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学
中医学

中医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晓春,孙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11364729
  • 页数:4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中医学基本知识。
《中医学》目录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1

一、远古时代——中医学的原始阶段 1

二、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2

三、晋至隋唐——中医学分科及发展阶段 3

四、宋至金元——学派涌现及理论突破阶段 3

五、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及中西医汇通萌芽阶段 4

六、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4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硕果累累 5

第二节 中医学的特点 6

一、整体观念 6

二、辨证论治 7

第三节 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之异同 8

第四节 中医的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 9

第五节 传统医德的现代价值 10

一、传统医德的精华萃取 10

二、传统医德的继承升华 11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14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4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5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15

三、阴阳的变化规律 15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7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9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9

二、五行的特性 19

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0

四、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 20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第三章 病因病机 27

第一节 病因 27

一、外感致病因素 28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34

三、继发性致病因素 37

四、其他致病因素 39

第二节 病机 40

一、正邪相争 40

二、阴阳失调 43

三、气机失调 46

第四章 四诊 48

第一节 望诊 49

一、全身望诊 49

二、局部望诊 51

三、望排出物 55

四、望小儿指纹 56

五、望舌 56

第二节 闻诊 61

一、听声音 61

二、嗅气味 63

第三节 问诊 64

一、问寒热 64

二、问汗 65

三、问疼痛 66

四、问饮食与口味 69

五、问睡眠 70

六、问二便 70

七、问经带 71

八、问小儿 72

第四节 切诊 72

一、脉诊 73

二、按诊 78

第五章 八纲辨证及其相互关系 81

第一节 八纲辨证 82

一、表里 82

二、寒热 83

三、虚实 85

四、阴阳 87

第二节 八纲相互关系 89

一、相兼关系 89

二、夹杂关系 89

三、转化关系 89

第六章 精、气、血、津液及其辨证 91

第一节 精、气、血、津液 91

一、精 91

二、气 92

三、血 94

四、津液 95

五、气、血、津液的关系 96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98

一、气病辨证 98

二、血病辨证 99

三、气血同病辨证 100

四、津液病辨证 101

第七章 脏腑功能及其辨证 103

第一节 概论 103

第二节 心与小肠功能及其辨证 104

一、心的功能 104

二、小肠的功能 106

三、心和小肠病的辨证 106

第三节 肺与大肠功能及其辨证 108

一、肺的功能 108

二、大肠的功能 110

三、肺与大肠病的辨证 110

第四节 脾与胃功能及其辨证 112

一、脾的功能 112

二、胃的功能 114

三、脾与胃病的辨证 114

第五节 肝与胆功能及其辨证 117

一、肝的功能 117

二、胆的功能 119

三、肝与胆病的辨证 119

第六节 肾与膀胱功能及辨证 122

一、肾的功能 122

二、膀胱的功能 123

三、肾与膀胱病的辨证 124

第七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及其辨证 125

一、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126

二、脏腑兼病辨证 128

第八章 六经辨证 134

第一节 概述 134

第二节 六经病的证治 135

一、太阳病证 135

二、阳明病证 136

三、少阳病证 136

四、太阴病证 137

五、少阴病证 137

六、厥阴病证 138

第九章 卫气营血辨证 139

第一节 概述 139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139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 140

三、温热病的治疗原则 140

第二节 卫气营血的证治 140

一、卫分证 140

二、气分证 141

三、营分证 142

四、血分证 142

第十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144

第一节 预防原则 145

一、未病先防 145

二、既病防变 145

第二节 治疗原则 146

一、调整阴阳 146

二、治病求本 146

第三节 治疗方法 149

一、汗法 151

二、吐法 151

三、下法 152

四、和法 152

五、温法 152

六、清法 153

七、补法 153

八、消法 154

九、固涩法 154

十、开窍法 155

十一、重镇法 155

第十一章 中药学 157

第一节 中药总论 158

一、中药的性能 158

二、中药的应用 161

第二节 中药各论 163

一、解表药 163

二、清热药 167

三、泻下药 174

四、利水渗湿药 177

五、化湿药 179

六、祛风湿药 180

七、理气药 182

八、活血药 183

九、止血药 186

十、消导药 188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 189

十二、温里药 192

十三、开窍药 194

十四、平肝熄风药 196

十五、安神药 198

十六、补益药 199

十七、固涩药 208

第十二章 方剂学 211

第一节 方剂学总论 211

一、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 212

二、方剂的分类 213

三、方剂的组成 213

四、方剂的剂型 215

五、方剂的用法 217

第二节 方剂各论 219

一、解表剂 219

二、泻下剂 224

三、和解剂 230

四、清热剂 235

五、温里剂 249

六、补益剂 253

七、理气剂 263

八、理血剂 267

九、祛湿剂 271

十、祛痰剂 280

十一、消导剂 285

十二、祛风剂 287

十三、固涩剂 291

十四、安神剂 295

十五、开窍剂 297

第十三章 针灸总论 302

第一节 针灸学发展简史 302

一、针灸的起源 302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03

第二节 经络总论 305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305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306

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311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312

第三节 腧穴学总论 314

一、腧穴的分类 315

二、腧穴的命名 315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 315

四、特定穴的意义 316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317

第四节 经络腧穴各论 319

一、手太阴肺经 319

二、手阳明大肠经 321

三、足阳明胃经 324

四、足太阴脾经 328

五、手少阴心经 330

六、手太阳小肠经 332

七、足太阳膀胱经 335

八、足少阴肾经 341

九、手厥阴心包经 344

十、手少阳三焦经 346

十一、足少阳胆经 349

十二、足厥阴肝经 353

十三、督脉 355

十四、任脉 359

十五、经外奇穴 362

第十四章 刺灸方法 366

第一节 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366

一、毫针的构造 366

二、毫针的规格 366

第二节 针刺练习 367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368

一、做好诊断、辨证及解释工作 368

二、选择针具 368

三、选择体位 368

四、消毒 368

第四节 毫针刺法 368

一、进针法 368

二、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370

三、治神、行针与得气 370

四、针刺补泻 372

五、留针法与出针法 373

第五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373

一、晕针 373

二、滞针 374

三、弯针 374

四、断针 374

五、血肿 375

六、创伤性气胸 375

七、针刺后异常感觉 375

第六节 针刺的注意事项 375

第七节 灸法 376

一、灸法的概述 376

二、常用灸法 377

三、灸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78

四、注意事项 378

五、灸后处理 379

第十五章 其他疗法 381

第一节 头针疗法 381

一、概述 381

二、头部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382

三、头针的操作方法 384

四、头针注意事项 384

第二节 耳针疗法 385

一、概述 385

二、常用耳穴 385

三、耳针的临床应用 390

四、操作方法 391

五、注意事项 391

第三节 拔罐疗法 392

一、概述 392

二、拔罐的特点 392

三、罐的种类 392

四、拔罐法的操作 392

五、拔火罐法的运用及适应证 393

六、拔罐注意事项 394

七、拔罐法的作用机制 394

第四节 电针疗法 395

一、概述 395

二、操作方法 395

三、脉冲电流的作用和电针的适应证 395

四、注意事项 396

第五节 水针疗法 396

一、概述 396

二、用具及常用药液 396

三、穴位选择 396

四、操作方法 396

五、适用范围 397

六、注意事项 397

第六节 三棱针疗法 397

一、概述 397

二、操作方法 397

三、适用范围 398

四、注意事项 398

第七节 皮肤针疗法 398

一、概述 398

二、操作方法 399

三、适用范围 399

四、注意事项 399

第八节 针刺麻醉 400

一、概述 400

二、针刺麻醉的作用 401

三、针刺麻醉的方法 401

四、针刺麻醉的临床效果 402

五、针刺麻醉的缺陷 402

六、常用针麻处方 402

七、注意事项 403

第十六章 针灸治疗 404

第一节 针刺镇痛 404

一、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 405

二、针刺对急性疼痛的作用 406

三、针刺对慢性疼痛的作用 407

四、针刺对癌痛的作用 407

五、针刺对手术后痛的作用 408

六、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408

第二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408

一、调和阴阳 409

二、扶正祛邪 409

三、疏通经络 409

四、清热与温寒 410

五、治标与治本 410

第三节 针灸治疗原则与配穴处方原则 410

一、针灸的治疗原则 410

二、针灸配穴处方原则 410

三、配穴方法 411

第四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411

一、中风 411

二、缠腰火丹 412

三、胃痛 414

四、头痛 415

五、腰痛 416

六、坐骨神经痛 417

七、面痛 417

八、网球肘 418

九、落枕 419

十、漏肩风 419

十一、面瘫 420

十二、牙痛 421

十三、痛经 422

十四、感冒 422

十五、不寐 423

十六、肥胖症 424

十七、便秘 42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