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课程论现状研究
中国课程论现状研究

中国课程论现状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康平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5190674
  • 页数:1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元课程论作为现状描述、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以1997-2010年间13种教育综合类核心期刊(CSSCI)发表的课程论研究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14年间课程论研究文章的数量变化、研究者队伍、引文数量与结构、研究类型、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与分析,在现状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课程论研究的特点,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课程论现状研究》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背景 1

一、问题的缘起 1

二、研究背景 2

第二节 课程论研究现状透视的意义 4

一、对促进“元课程论”研究和课程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4

二、为中外学者了解我国课程论研究现状提供一个便捷的窗口 4

三、为我国学者进行课程论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资料 5

四、为我国课程论的未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5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5

一、研究的问题与框架 5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7

三、研究样本的选取 9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0

第一章 国内学者对课程论研究的已有探索 13

第一节 对我国课程论研究的系统梳理与历史追溯 13

一、对我国课程论研究的系统梳理:《课程论研究二十年》 13

二、对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及时跟踪:《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课程论》 14

三、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分期 15

第二节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基本主题 17

第三节 我国课程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8

一、缺乏严格的科学规范 19

二、缺少争鸣和学派 19

三、原创性水平比较低 19

四、课程理论、行政与实践的“三张皮”现象 20

五、课程理论研究的“失语”与本土意识的缺乏 20

六、研究方法与取向上存在偏失 21

第四节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未来走向 22

一、强化课程论研究的本土意识 22

二、重视课程政策研究,发挥课程政策的中介价值 23

三、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3

四、增加研究者之间的学术对话 24

五、建构多元性、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体系 24

第二章 分析框架的建构——课程论本体论 26

第一节 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与逻辑起点 26

一、欧美学者对课程论研究对象的认识 26

二、国内学者关于课程论研究对象的观点 27

三、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一般课程问题 28

四、课程概念: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30

第二节 课程论的研究领域 38

一、国外几种代表性观点 38

二、国内几种代表性观点 40

三、国内几本代表性课程论著作的体系结构 41

四、课程论的研究领域 42

五、课程论与教学论 44

第三节 课程论的学科性质 46

一、对课程论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 46

二、从不同的哲学观来看课程论的性质 48

三、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看课程理论的性质 49

四、科学课程论、哲学课程论与实践课程论 51

第三章 分析框架的建构——课程论认识论 55

第一节 课程论认识论中的几种基本关系 55

一、理论与实践 55

二、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 57

三、本土意识与国际视野 60

四、独立与借鉴:课程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62

第二节 课程研究方法论 63

一、课程研究方法论概述 64

二、课程论研究的范式 65

三、课程研究方法的分类 72

四、课程论研究的不同学科视角 76

第三节 课程论研究共同体 77

一、什么人应当成为课程论研究者 77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论研究共同体 77

三、研究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与对话 79

第四章 中国课程论研究现状描述 81

第一节 课程论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81

一、1997—2010年课程论研究论文的数量变化 81

二、1997—2010年课程论研究论文的作者构成 82

三、1997—2010年课程论研究论文引文分析 88

第二节 课程论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 91

一、1997—2010年课程论研究论文的研究类型 92

二、1997—2010年课程论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 93

三、1997—2010年课程论研究论文的方法类型 105

四、1997—2010年课程论研究论文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 107

五、1997—2010年课程论研究论文的研究视角 109

第五章 中国课程论研究现状评价 111

第一节 中国课程论研究的本体论透视 111

一、独立中显现不成熟的中国课程论 111

二、紧扣实践需要的热点与研究薄弱的“历史”与“实体” 114

三、受青睐的实践课程论与遭冷遇的科学课程论 119

第二节 中国课程论研究的认识论透视 120

一、对实践的关注与脱离并存 120

二、有待强化的本土意识 121

三、研究方法的严重偏失 125

四、需要进一步拓宽的研究视角 129

五、走向合作与专业化的研究共同体 130

结语 未尽的探索 134

第一节 元课程论的诉求 134

第二节 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135

一、元课程论探索的贡献与不足 135

二、量化方法的贡献与局限 136

三、后续研究的打算 137

参考文献 1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