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道教导引术研究  东晋南北朝隋唐卷
道教导引术研究  东晋南北朝隋唐卷

道教导引术研究 东晋南北朝隋唐卷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震华,魏燕利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42662149
  • 页数:309 页
图书介绍:近代以来,科学、理性的光辉,在不断证实道教神仙境界之虚妄的同时,某些别具慧眼的学者却在被一般人斥为封建迷信的道教神仙方术中发现了其中的科技元素。原来看似荒诞不经的道教文献中,却贮藏着大量中国古代科技的宝藏。就本书稿探讨的道教导引术而言,难被一般学者青睐,但仔细研究后发现,它原来却是中国古代养生、医疗体育文明的一块“富矿区”。本书稿是基于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又经历十年的积累、披删、修订而成,可见其用力之勤、用功之深。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突出贡献:一是深化了对“导引术”的本质认识;二是揭示了“导引术”的历史发展;三是提升了“导引术”的价值定位。
《道教导引术研究 东晋南北朝隋唐卷》目录

1绪论 1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1.1国内学者对导引术的研究 3

1.1.2国外研究导引术的主要成果 8

1.2导引术概念释义 9

1.2.1导引术的不同称谓与涵盖 9

1.2.2导引术的界定 13

2发轫与积淀——对东晋以前中国古代导引术之回溯 17

2.1东晋以前导引术存在的二重证据 17

2.1.1文献证据 18

2.1.2考古证据 24

2.2导引术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文化源泉 29

2.2.1导引术起源之蠡测 29

2.2.2导引术发展的文化源泉 33

3融摄与整理——东晋至隋唐的道教导引术 51

3.1葛洪与导引术 52

3.1.1《抱朴子内篇·遐览》中对导引文献的著录 53

3.1.2葛洪对导引术的认识 54

3.1.3关于《抱朴子·别旨》的作者 55

3.2《养生要集》与导引术 56

3.2.1《养生要集》的编纂与传存 56

3.2.2《养生要集》中的导引术 59

3.3陶弘景与导引术 60

3.3.1陶弘景的著述与导引术 60

3.3.2《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考释 61

3.3.3《真诰》中的导引法 74

4建构与创新——隋唐时期的道教导引术 93

4.1《太清导引养生经》——道教导引术之大观 94

4.1.1现存《太清导引养生经》之版本述略 94

4.1.2四位导引古仙推论 96

4.1.3导引诸法考释 99

4.1.4《太清导引养生经》的历史定位 138

4.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导引法 139

4.2.1“天竺国按摩” 139

4.2.2老子按摩法 143

4.2.3玄鉴导引法 151

4.4司马承祯的《导引论》 157

4.4.1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的导引理论之建构 157

4.4.2首尾完整,次第有序的17式导引法 158

4.5胡愔的脏腑导引法 163

4.6《摄生纂录·导引篇》解读 166

4.6.1《摄生纂录》作者“王仲丘”解疑 167

4.6.2《导引篇》溯源 169

4.6.3《导引篇》释读 171

4.7《三洞枢机杂说》之“日用导引神仙初地门” 182

4.7.1导引前的预备 182

4.7.2十二般导引 183

4.8东晋至唐末道教导引理论之透视 185

4.8.1导引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185

4.8.2导引术的适用范围 188

4.8.3修行导引术的注意事项 193

5结语 201

6附录 203

6.1张家山汉简《引书》 203

6.1.1张家山汉简《引书》书影首页 203

6.1.2张家山汉简《引书》书影局部 204

6.1.3张家山汉简《引书》原文 205

6.2马王堆帛画《导引图》 213

6.2.1《导引图》残片拼接 213

6.2.2《导引图》复原图 214

6.3《诸病源候论》中的病候及相应导引法原文 214

6.3.1风偏枯候 214

6.3.2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 215

6.3.3风身体手足不随候 216

6.3.4风痹手足不随候 217

6.3.5偏风候 217

6.3.6风不仁候 217

6.3.7风湿痹候 218

6.3.8风湿候 218

6.3.9风痹候 219

6.3.10风冷候 220

6.3.11风气候 222

6.3.12头面风候 223

6.3.13风头眩候 224

6.3.14风癫候 225

6.3.15风邪候 225

6.3.16鬼邪候 226

6.3.17虚劳候 227

6.3.18虚劳羸瘦候 230

6.3.19虚劳寒冷候 230

6.3.20虚劳少气候 230

6.3.21虚劳里急候 231

6.3.22虚劳体痛候 231

6.3.23虚劳口干燥候 232

6.3.24虚劳膝冷候 233

6.3.25虚劳阴痛候 234

6.3.26虚劳阴下痒湿候 234

6.3.27风虚劳候 234

6.3.28腰痛候 235

6.3.29腰痛不得俯仰候 236

6.3.30胁痛候 237

6.3.31消渴候 237

6.3.32伤寒候 238

6.3.33时气候 241

6.3.34温病候 243

6.3.35疫疠病候 244

6.3.36病热候 244

6.3.37病冷候 245

6.3.38寒热厥候 246

6.3.39上气候 247

6.3.40卒上气候 248

6.3.41结气候 248

6.3.42逆气候 249

6.3.43脚气缓弱候 249

6.3.44咳逆候 250

6.3.45诸淋候 251

6.3.46石淋候 252

6.3.47气淋候 252

6.3.48小便数候 252

6.3.49遗尿候 253

6.3.50大便难候 253

6.3.51大便不通候 254

6.3.52大小便难候 254

6.3.53肝病候 254

6.3.54心病候 255

6.3.55脾病候 257

6.3.56肺病候 258

6.3.57肾病候 259

6.3.58膀胱病候 260

6.3.59五脏横病候 261

6.3.60腹痛候 261

6.3.61腹胀候 262

6.3.62心腹痛候 263

6.3.63心腹胀候 264

6.3.64三虫候 264

6.3.65积聚候 265

6.3.66癥瘕候 266

6.3.67寒疝候 267

6.3.68疝瘕候 267

6.3.69痰饮候 267

6.3.70诸饮候 268

6.3.71癖候 268

6.3.72诸否候 269

6.3.73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候 269

6.3.74呕吐候 269

6.3.75宿食不消候 270

6.3.76食伤饱候 271

6.3.77水肿候 271

6.3.78转筋候 272

6.3.79筋急候 273

6.3.80卒魇候 274

6.3.81伏尸候 274

6.3.82风注候 274

6.3.83冷注候 275

6.3.84蛊毒候 275

6.3.85饮酒中毒候 276

6.3.86唾血候 276

6.3.87须发秃落候 276

6.3.88白发候 277

6.3.89目风泪出候 278

6.3.90目暗不明候 279

6.3.91目茫茫候 280

6.3.92鼻齆候 280

6.3.93鼻生疮候 280

6.3.94鼻息肉候 281

6.3.95耳聋候 281

6.3.96齿痛候 282

6.3.97风齿候 282

6.3.98齿虫候 283

6.3.99齿龋注候 283

6.3.100口舌疮候 283

6.3.101喉痹候 284

6.3.102胸痹候 284

6.3.103嗜眠候 285

6.3.104疽候 285

6.3.105瘰疬瘘候 286

6.3.106?瘘候 286

6.3.107诸痔候 287

6.3.108诸恶疮候 287

6.3.109疥候 288

6.3.110卒被损瘀血候 288

6.3.111无子候 289

6.3.112乳结核候 290

6.4论文选录:《对中国古代导引术受古印度瑜伽影响学说的质疑》 290

6.4.1导论 290

6.4.2“易筋经”受瑜伽影响而形成说殊难成立 292

6.4.3“婆罗门导引法”主要源于“天竺国按摩” 294

6.4.4“天竺国按摩”源自《太清道林摄生论》之“按摩法” 296

6.4.5《太清道林摄生论》之“按摩法”与佛教、瑜伽无关 298

6.4.6结论 299

7参考文献 301

7.1道书 301

7.2古籍 303

7.3著作 306

7.4期刊及论文集 307

7.5工具书 30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