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枢纽  3000年的中国
枢纽  3000年的中国

枢纽 3000年的中国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施展著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49586080
  • 页数:697 页
图书介绍:这是一部纵览中国千年历史、探索当下世界的“中国力量”的历史人文读物。本书运用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与方法,致力于在一种全球的视野下,主要论述了自夏商周至清末中国古代草原-农耕-海洋的南北向三重结构和平原-绿洲&高原的东西向次级结构,对以下问题给出内在连贯统一的解释: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结构在古代的形成,中国革命对于中国现代转型的伟大意义,以及中国作为世界枢纽,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所具有的世界意义。贯通所有这些问题的解释逻辑,是中国的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它作为一个古老且未中断文明,所带来的历史记忆,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效应。本书认为,对中国的超大规模性的理解,是理解中国问题的一个根本前提,这就构成中华文明区与其他文明区的重要区别。本书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中原地区在形成大一统帝国之后,由于一系列的财政、军事、政治、文化逻辑的变化,使得中国古代草原、农耕和海洋地区等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变迁,彼此之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塑造关系:彼此之间互为条件,脱离开其中一方,另几方的历史都无法获得完整解释;相互联系在一起,却能够让其中每一方都释放出更大的历史意义。合在一起,则构成一个庞大的共生体系
《枢纽 3000年的中国》目录
标签:枢纽 施展

绪论 1

壹 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1

一、作为中华民族之信仰的历史 2

二、历史的精神现象学过程 6

三、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11

四、中国历史的时间结构 19

五、从奉天承运的天子到普遍均质的人民 26

六、中华民族的世界历史使命 34

七、历史运动的内生方向 37

贰 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 39

一、从欲望到信仰 39

二、制度的演化 42

上篇作为“中国”的世界 55

第一章 地理与历史 55

第一节 中原 55

第二节 草原 63

第三节 过渡地带 69

第四节 西域 77

第五节 雪域 87

第六节 西南 96

第七节 海洋 103

第二章 第一轮历史大循环:封建社会 115

第一节 三轮大循环 115

第二节 脱于混沌,封建初成 119

第三节 封建的巅峰与瓦解 125

一、周厉王之败 125

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31

三、技术进步与封建社会的终结 133

第四节 思想的自由奔流 137

一、轴心文明思想的开启 137

二、史学的勃兴 140

第三章 第二轮历史大循环:豪族社会 142

第一节 中原帝国与草原帝国 142

一、天下定于一 142

二、草原的兴起与中原的豪族化 149

三、从豪族崛起到中原陆沉 154

第二节 塞北的精悍气血与江南的衣冠礼乐 161

一、塞北的精悍气血 161

二、江南的衣冠礼乐 166

三、孝文帝之败与宇文泰之成 171

第三节 普遍帝国及其瓦解 176

一、关中与关东 176

二、海上声教与西域胡风 181

三、安史之乱与西域新命 186

四、吐蕃的聚与散 195

五、技术进步与豪族社会的终结 198

第四章 第三轮历史大循环:古代平民社会 206

第一节 精神的自我超越 206

一、普遍帝国与特殊认同的矛盾 206

二、儒学的新谱系与自我超越 208

第二节 特殊帝国及其蜕变 213

一、从“伦理世界”到“伦理-官僚世界” 213

二、二元帝国的精神自觉 222

三、西域的历史伏笔 231

第三节 大陆普遍帝国及其绝唱 240

一、元:“大一统”抑或“大居正”? 240

二、明:大陆的专权与海洋的兴起 250

三、清:大陆普遍帝国的绝唱 270

下篇 内在于世界的“中国” 294

第五章 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帝国余晖 294

第一节 世界市场背景下的诸多新要素 294

一、外生的技术进步与新经济要素 294

二、新的知识与新的人才 299

三、大英帝国主导的新秩序 308

第二节 帝国的中兴与终结 319

一、帝国均衡的起伏与变迁 319

二、海洋与过渡地带 328

三、西域的命运与陆海大博弈 341

四、印度洋的风与大西洋的风 347

五、西南的奇迹 353

六、东北的隐喻 358

第三节 从普遍帝国到普遍人民 361

一、普遍主义的重新想象 361

二、法权视野 371

三、民族主义与革命 381

第六章 进行中的第四轮历史大循环:现代平民社会 394

第一节 革命与战争的正当性 394

一、政治经济学视角 394

二、政治哲学视角 397

三、内部革命与外部革命 401

第二节 远东的力量格局 404

一、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谋划 404

二、俄国的谋划 415

三、日本的谋划 424

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外与内 431

一、民族主义与外部世界 431

二、民族主义的内部困境 448

三、民族主义的格局欠缺 462

第四节 共产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超越 466

一、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国体建构 466

二、中华民族的自我超越 479

三、大陆帝国的自我超越 494

第五节 从宪法制到宪法典 514

一、宪法的形式与质料 514

二、从《清帝逊位诏书》到无产阶级专政 519

三、共产主义法理学分析 527

第七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失衡 535

第一节 中国经济崛起的奥秘 535

一、创新经济与土地财政的时间耦合 536

二、供应链网络的规模效应 542

第二节 世界秩序的变迁与失衡 547

一、从“中心-边缘”结构到“双循环”结构 547

二、世界秩序的失衡与金融危机 560

三、“不可能三角”与世界秩序 566

第三节 全球治理秩序之变迁 574

一、贸易过程的时间维度与国家政治的空间维度 575

二、从摩尼教秩序到奥古斯丁秩序 580

第四节“文明的冲突”与普遍秩序的演化 591

一、伊斯兰世界的困境与反抗 591

二、奥古斯丁秩序的二阶属性 597

三、普遍秩序的演化过程 600

第八章 世界历史民族的精神自觉 613

第一节 精神如何自觉? 613

一、哈耶克秩序与黑格尔秩序 613

二、施密特问题 616

第二节 大国的自我超越 620

一、实力、理想、制度 620

二、海洋秩序与陆地秩序 622

三、海洋霸主的自我超越:从英国到美国 625

四、陆地霸主的自我超越:以德国为例 630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的合题 636

一、中国作为世界秩序的海陆枢纽 637

二、中国秩序作为世界秩序的全息缩影 644

三、生成中的世界与普遍宪制 651

参考文献目录 661

后记 6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