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先秦情态动词研究
先秦情态动词研究

先秦情态动词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巫雪如著
  • 出 版 社:中西书局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47513507
  • 页数:5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将上古汉语情态动词研究与西方情态动词研究的理论结合起来,并辅以翔实充分的文献语料调查、征引,实属难能可贵。作者对国内情态动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全面,并在西方情态动词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先秦汉语实际提出独到的情态动词系统观,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论来理清情态动词的范围。作者不仅重视对先秦汉语情态动词系统的揭示,更注重先秦汉语情态动词语义演化过程中的分析及其演化机制的揭示,还运用了语义地图分析方法,可谓相当精当独到。本书学术价值较高。
《先秦情态动词研究》目录

第一章 序论 1

1.1“情态动词”释义 1

1.2研究意义 5

1.3西方模态及情态研究概观 7

1.3.1逻辑学模态研究概观 8

1.3.2逻辑模态与语言情态 12

1.3.3语言学情态研究概观 13

1.4西方学者情态研究简介 17

1.4.1 Halliday(1970,1994) 17

1.4.2 Lyons(1977) 20

1.4.3 Coates(1983) 23

1.4.4 Perkins(1983) 26

1.4.5 Palmer(1986 , 2001) 30

1.4.6 Bybee(1985) , Bybee et al.(1994) 34

1.4.7 Givon(1989,1994) 37

1.4.8小结 39

1.5汉语情态研究回顾 41

1.5.1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回顾 41

1.5.2先秦汉语情态研究回顾 53

1.6研究范围及相关说明 61

1.6.1先秦情态表达系统与本书的研究范围 61

1.6.2本书研究的语料范围及对象 66

1.6.3本书所采用的先秦词类系统及相关语法术语说明 68

第二章 情态动词的界定及类型 75

2.1情态动词的范围及界定 75

2.1.1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范围及界定 75

2.1.2先秦汉语情态动词研究回顾 83

2.1.3本书情态动词的范围及界定 105

2.2情态相关概念说明 115

2.2.1情态与语言的主观性 115

2.2.2情态与“可能世界” 118

2.2.3情态与“现实/非现实” 120

2.3各类情态类型的界定及范围 122

2.3.1认识情态 122

2.3.2道义情态 141

2.3.3动力情态 149

2.3.4条件情态 160

2.4先秦情态动词分类及说明 178

2.4.1先秦情态动词表说明 179

2.4.2先秦典型/非典型情态动词的界定 181

2.4.3先秦情态动词分类结果及说明 184

第三章 典型情态动词析论 187

3.1可(可以) 187

3.1.1“可”的构句方式及情态发展 187

3.1.2“可”的情态表达类型 197

3.1.3“可以”的结构及相关问题讨论 213

3.1.4“可”与“可以”的比较 231

3.1.5“可以”的情态表达类型 234

3.1.6“可”及“可以”句形成的句法机制 235

3.1.7“可”的情态演变途径 242

3.2足(足以) 242

3.2.1“足”的语义及情态发展 242

3.2.2“足”的情态表达类型 246

3.2.3“足以”的结构及相关问题讨论 248

3.2.4“足”与“足以”的比较 251

3.2.5“足以”的情态表达类型 252

3.2.6“足”的情态演变途径 253

3.3难(难以) 254

3.3.1“难”的语义、情态发展及情态表达类型 254

3.3.2“难以”的结构及情态表达类型 257

3.3.3“难”的情态演变途径 258

3.4易(易以) 258

3.4.1“易”的语义、情态发展及情态表达类型 258

3.4.2“易以”的结构及情态表达类型 261

3.4.3“易”的情态演变途径 261

3.5必 262

3.5.1“必”的词性问题 262

3.5.2“必”的语义及情态表达类型 268

3.5.3“必”的情态演变途径 277

3.6宜 277

3.6.1“宜”的语义及用法 277

3.6.2“宜”的情态发展及情态表达类型 281

3.6.3“宜”的情态演变途径 287

3.7当 287

3.7.1“当”的语义发展 287

3.7.2“当”的情态发展及情态表达类型 294

3.7.3“当”的情态演变途径 298

3.7.4“宜”与“当”的比较 299

3.8能 300

3.8.1“能”的语义、词性及句法分析 300

3.8.2“能”的情态发展及情态表达类型 306

3.8.3附论:耐、而 314

3.8.4“能”的情态演变途径 317

3.9克 317

3.9.1前人研究评述 317

3.9.2“克”的语义及情态表达类型 319

3.9.3附论:堪(戡)、任 321

3.9.4“克”的情态演变途径 324

3.10得 324

3.10.1“得”的语义及情态发展 324

3.10.2“得”的情态表达类型 329

3.10.3关于“得而”的问题 336

3.10.4“得”与“可(可以)”“能”的比较 340

3.10.5“得”的情态演变途径 345

3.11获 346

3.11.1“获”的语义及情态发展 346

3.11.2“获”与“得”的比较 347

3.11.3“获”的情态演变途径 349

第四章 非典型情态动词(一)析论 350

4.1肯 350

4.1.1情态动词“肯”的来源 350

4.1.2“肯”的句式分析 356

4.2敢 360

4.2.1前人研究评述 360

4.2.2“敢”的语义及情态表达类型 364

4.2.3“敢”的情态演变途径 379

4.3欲 380

4.3.1前人研究评述 380

4.3.2“欲”的语义及情态表达类型 382

4.4愿 395

4.4.1前人研究评述 395

4.4.2“愿”的语义及情态表达类型 398

4.4.3“愿”与“欲”的比较 405

4.5望 408

4.6冀 410

4.6.1“冀”的语义及情态发展 410

4.6.2“欲”“愿望”“冀”的比较 411

4.7请 412

4.7.1前人研究评述 412

4.7.2“请”的句法分析 418

4.7.3“请”的语义及情态表达类型 422

4.7.4“请”的情态演变途径 424

4.8求 424

4.9索 425

4.10图、谋 426

4.11思 427

4.11.1“思”的语义及情态发展 427

4.11.2“思”的情态演变途径 429

4.12虑 430

4.13善 430

第五章 非典型情态动词(二)析论 433

5.1知 433

5.2识 437

5.3以为 441

5.3.1关于“以……为”的问题 441

5.3.2“以为”的形成与演变 444

5.3.3“以为”的情态表达类型 448

5.4谓 449

5.4.1“谓”的语义及情态发展 449

5.4.2“谓”的情态演变途径 453

5.5“以为”“谓”“思”的比较 454

5.6信 454

5.7意 456

5.8度、料、量、计 457

5.9疑 460

5.10恐、惧 461

5.10.1“恐/惧”的语义发展 461

5.10.2“恐/惧”的句法表现 466

5.11如、若、似、类 466

5.12命、令、使 474

5.12.1关于“命”“令”的字形问题 474

5.12.2“命”“令”“使”的用法及情态表达类型 481

5.13禁 489

5.14劝 490

5.15许 492

第六章 情态动词相关问题讨论 493

6.1情态动词分类 493

6.2情态动词形成方式分析 495

6.2.1情态动词形成的句法条件 495

6.2.2情态动词形成的语义条件及语义演变机制 501

6.3情态动词语义地图 503

6.3.1可能性语义地图 506

6.3.2必要性语义地图 516

6.3.3其他类情态语义分析 521

6.3.4先秦情态动词系统与跨语言研究之比较及特点 522

6.4情态语义的发展模式与条件 533

6.4.1动词类型与情态发展的关系 533

6.4.2情态动词形成方式与情态发展的关系 539

6.4.3小结 544

第七章 结语 546

7.1先秦情态动词系统 546

7.2研究成果回顾与展望 554

参考文献 558

附录 583

专家评审意见(一) 583

专家评审意见(二) 586

《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章程 5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