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红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2465812
  • 页数:331 页
图书介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书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研究所近年来从事的数个非遗博物馆设计项目案例实践的基础上,从基本理念和技术手段双向入手展开系统研究,开拓性地探索不同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适用的展示方式,并由实体展示空间衍生到数字化传播和衍生品开发,提供更为系统、前沿的非遗展示与传播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展示”的含义 3

一、究竟是“展览”还是“展示” 3

二、阐释性展览 5

三、遗产阐释 5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6

一、非遗展示的概念 6

二、非遗展示空间的内涵 7

三、非遗展示空间的外延 8

第三节 是否真的需要非遗展示空间 17

一、展示传播的价值论述 17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有关条款 18

三、《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给予的解释 19

四、《非遗法》和省级《非遗保护条例》 21

五、设施建设经费投入 22

六、主管部门政策导向 23

七、社会舆论关注程度 24

八、必要的可行性评估 27

第四节 非遗展示内容的拆解分析 2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分类 29

二、实际分区和展线设置的依据参考 32

第五节 非遗展示涉及的专业与工种 32

一、框架塑造的手段 32

二、涉及专业与工种的结构图 33

第二章 非遗展示机构与博物馆 35

第一节 博物馆的定义更新及其灵活性指向 37

第二节 博物馆是否是以实物收藏为主的展示空间 38

第三节 非遗展示与博物馆历史 39

一、圣地范式与实物收藏功能 40

二、公共博物馆,内容与观众群的开放 40

三、生态博物馆,形式与空间的开放 41

第四节 如果是非遗博物馆,应期待哪些功能 42

一、非遗存在价值的直观呈现 42

二、非遗保护的趋向性作用 42

三、价值观与文化身份的重塑 43

第五节 矛盾在哪里 44

一、象征性传播作用与现实存在的物质性之间的矛盾 44

二、民族历史证物与象征物在传播需求与功能上的差异 45

第六节 非遗展示空间的溯源形态 45

一、民俗博物馆 48

二、人类学博物馆 48

三、遗产阐释中心 49

第七节 博物馆建构思想对本书结构的启发 51

第三章 实体展示空间的几种模式 53

第一节 国内非遗展示现状概述 55

一、静态展陈方式 55

二、展线设计依据 56

三、动态展示方式 56

第二节 有没有“模式” 57

第三节 以历史建筑、文保单位为载体 57

一、北京民俗博物馆 58

二、苏州民俗博物馆 60

三、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61

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62

五、福建省非遗博览苑 63

六、香港三栋屋博物馆 63

第四节 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 63

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 64

二、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馆 65

第五节 以仿古街区、村镇、公园等旅游景区为载体 66

第六节 行业博物馆与单项博物馆 69

一、中国伞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 70

二、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 78

第四章 生态博物馆 81

第一节 生态博物馆对非遗展示的启发 83

一、生态博物馆强调在原生地保护与展示文化遗产 85

二、生态博物馆强调当地人的自主管理权 85

三、生态博物馆与现代体验馆的差异 89

第二节 悖论部分 89

一、遗产的反博物馆化 89

二、有形遗产的流失与无形遗产的干预 91

第五章 非遗展示的基本理念 93

第一节 隔断关联的忧虑 95

第二节 文化尊重的体现 97

第三节 活态传承的响应 99

一、传习与展示合二为一的利弊 99

二、匠人精神在展示中如何阐释 102

第四节 接近性——生活化 104

第五节 地域性——风格化 106

第六节 亲缘性——情感化 107

第七节 保存功能的库区 108

第八节 通俗原则的遵循 110

第六章 非遗展示的主要方式 113

第一节 现场展演的利弊 116

第二节 商业售卖的尺度 118

第三节 展示场景的还原 121

第四节 非遗手法展示非遗 123

一、案例:梁祝传说 123

二、案例:360°全景展示老北京的精气神儿 125

第五节 可视化到媒体叙事 125

一、视觉刺激 125

二、影像叙事 126

三、媒体文件 128

第六节 选项与多感官体验 129

一、信息媒介交互体验 129

二、实体进程亲身体验 130

三、虚拟+现实场景体验 132

第七章 实体展品收集 135

第一节 物质遗存——非遗溯源的重要依据 137

第二节 在非遗展示中可能需要的实体展品 139

第三节 试拟征集清单 142

一、工艺技艺类 142

二、表演艺术类(包括口头文学) 143

三、节日仪式类 143

第四节 悖论部分:实物收集是抢救还是破坏 144

第八章 非遗数字资源的生成与共享 147

第一节 非遗数字资源与实体保护的关系 149

第二节 非遗的基础性数字化记录 152

一、非遗数字化记录的利弊 153

二、非遗数字化记录的策略 157

第三节 非遗数字资源的保护 161

一、静止图像采录标准 163

二、音频采录标准 165

三、视频采录标准 166

第四节 非遗数字资源的共享 166

一、开放的姿态 166

二、虚拟的资源 167

三、分享的时代 167

第五节 悖论部分 168

一、“互联网+”非遗可能的不适性 168

二、“大数据”反而凸显图书文献的价值 169

第九章 实体空间中的数字化展示方式 171

第一节 数字化展示的优势在哪里 173

一、遵循非遗活态保护规律 173

二、体现现代展陈设计趋势 173

三、适应当代信息传播模式 174

四、实现保存文化记忆功能 174

第二节 非遗所属门类不同,数字化展示方式各异 175

一、工艺技艺类 175

二、表演艺术类(包括口头文学) 177

三、节日仪式类 177

第三节 虚拟现实体验 178

第四节 增强现实体验 180

第五节 定位服务延展 182

第六节 自然用户界面 184

第七节 案例部分 186

一、河南宝丰“马街书会” 186

二、哈尼卡乐园 187

第十章 后博物馆时代:非遗展示的多元可能性 189

第一节 “后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供的想象 191

第二节 非遗“后博物馆”的多元可能性 194

一、大众 194

二、选择 195

三、参与 199

四、感官 199

五、喧闹 201

六、娱乐 201

第三节 “Project”而不是“Museum” 202

第十一章 纪念品售卖与衍生品开发 203

第一节 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纪念品售卖 205

一、设计制作环节 206

二、包装售卖环节 207

第二节 从创意产业到博物馆衍生品开发 210

一、地区性整体文创 211

二、和衍生产品开发的结合面探讨 214

第十二章 传播:从实体空间到网络环境 217

第一节 非遗展示空间与自带移动设备 219

一、摄录分享 220

二、即时社交 221

三、定制路线 221

四、资源下载 221

五、在线学习 222

六、链接服务 222

七、资源的新媒体传播形态 223

第二节 互联入口 224

一、社交媒体 224

二、移动应用 224

三、物联网 225

第三节 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 226

一、数字地图 228

二、虚拟展厅 233

三、综合平台 233

第四节 资源获取与开放 240

一、内容获取的众包模式 240

二、资源开放与电子出版 241

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 243

第五节 悖论部分 247

第十三章 传播:链接键与外环境 249

第一节 非遗的双螺旋结构与“传播” 251

一、“链接键”的促发与延伸 252

二、“外环境”的培植与导向 253

第二节 传播方式与典型案例 254

一、教育与传播 255

二、大众媒介传播 257

三、商业与传播 259

四、学术研究与传播 260

第三节 非遗数字传播如何破题 261

一、基于网络的普及性传播 261

二、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 262

三、基于数字化的挖掘应用 265

第十四章 汉族地区非遗展示空间 267

第一节 汉族地区非遗展示的共性与个性 269

一、人物元素——地方名人 269

二、地理元素——山川、河流 270

三、特产元素 270

四、方言元素 271

第二节 以平顶山为研究样本 271

第三节 分区与主线 271

一、分区——最实用的“三分法” 271

二、主线设计引入个性元素 272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 272

一、序厅 273

二、民俗空间——节庆与礼俗 273

三、视听空间——风雅与游艺 274

四、技艺空间——赏玩与日用 275

五、Work-Shop手工作坊 276

六、非遗产品集市 276

第十五章 多民族地区非遗展示空间 277

第一节 以湘西为研究样本 279

第二节 如何阐释文化主体及遗产内容 284

一、土家族文化历史演进脉络 284

二、人类学视角:土家族母系社会的遗存 285

三、土家族文化尊重的内涵 285

四、土家族的自我文化认同 285

第三节 主题与主线 285

一、是否突出民族性 285

二、叙事如何差异化 286

三、找到吻合的主题 287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 287

一、“图案之美”——审美意象展示 287

二、“换衣间”——体验空间门户 288

三、“湘西之声”——口头传统体验 288

四、盛情·苗家风——苗族体验空间 288

五、盛宴·土家年——土家族体验空间 290

六、盛世·大舞台——综合体验空间 291

七、守护·在行动——保护倡议空间 292

第十六章 结论 293

参考文献 297

附录 306

附录A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全文 306

附录B 国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相关摘录 314

附录C 本书涉及的部分国内外相关机构 328

后记 3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