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浙江通史  第3卷  秦汉六朝卷
浙江通史  第3卷  秦汉六朝卷

浙江通史 第3卷 秦汉六朝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志邦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13027875
  • 页数:586 页
图书介绍:本卷记述浙江地区明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
《浙江通史 第3卷 秦汉六朝卷》目录
标签:通史

导论 1

第一章 秦朝统一越国故地 8

一、秦军南下:郡县制的确立 8

(一)郡县制在越国故地的推行 9

(二)郡县名的民族性 11

二、秦始皇东巡会稽:越地社会结构的改造 12

(一)秦始皇东巡会稽之路线 13

(二)会稽刻石:对越民的教化 14

(三)移民:削弱故吴地楚人势力,改变大越民族成分 16

(四)秦备东海外越 18

(五)秦始皇在越地的遗迹及其传说 18

三、楚国后裔和东瓯人的反秦斗争 27

(一)项梁、项羽举兵会稽郡并率江东精兵渡江西进 21

(二)东瓯人参加反秦斗争 24

第二章 汉朝地方行政体制的构建 25

一、诸侯王国与郡县制并行 26

(一)楚王、荆王封地 26

(二)吴王封地 27

(三)江都王封地 28

二、东瓯、东越的兴衰及其人民的内徙 29

(一)汉封闽君摇为东海王 29

(二)汉武帝的武力征服与东瓯地区纳入汉朝版图 30

(三)朝廷对越地的认识——“不可郡县” 32

(四)东瓯王遗迹 34

三、郡级行政区与行政制度 35

(一)郡级政区设置与吴会分治 35

(二)郡级行政制度 36

(三)都尉 38

四、县的析置与行政制度 39

(一)西汉县的设置 39

(二)王莽更改县名 40

(三)东汉初年县名恢复与县建置 41

(四)杭州湾北岸海陆变迁与海盐县治的两次迁移 42

(五)吴会分治与始宁、永宁县的设置 44

(六)汉灵帝中平年间和献帝初平年间县的析置 45

(七)县级行政制度 46

五、乡里组织 47

(一)三老 48

(二)亭、邮 48

(三)啬夫 50

第三章 秦汉移民与民族融合 51

一、人口的迁出与迁入 51

(一)越族人民北迁 52

(二)汉人逐渐南移 53

(三)会稽人的外迁 57

二、户籍制度与人口数量 59

(一)户籍制度 59

(二)人口数量 61

(三)山越人口 63

(四)外越、徐福与会稽海外人口 64

三、姓氏分布与汉朝会稽人的政治活动 65

(一)姓氏数量与分布 66

(二)会稽郡人的政治活动 75

四、聚落发展 82

(一)太湖流域、富春江流域 82

(二)杭州湾南岸 85

(三)金衢盆地 91

(四)椒江流域 97

(五)瓯江流域 99

(六)新安江流域 99

第四章 秦汉社会经济 100

一、水利兴修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102

(一)河流湖泊与水利兴修 103

(二)火耕水耨与农业生产技术 110

(三)种植业与养殖业 113

二、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116

(一)矿冶业与铜器、铁器铸造 117

(二)瓷器的烧制成功与陶瓷业的发展 120

(三)纺织业与盐业、酿酒业 126

(四)造船业 129

(五)商业与货币流通 130

三、赋役制度的推行 134

(一)秦朝田租、口赋与力役 134

(二)汉朝赋役与盐铁专卖 135

第五章 越汉文化的融合 136

一、汉语逐渐代替越语 137

(一)越语与汉朝文献中的越语记录 139

(二)汉语的南传与江东语的萌生 147

二、汉文化传播与忠孝之风盛行 149

(一)儒学为士人安身立命的家学 151

(二)学校与著书立说之风的兴起 152

(三)“孝子连闾,下及贤女” 154

三、吴越历史的精华:《越绝书》、《吴越春秋》 156

(一)《越绝书》 156

(二)《吴越春秋》 161

四、汉朝知识的集大成者王充 164

(一)王充的生平和著述 165

(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 168

五、知识传播与科技发展 170

(一)自然知识的传播、观察和总结 172

(二)炼丹术的发展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175

(三)瓷器烧制技术的成熟 176

六、越地著作北传与会稽人的大一统观念 176

(一)越地著作的北传 177

(二)会稽人的大一统观念 181

第六章 六朝世局大变与地方统治新秩序的建立 184

一、富春孙氏鼎立江东与六朝的开端 185

(一)孙坚南征北战 185

(二)孙策创业江东 187

(三)孙权建立吴同 191

二、孙吴政区地理的开拓 193

(一)县级行政区的开拓及县名更改 194

(二)郡级行政区建置 198

(三)都尉的设置 201

三、西晋灭吴后行政区划的变化 203

(一)郡县更名 204

(二)以会稽郡为会稽国 204

(三)析置新县 205

四、东晋行政区划与浙江东五郡 206

(一)析置永嘉郡与会稽郡复为会稽国 207

(二)复县和析置新县 208

(三)浙江东五郡与军事都督区 209

五、南朝行政区划的新格局 210

(一)东扬州建置与浙江东五郡的变化 211

(二)南朝梁、陈之际州郡的设置与建德划归东阳郡 213

(三)县的增置与山阴县一分为二 216

(四)钱唐县区域地位的提升 218

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20

(一)州级行政制度 220

(二)郡(国)行政制度 221

(三)县行政制度 223

(四)乡村组织 223

七、赋税制度与赋税负担 226

(一)田租 228

(二)户调 229

(三)杂税 231

八、徭役制度与徭役负担 238

(一)服役年龄与服役对象 239

(二)徭役的内容 240

第七章 移民与六朝居民结构的变化 247

一、山越与孙权在江东的立国 248

(一)山越的分布 249

(二)孙吴与山越的关系 250

二、北人南迁与人口迁移 254

(一)东汉末孙吴期间北人南迁 254

(二)西晋末年以来北人南迁 255

(三)人口的外迁 264

(四)人口内部迁移 266

三、户口数量与影响人口发展、统计诸因素 267

(一)孙吴时期 267

(二)西晋太康年间 268

(三)东晋南朝 270

四、户籍制度与东晋南朝的土断和检籍、括户 273

(一)土著普通民户户籍——黄籍 273

(二)北方侨民户籍——白籍 274

(三)特殊民户户籍 275

(四)土断和检籍、括户 275

五、姓氏与聚落发展 281

(一)吴郡 283

(二)吴兴郡 287

(三)会稽郡 289

(四)东阳郡 294

(五)临海郡 300

(六)永嘉郡 304

(七)新安郡 306

第八章 六朝社会阶层 308

一、世族 310

(一)世族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地位 310

(二)世族地域分布与世族集团 315

二、豪族与寒人掌机要 322

(一)豪族的地域分布 322

(二)豪族的基本特点 324

(三)寒人掌机要 328

三、自耕农 329

四、依附民 331

(一)佃客 332

(二)部曲 334

(三)门生、义故、门徒、义附、门义、门人、故旧、故义 336

五、雇佣劳动者 338

(一)雇佣劳动者的类别 338

(二)雇佣劳动者的身份与报酬 341

六、奴婢 342

(一)奴婢的来源 342

(二)奴婢的劳作 344

(三)奴婢的身份地位 345

七、吏户、兵户、百了户、滂户、溪人 346

(一)吏户 347

(二)兵户 348

(三)百工户 349

(四)滂户、溪人 350

第九章 六朝水利兴修、土地开垦与豪门世族庄园 352

一、水利兴修 353

(一)杭州湾北岸太湖流域水利治理 353

(二)会稽郡水利兴修 356

(三)永嘉郡水利治理 358

(四)东阳郡、新安郡、临海郡水利兴修 359

(五)水利兴修的特点 360

二、土地开垦 362

(一)太湖流域低湿洼地的垦殖 363

(二)会稽郡平原沼泽、湖泊和丘陵山地的开垦 365

(三)永嘉郡的开发 368

(四)临海郡、东阳郡、新安郡土地的开垦 371

(五)水资源保护和对会稽郡决湖为田的争议 373

三、豪门世族庄园 375

(一)庄园的普遍建立与规模 375

(二)庄园的名称:墅、园、宅、邸 378

(三)从谢灵运《山居赋》看世族庄园的生产 379

(四)庄园经济性质:“钱尽在此中” 381

(五)占山法的颁布:承认私家占有山泽的合法性 383

第十章 六朝社会经济 386

一、农业的多种经营 387

(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388

(二)从水稻区向稻麦区的过渡 389

(三)种植麻葛与植桑养蚕 391

(四)园林业经营 392

(五)水产业 398

(六)畜牧业 400

(七)“一岁称稔,则数郡忘饥” 402

二、手丁业的发展 403

(一)食品业 404

(二)造船业 405

(三)纺织业 406

(四)青瓷业 407

(五)矿冶业与铜镜铸造 412

(六)造纸业 414

(七)建材业与石材开采 416

(八)编织业 417

三、商业与货币流通 418

(一)官僚经商与民间商业的发展 419

(二)主要商品与商业都会 421

(三)货币流通与货币思想 423

第十一章 六朝南北文化交融下的日常生活 425

一、日常语言 426

(一)江东汉语方言衍生出吴语 426

(二)侨人对江东方言的影响 428

(三)社会交往日常语言 430

二、物质生活方式 435

(一)衣冠服饰 435

(二)食 439

(三)住 449

(四)行 452

(五)生活器具 453

第十二章 六朝知识、思想、信仰和史学 457

一、地域思想差异与知识传播 458

(一)地域思想差异 458

(二)知识的传播与思想世界的丰富多彩 462

二、儒学世家与重孝之风 466

(一)儒学世家与经学著作 467

(二)《易》学与宇宙论世家:余姚虞氏 473

(三)重孝之风盛行 475

三、佛教弘传与民众信仰 477

(一)佛教的传人 478

(二)高僧名士交游与佛理探讨 481

(三)普度众生与佛寺广建 487

四、道教传播与道教世家 495

(一)五斗米道与钱唐杜氏 497

(二)葛洪、陆修静、陶弘景与道教的发展 501

(三)仙境故事与道教场所 504

五、史家与史书 508

(一)地方史学的产生和发展 508

(二)汉、晋、宋、齐、梁、陈国史的编纂 514

(三)姓氏之书与家传的编纂 518

第十三章 六朝文学艺术 520

一、文学 521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的源头 522

(二)沈约与永明体 530

(三)吴均体 533

(四)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535

(五)其他作家和作品 538

二、艺术 540

(一)书画艺术 541

(二)造型装饰艺术与石窟造像 547

(三)建筑艺术 551

(四)音乐与民间艺术 551

附录 553

一、大事记 553

二、主要参考文献 575

后记 58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