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转传统为开新  另眼看待汉文化
转传统为开新  另眼看待汉文化

转传统为开新 另眼看待汉文化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庆华著
  • 出 版 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9866732959
  • 页数:255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中华帝王下一篇:望都县志
《转传统为开新 另眼看待汉文化》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让神秘文本与生活美学浮现出来 1

二、儒道哲学与佛教形上学的双双关怀 3

三、古文今译与转言为文以显创意的语用符号学纪元 5

四、非逻辑的后设认知与汉语声调的重新定位 6

五、从中国传统文学到台湾文学的断裂修补发微 7

六、情志思维与文学进路的规模 8

第二章 另具只眼:中国传统文哲中神秘文本的建构与诠释 11

一、所谓的另具只眼 11

二、从文本到神秘文本的发掘旅程 13

三、中国传统文哲中神秘文本的建构 16

四、中国传统文哲中神秘文本建构后的设释 19

五、相关的建构与旨全释的当代意义 24

第三章 「野合」:中国上古社会的一种生活美学 27

一、从孔子「野合而生」谈起 27

二、「野合」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28

三、实况是集体在野外交媾 29

四、一切都为了祈雨 31

五、祈雨背后的文化意涵 34

六、相关的欲求所体现的生活美学 37

七、当今的性爱派对又如何呢 39

第四章 「自」字与字「自」:中国传统的一种生活美学与文化意识形式 41

一、文字类化学 41

二、「自」字与字「自」的相互衍绎 42

三、一种独特的生活美学 45

四、相关美感背后的文化意识形式 48

五、重新建构中国美学的新的切入点 51

第五章 重新焦点化:跨文化沟通中的哲学诤论 55

一、「哲学诤论」的缘起 55

二、跨文化沟通的必要的哲学诤论 56

三、相关哲学诤论的几个自拟的例示 59

四、回归中国传统哲学的可能性 66

五、再辟哲学诤论空间的方向 73

第六章 新体证模式:佛教形上语言隐含的难题及其化解途径 79

一、一个存有学式的论述模式 79

二、形上语言在佛教经义上体现的情况 80

三、佛教形上语言的诡论性及其缘由 82

四、相关难题的化解途径 85

五、新体证模式可期的正当性 88

第七章 「古文/今译」一个不可能的媒合:以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为例 93

一、从「/」谈起 93

二、古文今译在「/」的区隔里存活 94

三、相关方法论的反省 97

四、「古文/今译」不可能媒合后 102

五、基进创新取向的远景 106

第八章 开启转传统为现代的语用符号学道路:以龚鹏程先生《文化符号学》为开展核心 111

一、所谓的语用符号学 111

二、建构语用符号学的意义与价值 112

三、从中国传统汲取资源的尝试 114

四、转「言」为「文」的语用符号学构想 117

五、一个可以期许的志业 122

第九章 你我非你也非我:《公孙龙子》中的后设认知抉微 127

一、从辩者到名家 127

二、名家兴起的背景及其流衍 129

三、公孙龙不讳言自居一家 133

四、所著《公孙龙子》中的后设认知 135

五、后设认知遇挫的历史意义与现代意义 140

第十章 言文的辩证回归:汉语声调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 143

一、自从有了声调以后 143

二、声调在交际中的社会功能 145

三、相关社会功能背后的文化因缘 150

四、有声调/无声调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比较 153

五、由「言」向「文」的回归 155

第十一章 台湾文学如果要有希望:以叶笛的文学论述为一个参考点 159

一、走出台湾文学的想象共同体 159

二、在文学批评的道路上跟叶笛相遇 162

三、叶笛的台湾文学批评观 167

四、相关批评观所给台湾文学开展新局面的启迪 173

五、再造另一个台湾文学的想象共同体 175

第十二章 从台湾文本到文本台湾:一个华语叙述的新向度 179

一、叙述与华语叙述 179

二、全球化中华语叙述的处境 181

三、「台湾文本」式华语叙述热潮的涉外无望 184

四、向「文本台湾」式华语叙述过渡的需求 188

五、没有止境的止境 192

第十三章 诗性思维VS.情志思维:一个根源性的中西诗观的比较 195

一、一个半新不旧的论述模式 195

二、两种「诗」的思维再度争锋 196

三、诗性思维与西方文学传统 198

四、情志思维下的中国文学的流变 201

五、各自寻求出路的展望 204

第十四章 数位文学的明天:一个文学未来学的焦虑点 209

一、文学复活了吗 209

二、后现代之后与数位文学 210

三、数位文学兴起所带动文学场域的变迁 215

四、文学场域的变迁中的新危机 220

五、电脑科技还会是文学未来学所寄望的么 224

第十五章 结论 227

一、汉文化的文化性的最新检视成果 227

二、我们还可以怎样开启未来「与世竞驰」的途径 228

参考文献 2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