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华,熊穆权,蓝云六等主编
  • 出 版 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61502990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原理》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3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4

四、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及其本质特征 1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及其主要内容 11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性 13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 1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17

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 17

二、当代世界与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课题 19

第四节 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3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青年的历史重任 23

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认识马克思主义 25

三、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 27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及其状况 30

第一节 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及其最高成果 30

一、人类对世界本质探索的历史发展 30

二、近代唯物主义的成就与缺陷 36

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 38

第二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41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1

二、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44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及其能动作用 46

第三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0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50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54

第三章 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60

第一节 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性 60

一、规律及其特点和层次 60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63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65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5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8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1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76

一、质、量、度 76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78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79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81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否定观 81

二、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83

第五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86

一、原因和结果 8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87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88

四、内容和形式 90

五、现象和本质 91

第四章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93

第一节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3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93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6

三、实践在主体反映客体中的作用 98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101

一、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过程 101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103

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08

第三节 真理 111

一、真理的客观性 111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14

三、真理和谬误 118

第四节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20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20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122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124

第五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动力 127

第一节 社会厉史的起点和前提 127

一、社会历史的起点和基础 127

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30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结构 134

一、社会经济结构 134

二、社会政治结构 137

三、社会意识结构 139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45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45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49

三、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151

第六章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56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 156

一、人的本质 156

二、人的价值 160

第二节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65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165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68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 172

一、推动历史前进的合力 172

二、社会历史是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176

第七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78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 178

一、简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前提 178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79

三、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政治前提 180

四、产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80

第二节 资本主义是高度商品化的社会 181

一、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181

二、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82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183

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184

五、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87

六、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89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 191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191

二、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 195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200

四、资本主义剥削的特点 204

第八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206

第一节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06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 206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深的趋势 208

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质 210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210

二、资本积累造成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 212

三、财富和贫困的两极积累 215

第三节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矛盾 216

一、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其矛盾 216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及其矛盾 220

第四节 资本主义分配过程的矛盾 226

一、利润率平均化反映整个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对立 226

二、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瓜分和商业、信用的双重作用 228

三、资本主义地租和土地私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 230

第五节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的结果 233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233

二、资本主义在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困扰中运行 234

三、经济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 237

第九章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239

第一节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239

一、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239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244

三、金融资本的国际垄断 247

第二节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49

一、战后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249

二、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基础 251

三、国家垄断资本成为经济生活的强有力的支配者 254

四、垄断资本的国际统治向资本主义世界各个角落扩张 258

第三节 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和剥削的新形式、新特点 261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261

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新形式和新特点 263

第四节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266

一、发展趋势与停滞趋势的並存与交错 266

二、发展趋势与停滞趋势的原因 268

第十章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271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形式 271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木质 271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形式 274

三、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理论基石 27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民主和法制 279

一、资本主义民主的形式和内容 279

二、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虚伪性 284

三、资本主义法制的本质和特征 288

第三节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90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90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291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294

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演变的总趋势 297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01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它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必然趋势 301

一、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301

二、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历史必然性 305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改变其必然灭亡的总趋势 311

第二节 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14

一、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314

二、只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315

三、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317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 320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条件的理论 320

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322

三、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带来的新课题 326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33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社会主义的现实 331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331

二、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最初实践 335

三、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社会主义现实的关系 338

第二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42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342

二、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 343

三、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 345

四、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 347

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48

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厉史阶段 350

一、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讨 350

二、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52

三、从本国国情出发,建设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 354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未来发展 358

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58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358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360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3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64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64

二、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66

三、在企面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68

四、改革的原则和检验的标准 371

第三节 社会主社会的发展趋势 375

一、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375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377

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须同完成社会主义的具体任务相结合 380

后记 3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