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通史 22 清 1840-1911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振江主编;徐永志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507753240
- 页数:439 页
综述 3
一、晚清时期的历史发展大势 3
二、晚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4
三、晚清社会的转型 7
(一)晚清社会转型的初始条件 7
(二)侵略战争、不平等条约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9
(三)早期工业化的兴起 12
四、晚清社会的革命与改良 15
(一)晚清社会革命 16
(二)晚清社会改良 17
五、晚清社会在屈辱和坎坷中发展 19
(一)外国列强侵略的加深 19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
(三)通商口岸与近代社会文明 23
治乱兴衰编 41
第一章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斗争 41
一、辛酉政变和垂帘听政制度的建立 41
二、风云变幻的同治朝政局 44
三、甲申易枢 45
四、戊戌政变 47
五、隐蔽的搏斗——庚子与辛丑 49
六、20世纪初年的政情和政争 50
第二章 改革与政策调整 54
一、道光末年的兴利除弊 54
二、重组和裂变——洋务新政 56
(一)洋务新政的出现 56
(二)“练兵”与“制器” 57
(三)民用工业的创办 58
(四)大办海军 58
(五)洋务新政的客观效应 59
三、甲午战后清政府的新举措 59
(一)编练新军 60
(二)整顿财政 61
四、自上而下的渐进改革——戊戌变法 62
(一)空前的民族危机 62
(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和维新运动 63
(三)百日维新 65
五、变之于上的“瓦解”——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67
(一)新政的提出 67
(二)新政的推行和效果 68
(三)从新政到预备立宪 69
第三章 国力盛衰与社会状况 72
一、道咸时期内外交困与国力衰弱 72
(一)“内乱外患”的打击与困扰 72
(二)“内轻外重”政治局面的初步形成 74
二、同治中兴 75
(一)“中兴”大业 75
(二)没有硝烟的战争 76
(三)“内轻外重”政治局面的加剧 77
(四)社会经济的残破 78
三、甲午辛丑之际的社会大动荡 79
(一)侵略战争造成的大灾难 79
(二)空前的搜刮和掠夺 80
(三)特大灾害打击下的社会惨状 81
四、光宣之际的政局和社会骚动 83
(一)动荡不稳的清末政局 83
(二)日渐残破的社会经济 85
(三)日益加剧的社会动荡 86
第四章 中外关系 88
一、道咸时期的中外战争与交涉 88
(一)英国的对华政策与中国的禁烟运动 88
(二)鸦片战争爆发与清政府“恩威兼施”的对英政策 89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91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咸丰朝的外交 92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新变化 94
(一)外交机构的设立 94
(二)外国公使驻京及其觐见皇帝礼仪的变化 95
(三)遣使出访欧美 97
(四)中国驻外使领馆的设立 98
三、边疆、藩属问题与中外交涉 99
(一)列强对中国领土的掠夺 99
(二)收复新疆、伊犁的斗争 100
(三)越南问题与中法交涉 101
(四)缅甸问题与中英交涉 102
(五)琉球、朝鲜问题与中日交涉 103
四、甲午战争后的中外关系 104
(一)“三国干涉还辽”与《中俄密约》 104
(二)瓜分危局与全面妥协 105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与清末十年外交 106
第五章 农民起义与民变 108
一、从抗租抗粮到反清起义 108
二、太平天国起义 109
(一)太平天国的建立与发展 109
(二)领导集团的腐化与内讧 112
(三)太平天国的分裂与覆亡 114
(四)两个追求截然不同的改革纲领 116
三、天地会与捻军起义 119
(一)天地会系统的起义 119
(二)北方捻军起义 121
四、云贵、陕甘各少数民族起义 122
(一)贵州、云南各少数民族起义 122
(二)陕甘回民起义 124
五、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25
(一)反教会斗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25
(二)义和团的成分、组织与口号 129
(三)八国联军入侵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31
六、晚清末年的民变 134
第六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清王朝的灭亡 138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138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138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138
二、中国同盟会与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140
(一)同盟会的成立及其三民主义政纲 140
(二)两种社会变革模式的大论战和同盟会历次武装起义 142
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43
(一)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与保路风潮 143
(二)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44
(三)清帝退位与袁世凯篡夺政权 145
经济编 151
第一章 资源与环境 151
一、人口状况 151
(一)缓慢增长的人口 151
(二)区域人口分布的变化 153
二、土地资源 156
(一)国土与周边环境 156
(二)地形、气候、土壤 157
(三)耕地、森林、牧场及其他 160
(四)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 165
三、自然灾害与义赈 168
(一)河患水灾 168
(二)肆虐的旱情 170
(三)蝗、疫、震等自然灾害 172
(四)义赈 173
第二章 转变中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176
一、财经管理机构的变化 176
(一)近代海关的建立及西方列强的控制 176
(二)从户部到度支部 180
(三)机构改革与商部等机构的建立 183
二、新旧并存的经济制度 186
(一)地主土地所有制度的破坏与恢复 187
(二)工商业中近代公司制度与传统制度并存的二元结构 192
(三)依附于外商的买办制度 194
三、新旧手段齐用,积极与消极并存——经济运行的管理与调控 199
(一)制订法律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200
(二)制订新产业政策与调整产业结构 201
第三章 不平衡发展的部门经济 204
一、农业生产的曲折发展及其微弱的近代化趋向 205
(一)农业生产的衰落与发展 205
(二)农村自然经济加深分解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07
(三)经营地主和富农经济的发展与农垦公司的出现 211
二、手工业的巨大变化与近代机器工业的建立 217
(一)手工业中的近代化趋向 217
(二)近代机器工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219
三、新旧交通运输的嬗替 229
(一)轮船运输业的建立、发展与帆船运输业的衰落 229
(二)中国铁路的诞生与第一次筑路高潮 237
(三)电报、电话与近代邮政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240
四、从传统市场贸易向近代市场经济的转变 241
第四章 差别显著的区域经济 245
一、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245
二、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内陆地区 250
(一)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 250
(二)兼具东西部经济特征的中部地区 253
三、经济区的特点与成因 260
第五章 工业技术 262
一、军事工业技术 262
(一)火药制造技术 262
(二)轻武器制造技术 264
(三)火炮制造技术 267
(四)枪、炮、弹和其他火器的制造技术 270
(五)蒸汽舰船建造技术 271
(六)军用航空技术 274
二、重工业技术 275
(一)煤炭工业技术 275
(二)石油工业技术 276
(三)钢铁冶炼技术 276
(四)有色金属冶炼技术 277
(五)机械制造技术 278
(六)电力工业技术 279
三、轻工业技术 280
(一)农副产品加工技术 280
(二)纺织和鞋帽工业技术 282
(三)造纸和印刷技术 284
(四)日用化工技术 285
四、邮电交通技术 287
(一)邮政和电信技术 287
(二)交通运输技术 288
五、城市建设工程技术 292
(一)房屋建筑技术 292
(二)城市园林建筑技术 294
社会结构编 301
第一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群体 301
一、皇族亲贵 301
(一)内外交困中的皇室贵族 301
(二)宗室之间的权力斗争 303
(三)母后临朝与宗王辅政 305
(四)“汉人封疆”与地方督抚势力的扩张 307
二、官僚士绅 309
(一)官僚集团的进一步膨胀 309
(二)幕僚与胥吏的盛行 311
(三)绅士集团的构成及其职责 314
三、地主与农民阶级 317
(一)地主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 317
(二)自耕农的发展状况 319
(三)佃农与雇工的基本状况 320
四、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22
(一)买办与买办资产阶级 322
(二)早期的资产阶级 324
(三)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327
五、“绅商”阶层与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329
(一)“绅商”阶层 329
(二)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334
六、新式军阀集团 338
(一)湘系军阀集团的崛起 338
(二)后来居上的淮系军阀集团 340
(三)拥兵自重的北洋军阀集团 342
七、会党势力的畸形发展 344
(一)会党活动空间的拓展 344
(二)会党运动的新局面 345
八、贱民阶层 346
(一)贱民等级的社会地位 346
(二)贱民的分类与特点 347
九、妇女地位的变化 350
(一)妇女开始走向社会 350
(二)妇女群体的自我觉醒 351
第二章 婚姻、家庭、宗族与社区 354
一、婚姻与家庭 354
(一)对传统婚姻与家庭观念的猛烈冲击 354
(二)西方近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引入与传播 356
(三)资产阶级的新婚姻家庭观及其社会影响 357
(四)婚姻规制与方式的变化 361
(五)由大趋小的家庭结构 363
(六)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家庭关系 366
(七)家庭基本功能的演变 367
二、宗族 369
(一)宗族的存留与族权的扩张 369
(二)宗族与社会形态变迁 370
(三)宗族的衰落 371
三、城镇与乡村 372
(一)开埠通商与城市发展 372
(二)市政管理系统与市民构成 376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79
(四)城市腹地的拓展 382
(五)乡村社区的变化 385
(六)城市化过程及其特征 388
第三章 社会流动 390
一、社会成员的层间流动 391
(一)封闭型社会成员流动 391
(二)近代开放型社会成员流动 395
(三)“士农工商”结构的错动 399
二、社会人口的空间流动 402
(一)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向 402
(二)人口流动与人口分布 405
三、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 408
(一)社会流动的条件 408
(二)社会流动的特征 409
(三)社会流动的历史影响 414
第四章 少数民族 418
一、少数民族分布、人口及社会状况 418
(一)东北各族 418
(二)蒙古族 421
(三)新疆各族 423
(四)西北各族 425
(五)藏族 427
(六)云、贵、川各族 429
(七)中南、东南各族 430
二、民族间的交往、迁徙与融合 432
三、御侮救亡与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36
- 《泰国通史 珍藏本》段立生著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2卷》李曙新 2014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7卷》张静如总主编 2014
- 《中国通史》崇贤书院主编 2016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3卷》温乐群,周良书 2014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5卷》陈明显,李永丰,苗伟东 2014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1卷》王令金 2014
- 《西方地理通史》文聘元编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4卷》孙秀民 2014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6卷》郑樵,伍月,李恒 2014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西单大杂院-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集》北京老舍文学院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北京模式》吴建繁,王德海,朱岩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八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