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近佛与化雅  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
近佛与化雅  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

近佛与化雅 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左志南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311755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之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士大夫诗歌中所运用的佛教典故、所借用的佛教术语入手,结合当时文人与佛教关系的考察,寻绎文人接受佛学思想的逻辑顺序及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构建生成。在此基础上,兼顾当时儒释整合的文化发展趋势,以文人对佛禅理论的接受内容、研习角度为切入点,深入探寻了文人学佛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详细考察了文人学佛变化在诗歌流变中所起的作用。在具体结构上,以北宋中后期三个时段的代表性人物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学习佛禅理论的个案研究为基础,详细分析了三人的学佛路径、学佛对其诗歌语言运用的影响、学佛对其诗歌创作思维的渗透,并通过三人学佛对其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对比,厘清了士大夫学佛变化与诗歌流变的关系。为实现对此论题研究的深入与扩展,本书还论述了北宋后期诗坛主流的江西诗派诸人之学佛与其诗歌创作、诗论形成演进的关系。力图通过个案论析与整体研究的结合、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比较的兼顾,来实现北宋中后期诗歌流变研究的深化。
上一篇:切肤之琴下一篇:愿你内心足够富足
《近佛与化雅 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目录

绪论 1

一 北宋中后期佛学语境的产生 1

二佛学语境影响诗歌创作之必然性及表现 4

三 研究概况综述 7

四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简述 12

第一章 北宋中后期佛学语境的形成与发展 16

第一节 从相斥到相合:北宋佛教禅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17

一 旧论新兴:“禅教合一”在北宋的实现 17

二 僧人士大夫化:禅教合一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23

三“文字禅”:禅教合一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 26

第二节 从排毁到融通:士大夫对待佛学态度之转变 28

一 北宋中期之前士大夫对待佛教之态度及得失 28

二 王安石新学与佛学 31

三 苏轼“蜀学”与佛学 37

四 黄庭坚对于佛学的吸收与学习 40

小结 43

第二章 学佛路径的文学书写——以王、苏、黄之学佛与创作为中心 45

第一节 从服膺空观到体认禅悟:王安石学佛路径的文学书写 45

一 王安石对佛教态度的转变过程 46

二 梦幻泡影、万法本空:对般若空观思想的服膺 50

三 心佛众生、本无差别:对平等观思想的运用 54

四 无住生心、随缘任运:对禅悟境界的体认 56

五 王安石佛学思想的逻辑顺序 58

第二节 从相生相待到平等不二:苏轼学佛路径的文学书写 61

一 苏轼之学佛历程 62

二 平等观:苏轼研习佛学的切入点及关注点 66

三 出于唱和需要而不自觉地援道入佛——由“相生相待”而至“平等不二”(上) 68

四 自觉的融通佛道——由“相生相待”而至“平等不二”(下) 70

五 苏轼援道入佛与其晚年思想特点之关系 73

第三节 从反观内省到自在自为:黄庭坚学佛路径的文学书写 76

一 从研习到亲证:黄庭坚之学佛历程 76

二 反观与内省:以儒入佛的真如自性体悟方式 81

三 护持与坚守:真如自性之护持与伦理信念之坚守 86

四 儒释交融之自在自为境界的体悟 89

五 黄氏佛学思想逻辑顺序与其儒学修养理论的对应关系 91

小结 92

第三章 佛禅语言的诗化运用——以王、苏、黄学佛与其诗歌语言、诗学思想之关系为中心 93

第一节 王安石学佛与其诗歌语言及诗学思想 93

一 王安石之诗学探源:以其唐诗选及集句诗创作为中心 94

二 丰富语言与对偶求工:王安石以佛语入诗之动因考察 102

三 扬弃悲哀、走向自持:诗道体认变化与其学佛经历之关系 107

四 澹泊沉静、雅丽工巧:境界营造与学佛之关系 113

第二节 苏轼学佛与其诗歌语言及诗学思想 118

一 求新:苏轼诗学思想的核心 118

二 现时概念与价值体系的解构:运用佛禅语言求新方式之一 120

三 表情达意与摹景状物:运用佛禅语言求新方式之二 127

第三节 黄庭坚学佛与其诗歌语言及诗学思想 132

一 所指的陌生化:诗歌语言追求与融摄佛语之关系 133

二 意指的非单一化:诗歌意脉表达与佛学语言的运用 137

三 能指的可延展性:融摄佛典与诗歌意境营造的创新 141

小结 146

第四章 静定照物的引入借鉴——以王、苏、黄之创作对佛教静观的运用为中心 147

第一节 静观与王安石诗歌创作思维 148

一 寺院“场域”内王安石诗歌创作对佛教观照方式的运用 148

二 本质直观的即兴书写:静定照物与王安石诗歌创作思维 154

三 潜在设定的诗化表达:禅悟境界之体认与王安石诗歌创作思维 161

四 佛教观照方式入诗与王安石对唐诗创作方式的承袭与突破 169

第二节 静观与苏轼诗歌创作思维 171

一“迹象”的陈列与“不定点”的营造 172

二 静观所得的“催化”作用 178

三 静定观照方式运用入诗与苏轼学佛之关系 184

第三节 静观与黄庭坚诗歌创作思维 186

一 淡泊自持的人格精神特点与黄庭坚对诗歌本体的认识 187

二 真如静穆与超越洒脱——黄庭坚对“静观”之运用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189

三“静观”运用与山谷诗学之关系 195

小结 197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诗歌流变与文人学佛之变化——以王、苏、黄之比较为中心 198

第一节 学佛路径、关注焦点的变化及原因——以王、苏、黄之对比为中心 198

一 禅学地位的凸显:学佛路径及关注焦点的变化 199

二 学佛路径、关注焦点不同所昭示的发展趋势 206

三 文人学佛方式、关注焦点转变之原因 208

四 禅宗化:文人学佛方式、关注焦点的变化趋势 212

第二节 学佛之变化与诗歌书写内容变化之关系 213

一“雅健”:北宋中后期所凸显出的诗学话语之一 214

二 人格精神书写的凸显与“雅健”风格的实现 216

三 自在平和:师法山谷及“雅健”审美范式确立所昭示的发展趋势 223

四 追慕雅健卻臻平和:学佛变化与内圣理论完善背景下的诗风走向 226

第三节 诗歌语言之变化与学佛之变化——以王、苏、黄之比较为中心 227

一 从佛学经典到语录公案:典故来源变化之一 228

二 从语言借用到事典融摄:典故融摄变化之二 230

三 从用于再现到用于表现:典故运用变化之三 233

四 文学疆界的重新划分与再次稳定:典故融摄变化原因之一 236

五 雅健风格的具体追求与句法呈现:典故融摄变化原因之二 239

六 运用程度的由用及体与由浅及深:典故运用变化原因之三 242

第四节 佛禅观照方式运用变化与北宋中后期诗风流变之关系——以王、苏、黄之对比为中心 244

一 明镜映物与平等该罗:静定观照方式内涵的区别 244

二 静谧肃穆与洒脱随缘:静观与诗思结合形成的审美风格 247

三 由静观至活观:儒释整合趋势下创作思维的转变 250

四 观照方式的选择与北宋中后期诗风的转向 253

小结 258

第六章 士大夫知识构成变化与北宋后期诗歌流变之关系——以前期江西诗派为主 259

第一节 江西诗派理禅渊源与其范式选择、诗美追求 260

一 江西诗派诸人禅学渊源及学禅特点论析 261

二 江西派整合儒释特点与范式选择之关系 267

三 人格范式之确立与诗美追求之特点 274

第二节 学佛习禅与学诗论诗:江西派之学佛与其诗论走向 277

一 语言运用与学佛及其诗论走向 278

二 由亲历亲为到自在自为:江西派禅学渊源影响下的诗论实践方式 288

三“锻煉而归于自然”:江西诗派的诗论指向 293

第三节 活观照物:江西派诗歌创作论的理禅渊源与文学表现 294

一“活观”:禅宗观照方式对理学产生渗透的结果 294

二 江西派诸人对观物方式与诗歌创作过程关系的体认 298

三 活观照物创作思维论的具体践行与诗歌书写内容的转变 300

四“贵富”:“活观”运用所造就的江西派诗美追求 305

第四节 吕本中“活法”说形成过程及内涵的理学观照 307

一 吕本中理学渊源及其理学观点探讨 307

二 吕氏诗论发展脉络及其与理学之关系 312

三 吕本中“活法”说与杨时“执中”论的学理性相通 316

四 南宋学者对“活法”一词运用的启示 320

小结 323

结语 325

参考文献 328

后记 3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