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  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人类学阐释
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  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人类学阐释

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 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人类学阐释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书峰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3053303
  • 页数:206 页
图书介绍:《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 ——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人类学阐释》是基于历史人类学研究视野下的,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理论,同时结合挪威著名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的族群边界理论(巴斯强调族群的社会边界,而不是文化边界与地理边界)、艾伯纳·科恩的“工具论”(即,社会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背景下的族群边界移动与维持)为阐释依据,针对冀北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八间房、窄岭、厢黄旗、黑山嘴、塔沟、古房、南营子等村寨的“吵子会”音乐进行的系统研究。本书内容主要涉及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满族节庆仪式音乐文化志、“吵子会”音乐本体与生成语境,以及丰宁“吵子会”音乐的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的变迁问题等给予的后现代主义性质的反本质主义思考。
《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 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人类学阐释》目录

绪论 1

一、研究对象与主旨 1

二、选题缘由 1

三、国内外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5

(一)国内外有关音乐认同的研究述评 5

(二)国内有关满族传统音乐研究的述评 9

四、研究思路 11

五、研究方法 12

(一)历史民族音乐学 12

(二)音乐文化志 14

(三)族群边界与“工具论”理论 15

(四)“族群”理论 17

(五)音乐口述史 21

(六)音乐形态学分析理论 21

六、创新之处 23

七、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3

(一)学术价值 23

(二)应用价值 23

八、田野考察回顾 24

第一章 丰宁满族“吵子会”的历史文化语境 25

一、丰宁满族自治县地理历史文化语境 25

二、移民文化语境下的丰宁县族群历史构成 26

(一)明代卫所建制背景下的以汉族军户为主体的移民构成 26

(二)八旗军“驻防”“圈地”背景下的移民 29

(三)山东、河南、山西移民来此垦荒、经商 31

(四)清廷倡导的“满汉一家”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满汉文化的涵化过程 34

三、“吵子会”音乐的概念与来源 37

(一)“吵子会”的概念 37

(二)“吵子会”的来源 38

四、丰宁“吵子会”的发展语境概述 39

(一)八间房村“吵子会”发展概况 39

(二)凤山镇南营子村“吵子会”发展概况 47

(三)丰宁“吵子会”乐班之间争议起源问题 49

(四)丰宁“吵子会”“申遗”(身份)之争 51

五、丰宁“吵子会”音乐与民间礼俗文化互动之关系 52

六、丰宁“吵子会”音乐文化的跨族群性 54

七、小结 58

第二章 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文化志 59

一、丰宁民俗节庆仪式中的“吵子会”音乐的文化隐喻 59

(一)丰宁民俗节庆仪式介绍 60

(二)“吵子会”音乐的文化隐喻 62

二、窄岭村灯会中的“吵子会” 64

三、八间房村民俗节庆中的“吵子会” 75

(一)灯会中的“吵子会” 75

(二)八间房庙会中的“吵子会” 82

四、凤山镇南营子村满族灯会中的“吵子会” 88

五、小结 96

第三章 丰宁满族“吵子会”传承人口述文本 97

一、丰宁县八间房“吵子会”传承人口述文本 97

二、丰宁凤山镇南营子村“吹打乐”传承人口述文本 103

三、丰宁县塔沟村“吵子会”(蒙古族)传承人口述文本 112

第四章 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形态的分析与描述 117

一、丰宁“吵子会”音乐本体分析 117

(一)曲牌构成 117

(二)乐器构成与组合特征 120

(三)“吵子会”音乐的风格特点 123

(四)旋法特点 124

(五)记谱法的变迁 126

(六)丰宁“吵子会”乐班之间音乐的分析研究 126

二、八间房“吵子会”音乐分析 128

(一)八间房“吵子会”曲体结构的两种类型 128

(二)八间房满族“吵子会”基本鼓点的隐喻特征 129

(三)丰宁八间房满族“吵子会”音乐代表性曲牌分析 131

三、八间房与南营子村“吵子会”曲牌构成比较 138

(一)八间房“吵子会”曲牌 138

(二)凤山南营子村“吵子会”曲牌 139

四、“吵子会”音乐的生成语境分析 141

五、满族、汉族“吵子会”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142

六、小结 144

第五章 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人类学阐释 146

一、丰宁满族“吵子会”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变迁的三个历史维度 146

(一)清军入关:满族政治与文化认同 147

(二)辛亥革命时期:汉族政治与文化认同 148

(三)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满族文化认同 150

二、“结构性失忆”导致的“吵子会”音乐认同的持续变迁 152

三、“工具论”背景下被发明的“传统音乐” 154

(一)“工具论”与满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构 154

(二)社会资源竞争与分配语境下导致“吵子会”之间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反差 157

四、“工具论”理论导致的对“民族”识别特征的重新审视 159

五、“工具论”理论导致的“吵子会”乐人身份的主客观认同 161

(一)“吵子会”乐人的主客观认同 161

(二)“吵子会”音乐的“表达性事实”与“客观性事实” 162

六、“吵子会”音乐文化隐喻的符号学分析 164

七、“非遗”是国家行政权力与“地方性知识”相互作用的主观话语建构 167

八、“吵子会”的族性不同导致分享国家与社会资源的结局各不相同 169

九、小结 171

结论:移动的边界 身份的“变色龙” 174

一、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族性与历史构成 174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族性界定的反本质主义思考 175

三、研究启示 182

参考文献 184

(一)著述 184

(二)期刊论文 186

(三)学位论文 189

(四)集成、古籍、方志等 189

(五)网络文献 190

(六)英文文献 191

附录 “吵子会”曲牌谱例 192

后记 2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