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道德社会学引论
道德社会学引论

道德社会学引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龚长宇著;郑杭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300163918
  • 页数:260 页
图书介绍:本文介绍了道德社会学的缘起和发展轨迹、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社会行动理论与道德行为事实、道德社会化、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中的道德事实、道德失范等于道德社会学研究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一项基础理论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文献法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力求做到概念清晰、文献资料详实、论证规范严谨。
《道德社会学引论》目录

第一章 道德社会学的缘起与发展 1

第一节 道德社会学的缘起 2

一、孔多塞:“道德科学”的代言人 3

二、威廉·冯特:道德社会学的探路人 6

三、埃米尔·迪尔凯姆:道德社会学的奠基人 9

第二节 国外道德社会学的发展 23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道德社会学研究 23

二、“二战”以后的道德社会学研究 24

三、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的道德社会学研究 25

第三节 我国道德社会学的思想源流及发展 26

一、我国道德社会学的思想源流 27

二、20世纪上半叶道德社会学从洋科学变成本土科学的历程 30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道德社会学 33

第二章 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3

第一节 确立道德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途径 43

一、历史的途径:迪尔凯姆奠定的“实质性传统” 44

二、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的理论诉求 45

三、分析的途径:为了预测而观察 47

第二节 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7

一、道德行为事实是道德事实结构的核心要素 48

二、道德行为事实是人的道德性的最充分的体现 51

三、道德行为事实能够体现社会学所倡导的“实证精神” 51

第三节 道德社会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52

一、道德社会学与社会学 52

二、道德社会学与伦理学 54

三、道德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 57

第四节 道德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9

一、道德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具体方法、操作手段和技术 59

二、道德社会学的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 61

第五节 道德社会学的功能 61

一、认识功能 62

二、实践功能 63

第三章 社会行动理论与道德行为事实 64

第一节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社会行动理论 64

一、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65

二、符号互动论与现象学的行动理论 67

三、吉登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70

第二节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社会行动理论 75

第三节 批判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社会行动理论 82

第四节 社会行动理论对道德社会学研究的启迪 97

一、社会行动理论为解释道德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97

二、道德社会学同样服务于求解“社会秩序如何可能”的社会学主题 99

三、道德行为是道德社会学研究的切入点 103

第四章 道德社会化:道德行为的发生机制 105

第一节 道德社会化及其理论取向 105

一、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105

二、社会学取向的道德社会化理论 107

三、心理学取向的道德社会化理论 110

第二节 道德社会化的构成要素 124

一、道德社会化的首要要素:认同道德规范 125

二、道德社会化的次要要素:明晰道德关系 136

三、道德社会化的第三要素:形成道德人格 138

第三节 道德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140

一、社会的道德教育 140

二、个体的道德修养 141

第四节 道德社会化的测量 143

一、科尔伯格的“方面评价法”和“直观性问题评价法” 143

二、哈贝马斯的“道德发展和自我同一性”指标 146

第五章 婚姻家庭道德:血缘群体中的道德事实 150

第一节 婚姻家庭的社会学意义 150

一、作为社会制度的婚姻 150

二、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家庭 152

第二节 婚姻家庭道德规范 154

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婚姻家庭道德规范 155

二、婚姻家庭道德规范的功能 157

第三节 婚姻家庭道德事实的研究方法 162

一、相互作用方法与婚姻家庭道德事实研究 162

二、夫妻关系中的道德事实研究 164

三、亲子关系中的道德事实研究 168

四、婚姻家庭紧张关系中的道德事实研究 174

五、婚姻家庭道德事实研究的综合指标体系 180

第六章 社会公德:公共领域中的道德事实 182

第一节 公共领域与社会公德 183

一、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 183

二、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 188

三、公共领域的界域 191

第二节 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193

一、政治公共领域中的道德 193

二、公共场所中的道德 194

三、公共交往(陌生人场域)中的道德 198

第三节 测量社会公德事实的指标体系 212

第七章 职业道德:业缘关系中的道德 214

第一节 职业与社会分工 215

一、职业 215

二、职业与社会分工 216

三、职业分类 218

第二节 业缘关系与职业道德 220

一、业缘关系 220

二、职业道德 221

三、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223

第三节 职业道德事实的构成要素 225

一、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状况 226

二、职业声望——职业评价状况 226

三、不同类型业缘关系中的道德 230

四、测量业缘关系道德状况的指标体系 234

第八章 道德失范 235

第一节 道德失范理论 236

一、迪尔凯姆的道德失范理论 236

二、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 236

三、道德失范的基本含义 238

第二节 道德失范的类型 239

第三节 我国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240

第四节 克服道德失范的对策思考 242

一、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是克服道德失范的前提和基础 242

二、完善社会制度是克服道德失范的重要保证 243

三、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克服道德失范的根本途径 243

结语 245

一、总结 245

二、讨论 246

参考文献 249

后记 2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