“提案”时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 208

4.3本章总结及相关考察 209

第四部 结论 215

1.中日拒绝表现语义程序的使用频率 215

1.1中日拒绝表现在语义程序使用频率上的共同点 216

1.2中日拒绝表现在语义程序使用频率上的不同点 218

2.中日拒绝表现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 220

2.1中日拒绝表现语义程序(话语量)平均值的共同点 220

2.2中日拒绝表现语义程序(话语量)平均值的不同点 221

3.中日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 222

3.1中日拒绝表现在语义程序结构上的共同点 223

3.2中日拒绝表现在语义程序结构上的不同点 223

4.今后的课题 224

4.1实施中日拒绝表现的意识调查 225

4.2揭示拒绝表现中“说明理由”语义程序的策略 225

4.3中日“称呼”的使用问题 226

第五部 国际合作、商务文化及跨文化教育的冲突与交融 231

第一章 国际大科学研发协同中的文化冲突与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231

1.1引言 231

1.2文献综述 232

1.3国际大科学研发协同中的文化冲突与国际合作 233

1.3.1大科学研发的国际合作趋势 233

1.3.2国际大科学研发协同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233

1.3.2.1协同研发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 233

1.3.2.2国际协同中的信息沟通与成果交流 233

1.4以文化冲突的国际大科学协同研发模式作为基础的分析 234

1.4.1典型的大科学研发国际合作模式 234

1.4.1.1互换型合作模式 234

1.4.1.2互补型合作模式 234

1.4.1.3分布式合作模式 234

1.4.1.4矩阵式合作模式 234

1.4.1.5虚拟合作模式 234

1.4.2基于文化冲突的大科学研发国际合作模式创新分析 235

1.4.2.1科学研发项目的差异将决定国际合作模式的多样性 235

1.4.2.2国际合作的虚拟模式 235

1.4.3国际合作模式的有效性与选择 235

1.4.3.1国际合作模式的最终效应 235

1.4.3.2国际合作模式的选择 236

1.5对策建议 237

1.5.1建立各国间的教育协同交流合作模式 237

1.5.2完善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体制 237

1.5.3建立民间外交促进科技文化交流的合作模式 237

第二章 非智力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238

2.1跨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 238

2.1.1具有复杂性 239

2.1.2文化差异 239

2.1.3跨文化交际是人的高层次发展需要 240

2.2非智力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作用 240

2.2.1情感特质 240

2.2.2交际动机 241

2.2.3个人品质 242

2.3基于跨文化交际需要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43

2.4影响应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因素 245

2.4.1培养模式定位不当,教师主观因素融入过多 245

2.4.2培养方法较为单一,理论与实际结合度不强 245

2.4.3培养创意意识不足,文化与语言的融入较少 246

2.5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247

2.5.1应用语言学培养模式的再定位 247

2.5.2应用语言学渗透式培养方式的有效融入 248

2.5.3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渗透式培养模式的构建 248

2.5.3.1渗透式培养模式的课堂改革 248

2.5.3.2渗透式培养模式的课堂外活动延展 249

第三章 中日商务文化的思维模式差异研究 250

3.1商务文化 250

3.2思维模式 251

3.3文化与思维模式的关系 251

3.4中日商务物质文化的差异 251

3.4.1建筑 252

3.4.2商品 252

3.4.3包装物及广告 253

3.5中日商务制度文化的差异 253

3.5.1中国 253

3.5.2日本 254

3.6中日商务行为文化的差异 255

3.6.1问候 255

3.6.2着装 256

3.6.3加班 256

3.6.4谈判 256

3.7中日商务精神文化的差异 257

3.7.1个人主义和集团主义 257

3.7.2等级观念 258

3.7.3“间”意识 258

3.8中日思维模式差异分析 259

3.8.1个人主义和集团主义 259

3.8.2等级意识 259

3.8.3内外意识 261

3.8.4整体主义与注重细节 262

3.9结语 262

3.9.1培养跨文化商务意识 263

3.9.2开展相关研究,并加以创新实践 263

3.9.3模拟环境 263

3.9.4创造第三种文化 263

第四章 全球化经济视野下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64

4.1研究背景 264

4.2商务日语新历程 265

4.2.1改旧为新,创造学习新环境 265

4.2.2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合理强化本地师资力量 266

4.2.3以多样化的形式获得学生青睐 267

4.3从战略眼光看商务日语 268

4.3.1重视语言文化的作用 268

4.3.2提高商务日语对外语言能力 269

4.3.3明确商务日语的教学目标 271

4.4结束语 272

主要外文参考文献 274

主要中文参考文献 285

附录 289

话语补全测试、角色扮演研究法中出现的语义程序的具体内容(汉语) 289

话语补全测试、角色扮演研究法中出现的语义程序的具体内容(日语) 299

话语补全测试、角色扮演研究法中出现的拒绝表现(汉语) 311

话语补全测试、角色扮演研究法中出现的拒绝表现(日语) 3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