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重读马克思  文本及其思想  第1卷  滥觞与勃兴  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
重读马克思  文本及其思想  第1卷  滥觞与勃兴  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

重读马克思 文本及其思想 第1卷 滥觞与勃兴 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聂锦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300254760
  • 页数:455 页
图书介绍:
《重读马克思 文本及其思想 第1卷 滥觞与勃兴 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目录

引言 重新探究马克思思想的起源 1

上编 情感:理解人性和世界的方式 25

第一章 启蒙教育与少年志趣 25

一、10份文献材料及其刊布情形 25

二、信徒与基督何以同一? 29

三、人生追求中的职业考虑 32

四、评判历史时代的三种方法 36

五、以少年之眼观世界 40

第二章 在爱中体悟什么是爱 43

一、“照亮心灵之天空”的爱 44

二、爱的温馨与浪漫 46

三、精神与爱使人“自豪” 49

四、脆弱、娇嫩和糊涂的爱 53

五、“歌颂爱情——将是我永远遵守的信念!” 61

第三章“英雄”意象与爱的命运 66

一、精神世界的“护身符” 66

二、爱的忧思、疑虑与“壮美” 68

三、船夫、勇士、将军与爱 73

第四章 神的户籍在人间 82

一、“地狱的魔怪” 83

二、“助爱的使者” 85

三、“温柔”的天使 86

四、“恨与爱”的化身 89

五、“诱惑”的海妖 91

六、充满人性的“精灵” 93

七、“人间神”——大地精灵 94

八、神灵观念映现人的局限 95

第五章 爱的迷茫与浪漫、救赎与结局 98

一、靠神实现不了爱 99

二、在无爱中渴望着爱 100

三、爱的表白与期待 101

四、圣洁的情人形象 102

五、假如爱得到了回报 104

六、爱的执著与升华 105

七、战争、强权对爱的抑制 107

八、爱将战胜强权和功利 112

九、爱的结局和意义 116

第六章 爱的视野拓展与意境升华 120

一、父—子关系新诠释:创造者—创造物、创造—创作 121

二、“创造”的形式:寻觅、抒泄、想象、异化 123

三、“作者”对“作品”的言说及其命运 126

四、情感样态的复杂性 129

五、情感的塑造及其价值 132

六、情感的多种结局及其多重意蕴 136

第七章 人性之恶与德国国民性的反省 141

一、人性之恶的展示及其后果分析 141

二、德国国民性中的弱点罗列 145

三、性格弱点导致的德国众生相 149

四、在面向现实与超越庸常之间 155

第八章 功利的复仇与心灵的征服 159

一、偶然相逢中产生的离奇动机 160

二、通过思维的导引实现“复仇” 161

三、通过情感纠葛完成“征服” 169

四、人性矛盾和人生“悲剧” 175

第九章 文学的“现代派”:叙述与思维 178

一、人的处境:微不足道与绝不安分 179

二、从“语文学”视角推敲家世沧桑 182

三、上帝不识人滋味 184

四、梦是真实的现实 186

五、“狗如其人”与人的自我关注 189

六、“我是自己的替身” 192

第十章 补遗:情感的错位、矛盾与困惑 196

一、为什么父母之爱会带来痛苦? 196

二、为什么渴望爱的人却在无爱之中? 200

三、为什么权倾一时的人也无法掌控情感? 202

四、为什么小鸟会比雄鹰更自由? 208

五、为什么情感与生命不可得兼? 210

六、自然界与社会怎样制约和促进情感? 214

下编 哲学思维和自我意识 225

第十一章 伊壁鸠鲁哲学: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 225

一、表征伊壁鸠鲁思想文献的选择及其理论源流的追溯 226

二、伊壁鸠鲁思想中的“准则学”及其应用 229

三、伊壁鸠鲁思想中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原理” 235

四、“原子论”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换 238

五、“原子”的抽象性质与古代原子论的思维特征 240

第十二章 哲学自我意识的萌芽和诞生 246

一、世界的存在方式、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247

二、天象认识中的“解释”方法及其矛盾 251

三、哲学思维导致谬误的症结及其缘由 256

第十三章 何为观照和理解世界的“哲学思维”? 263

一、从实体性思维到“实体的观念性转化” 264

二、从观念向主体的“转化”及带来的“纠结” 269

三、主体性问题与实践活动的关联 273

四、“哲学思维”的有效性检视及其意义 275

第十四章 何为幸福:“从哲学上进行思考” 280

一、形而下层面:身体健康,内心宁静 281

二、形而上层面:精神自由,神性境界 285

三、形上与形下融通,个体与社会关联 292

第十五章 世界本原、感性知觉与人的思维 298

一、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分野和关联 300

二、不变的原子缘何产生出千变万化的世界 303

三、人的存在与不存在 308

第十六章“原子论”对马克思哲学思想起源的影响 315

一、构成世界的三个物质层次及其各自的特性 316

二、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及其哲学含义 321

三、人的精神本质、认识方式与最终命运 329

第十七章 哲学的“内在”与“外在”关系 335

一、哲学为何要与现实结合? 336

二、哲学与宗教的“关联”和分野 339

三、如何理解哲学中的情怀和道义? 342

四、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以往的哲学家? 345

第十八章“哲人”:在凡人与上帝之间 349

一、哲人与凡人 350

二、哲人与神 355

三、哲人与哲人 361

第十九章“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 371

一、“博士论文”的写作及其刊布 371

二、“博士论文”意旨揭橥 374

三、不公正的哲学史及其症结 379

四、“用显微镜去发现”细微之处 382

第二十章 原子世界的哲学原则和结构 389

一、偏斜运动:自由与必然 390

二、原子的质:个体与总体 397

三、不可分的本原和元素:本质与现象 400

四、时间:短暂与永恒 403

五、天象:主体与客体的中介 406

综论 马克思思想的起源与其学说、实践的命运 412

一、思想起源期马克思思想的结构和逻辑 412

二、马克思思想的起源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意义 420

三、德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学说的命运 429

参考文献 438

人名索引 446

书刊索引 449

主题索引 4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