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大通史  19  明  下
中国大通史  19  明  下

中国大通史 19 明 下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佩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507753226
  • 页数:105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19 明 下》目录
标签:通史 主编

国家控制编 546

第一章 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体制 546

一、国家决策系统 546

(一)“三大府”的设置与中书省废除 546

(二)翰林春坊官平驳奏启与内阁制度的形成 548

(三)宦官二十四衙门的设置及其职责分工 553

(四)内阁与司礼监的“对柄机要”及以内制外局面的形成 557

二、中央行政管理系统 561

(一)废除中书省后的六部九卿制 561

(二)太常、光禄及其他行政事务衙门 564

(三)翰林院及其他近侍衙门 566

(四)南北两京制及南京行政机构的作用 569

三、地方行政系统 571

(一)行省的置废与三司制度的确立 571

(二)分守、分巡及兵备道制度 574

(三)巡抚的派遣及其制度化 577

(四)府、州、县机构的设置与调整 580

(五)城乡基层政权组织及宗族的社会作用 582

(六)直隶地区的管理制度 585

(七)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 587

第二章 军事制度 590

一、军队的编制与布防 590

(一)军队的基本编制 590

(二)明朝的“京营” 591

(三)亲军与四卫军 594

(四)边军与地方驻军 596

(五)海防军与江防军 598

二、军事领导体制 601

(一)军队的领导原则 601

(二)都督府及武职领导系统 602

(三)兵部与文职领导系统 604

(四)宦官领导系统 606

三、兵役制度与军官袭替制度 608

(一)世军制度与军兵的勾补 608

(二)募兵制度与民壮、土兵 610

(三)军官的袭替与考核 614

第三章 监察制度 617

一、中央监察机关 617

(一)从御史台到都察院 617

(二)六科十三道及其职责分工与相互配合 620

二、地方监察机关 623

(一)提刑按察使司的监察作用 623

(二)巡按御史制度 625

三、监察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 627

(一)职官监察 627

(二)行政监察 628

(三)财政监察 630

(四)军事监察和司法监察 632

四、监察制度的作用及其局限 634

第四章 法律制度 637

一、立法思想与重要法典 637

(一)明初的立法思想 637

(二)律、例与《大诰》、《会典》 639

二、司法机关与司法制度 642

(一)中央及地方司法机关 642

(二)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645

(三)恤刑与廷杖 647

第五章 教育与科举、选官制度 650

一、各级各类学校及其教学内容与方式 650

(一)中央官学——国子监 650

(二)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及卫学 654

(三)民间私学——社学、书院及其他 656

二、宫廷教育 658

(一)对皇帝的教育——经筵日讲 658

(二)对亲王及皇族子弟的教育——宗学 661

(三)对内廷宦官及宫女的教育——内书堂 661

三、科举制度 663

(一)科举制度的确立与考试程序的规范化 663

(二)对明朝科举制度的批评 669

四、官员的选用、考核制度 671

(一)从荐举到科目 671

(二)铨选与保举 674

(三)传奉授官与捐纳入监 678

(四)任官回避制度 680

(五)考核制度 681

第六章 文化政策和思想控制 685

一、文化专制的加强 685

(一)明初的文字狱 685

(二)禁书、毁书及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禁约 686

(三)官修经史及对程朱理学的提倡 689

二、对佛道二教的利用与限制 693

(一)统治者对佛道方术的崇信 693

(二)宗教政策 696

第七章 礼乐教化 699

一、洪武制礼作乐与嘉靖“厘正旧章” 699

(一)洪武时的制礼作乐与传统等级制度的确立 699

(二)嘉靖议礼与礼制的更定 702

二、深入民间的礼乐教化 705

(一)明初的“教化”与《教民榜文》的颁布 705

(二)申明、旌善亭与乡饮酒礼 708

精神文化编 713

第一章 学术思想与流派 713

一、元末明初的学风 713

(一)学术思想的调和 713

(二)朱学统治的确立与思想禁锢 714

(三)学术的贫瘠和朱学在诠释中的分化 715

二、心学的兴起和学术思想的活跃 716

(一)从陈白沙到王阳明 716

(二)心学及其学派 718

(三)泰州学派 719

(四)朱陆异同之辩 720

(五)书院与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722

三、气学的复兴和对程朱、陆王的批判 723

四、修史与史学 725

(一)史学的成绩、特点与不足 725

(二)史家与史著 730

五、佛教、道教及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732

(一)官方的佛教与道教 732

(二)佛学与儒学 734

(三)道教与儒学 736

(四)儒、释、道的互通与民间宗教 737

六、军事著作与军事思想 739

(一)空前丰富的军事著作 739

(二)具体实用的军事思想 742

七、明末清初的学风 745

(一)结社集会与学术流派 745

(二)学术与时代政治的统一 746

(三)明末清初学术的历史地位 748

第二章 传统自然科学的辉煌与衰落 750

一、传统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750

二、传统的官方科学——天文学、数学与医学 751

(一)天文学 751

(二)数学 752

(三)医学 753

三、相对先进的桥梁学 755

四、一度辉煌的航海学 756

五、服务于战争的科学 757

六、传统科学的总结 758

(一)中医学与药物学的经典——《本草纲目》 758

(二)农业科学的代表作——《补农书》与《农政全书》 759

(三)综合科学的总结——《天工开物》 762

(四)近代地理学的先导——《徐霞客游记》 763

七、传统科学从先进到落后的转变 763

八、西方科学的传入与传统科学的改造尝试 764

第三章 文学与艺术 767

一、异峰突起的小说创作 767

(一)从长篇文言小说到长篇白话小说 767

(二)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三言二拍” 770

(三)现实主义小说的色情化倾向 772

二、走向现实的诗文发展道路 772

(一)盛世颂词——明前期的诗文主流与台阁体 773

(二)前后“七子”所代表的复古主义诗文潮流 774

(三)贴近现实生活的小品文学 776

三、文学思想与文学评论 777

(一)前后“七子”的反对派——“唐宋派” 777

(二)李贽及其“童心说” 778

(三)公安派及袁氏三兄弟 780

(四)竟陵派 780

四、承上启下的戏曲与戏曲文学 781

(一)士大夫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的雅化 781

(二)明中叶的杂剧创作成就 782

(三)明中后叶传奇戏曲创作的发展 783

(四)奇人徐渭的戏剧创作 784

(五)汤显祖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戏曲创作思想 785

(六)戏曲流派与作品 786

五、宫廷绘画与文人绘画的繁荣 788

(一)绘画艺术的基本成就及其显著特点 788

(二)主要艺术观点和流派 789

(三)名家及其代表作 789

六、传统音乐与超越时代的音乐理论 792

(一)戏曲音乐——昆腔等“四大声腔” 792

(二)民间音乐——少数民族歌舞音乐 793

(三)为数不多却颇有成就的纯音乐 793

(四)超时代的音乐理论精品——“十二平均律” 793

七、传统建筑艺术的顶峰 794

(一)宫廷建筑艺术与建筑思想 794

(二)士大夫的建筑艺术追求——江南园林 796

(三)各具特色的寺庙建筑 797

第四章 空前繁荣的民间文化 799

一、明初对民间文化的限制 799

二、明中后期思想变革与民间文化的活跃 801

三、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文化的繁荣 806

(一)集墟市镇的发展与民间文化活动 807

(二)走向城乡平民的地方戏曲 809

四、多样化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 813

(一)明初的官方态度 813

(二)明中叶以后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活动的繁荣发展 815

(三)民间宗教、民间信仰的地方性与正统化 819

(四)民间宗教、民间信仰的功能表现 823

五、士大夫对民间文艺的整理与研究 826

(一)士大夫重视民间文艺的大背景 826

(二)士大夫整理民间文艺 828

(三)民间文艺思想的理论构架 831

(四)民间文艺的历史地位 832

第五章 时代精神与社会思潮 834

一、从压抑到放纵的社会思潮 834

二、明朝中后期的道德观念 837

(一)重商观念 837

(二)人际观念 838

(三)妇女观 839

(四)婚姻观 841

三、晚明民众与时代精神 842

(一)人文主义精神的发扬 842

(二)“百姓日用”之学的重视 844

四、社会思潮与个性追求 846

第六章 文化的传播与碰撞交融 850

一、儒家文化向下层的传播与普及 850

二、走上文化殿堂的俗文化 852

三、南北文化的交融 856

四、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858

社会生活编 866

第一章 传统物质生活的发展与变化 866

一、风格迥异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服饰 866

(一)明初的正统与正衣冠 867

(二)代表皇权的帝王服饰 869

(三)等级鲜明的品官服饰 870

(四)严格区别于官员的庶民与贱民服饰 872

(五)晚明服饰的变化与时样 875

(六)不同特色的地方服饰 879

(七)少数民族服饰及其风格 882

二、传统饮食的创新与地方饮食特色 884

(一)奢靡无度的明代宫廷饮食 885

(二)民间日常饮食的变化 887

(三)菜系的形成与地方饮食特色 890

(四)节令食品与风味小吃 892

(五)士大夫饮酒与酒文化 894

(六)民间的酒风俗 896

(七)茶文化与明人品茶 897

(八)晚明的吃喝风 899

三、等级身份与起居行止 902

(一)明初起居的等级规定及其变化 902

(二)中都与南北两京的宫殿 904

(三)王府与官邸的变化 907

(四)独具时代风格的城镇民居 909

(五)私人园林与文人书斋 911

(六)造型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明代家具 914

(七)地方特殊民居与少数民族居室 916

(八)车轿的等级规定及其变化 918

(九)以车船为主的长途交通运输工具 920

(十)驿站与旅舍 922

第二章 人生与生活习俗 925

一、男女不同的成年仪式 925

(一)男子的冠礼 925

(二)女子的及笄 927

(三)成年男女的生活礼规 928

二、婚姻礼仪与婚姻风俗 930

(一)等级制度与婚礼 930

(二)包办婚姻与门当户对的婚姻观 933

(三)地方婚姻风俗 935

(四)特殊的联姻形式 936

(五)收婢与纳妾 938

三、性禁锢与性放纵 940

(一)理学与性禁锢 940

(二)传统的封闭式性教育 942

(三)明中后期的色情泛滥与性放纵 943

(四)性陋俗——嫖娼与男宠 945

四、葬礼与丧葬习俗 947

(一)身份等级与葬礼 947

(二)特殊的丧葬习俗 949

(三)葬礼的简繁对明人社会生活的影响 952

五、养老与敬老习俗 954

(一)官方对敬老的提倡 954

(二)民间敬老习俗 956

六、官民结合的社会福利与公益事业 958

(一)官办福利机构及其职能 958

(二)民间的社会福利与公益事业 960

第三章 传统节日与文体娱乐 962

一、官方节日与民间节日 962

(一)官方节日及其礼仪 962

(二)名目繁多的传统民间节日 963

二、宫廷与民间的宗教节日与习俗 967

(一)宫廷的祀神与祭祖礼仪 967

(二)民间信仰与祀神活动 969

三、传统节日活动与地方风俗 970

四、其他娱乐活动 972

五、武术与民间竞技活动 975

第四章 明朝前后期社会风尚的变化 978

一、明初的尚朴风气 978

二、商品社会与竞奢风气 980

三、官场风尚与士人风尚 983

四、民间风尚及其变化 987

五、社会陋俗 989

(一)缠足的普遍化及其对妇女生活的影响 989

(二)赌博及其社会危害 992

(三)流氓、光棍、无赖与黑社会雏形的出现 995

(四)争讼、健讼、械斗与地方陋俗 998

六、明人移风易俗的努力与实践 1000

附录 1005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 1005

附录二 明朝历史纪元表 10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