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  增补本
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  增补本

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 增补本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锡伦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203822X
  • 页数:43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 增补本》目录

第一章 文化和文化科学 1

第一节 人类集团对文化的不同理解 1

一 “文化”一词的由来 1

二 现代社会的文化观 3

三 西方语言中的“文化”语义 6

四 文化学科的系列化 7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 10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0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 12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3

第三节 语言与文化 14

一 语言是一种文化 14

二 汉语的文化因素 20

三 汉语语言文化学 22

第二章 汉语和汉民族心理 27

第一节 民族心理对语言行为的影响 27

第二节 汉语语言心理例析 30

一 中庸心理 30

二 攀比心理 33

三 大一统心理 36

四 封闭心理 40

五 认同心理 41

六 表达心理 47

七 随从心理 49

第三章 汉语和汉民族传统价值观念 51

第一节 自我价值 51

第二节 褒贬价值 54

第三节 地位价值 58

第四节 男女价值 61

第四章 汉语和民族文化交流 68

第一节 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68

一 社会的需要产生了汉语的雏型——雅言 68

二 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了汉语的发展 69

三 蒙古语对近代汉语的影响 73

第二节 古代汉语构词法中的民族因素 78

第三节 汉语和东西方语言的接触 82

一 外来词在汉语里的大量沉积 82

二 西方语言对汉语句式的影响 85

三 汉语对西方语言的影响 86

第五章 宗教传播对汉语的影响 88

第一节 宗教传播促进了汉语的变化 88

第二节 汉语语音方法论的变化 90

一 反切的出现 90

二 字母、等韵的出现 93

第三节 汉语词汇的变化 94

一 汉语一般词汇里的梵语源词 94

二 汉语里来自佛教文化的成语 101

三 汉语专名体现的佛教文化影响 105

四 基督教、伊斯兰教对汉语的影响 107

第四节 汉语词法与句式的变化 109

一 判断句普遍采用系词“是”来连接主语和宾语,句末不再出现“也、矣、耳、焉”等语气词 110

二 被字句结构趋于复杂化 110

三 把字句的出现 111

四 动态助词的出现 112

五 语气词的异化 112

第六章 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 115

第一节 汉语和中国历史 115

一 汉民族的民族共同语与方言 115

二 客家话的形成与中国历史 120

三 方言岛与中国历史 122

第二节 汉语和中国地理 126

一 地名分布能确认古代民族区域和移民流向 126

二 地名变化能反映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 130

三 地名变化能体现新的内外政策 132

四 西北边塞地区的许多地名反映了古代驿传和屯军驻守的历史情形 133

五 地名向后人提供了某些地域历史归属的证据和外国侵华的资料 134

第七章 姓氏和称谓 137

第一节 姓氏的由来 137

一 姓的由来 137

二 氏:男子身份的标志 138

三 姓氏合一和姓的普及 139

四 姓的归类举例 140

第二节 姓的衍变 142

一 改姓 142

二 姓的数量大大增加 145

三 从母姓和同字异姓 148

第三节 称谓及其变化 150

一 亲缘称谓 150

二 非亲缘称谓 154

三 非亲缘关系称谓的亲缘化 161

第八章 避讳、文字狱与禁忌语言 163

第一节 避讳 163

一 避讳的形成 163

二 避讳的分类 165

三 避讳的方法 176

四 避讳的普遍化 179

第二节 文字狱 182

一 文字狱简说 182

二 文字狱例析 182

第三节 禁忌语言 186

一 禁忌语言的心理特征 186

二 语言禁忌 190

三 事物、行为禁忌与吉祥义 197

四 权力地位禁忌 201

第九章 委婉语言 204

第一节 性与性爱委婉语 204

第二节 死与疾病委婉语 212

第三节 有关战争的委婉语 217

第四节 避冒犯的委婉语 220

第五节 避粗俗的委婉语 222

第十章 婚姻、家庭、亲缘的汉语观照 226

第一节 婚姻和汉语 226

一 古代文献记载的婚姻制度 226

二 汉字反映的婚姻制度 228

三 婚姻状况和汉语形式 233

第二节 家庭和汉语 235

第三节 亲属名称及其文化学意义 238

第十一章 汉语表达中的性别因素 242

第一节 语言的全民性和集团性 242

一 语言是全民所有的 242

二 语言也有集团性形式 243

第二节 汉语语音的性别因素 245

一 “女国音” 245

二 苏州方言语音的性别因素 248

第三节 汉语词汇选择的性别因素 250

一 夫妻的称呼 251

二 感叹语 253

第十二章 语言图腾和语言联想 254

第一节 语言表达中的民族色彩 254

第二节 语言图腾 255

第三节 语言联想 258

一 语言联想的象征义 259

二 语言联想的想象义 262

三 语言联想的比喻义 265

第四节 语义场和联想因素 267

一 汉语语义场的建构 267

二 联想意义和文化选择 270

三 语义场变化的程序操作 272

第十三章 詈语 275

第一节 动物类詈语 275

第二节 咒死咒灾类詈语 280

第三节 性与性行为类詈语 283

第四节 人格贬损类詈语 291

第十四章 汉语和中国文化哲学 294

第一节 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天”“人”观 294

第二节 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鬼”“神”观 297

第三节 汉语和汉民族的审美观 303

一 汉民族以“圆”为美 303

二 汉民族以“对称”为美 305

三 汉民族以“正”为美 306

第四节 汉语和汉民族的科学观 307

一 地理科学观 308

二 天文科学观 310

三 医学科学观 312

第十五章 汉语和中国民俗民生文化 316

第一节 汉语和民俗文化 316

一 民俗文化的分类 316

二 阴阳五行学说和民俗语言 317

三 根土观念和民俗语言 320

第二节 汉语和饮食文化 322

一 古代社会生活和饮食类语言 322

二 现代社会生活和饮食类语言 324

第三节 汉语和酒文化 326

第四节 汉语和茶文化 331

第五节 汉语和服饰文化 336

一 服饰文化的起源 336

二 服饰文化的发展及其语言沉积 338

第六节 汉语和建筑文化 340

一 建筑文化的出现 340

二 汉语和建筑业的发展 341

三 汉语和建筑风格 343

第七节 汉语和节庆文化 345

第十六章 汉字文化 357

第一节 汉字文化的形成 357

第二节 汉字文化的含蓄性 358

第三节 汉字文化的游艺性 362

第四节 汉字文化和信息识别 365

第五节 汉字文化的传播 371

第六节 汉字文化圈 374

第十七章 汉语结构的文化特点 378

第一节 汉语表达和理解中的悟性特点 378

一 同形异义现象 379

二 异形同义现象 380

三 条件形式相同、结果意义不同的现象 382

四 动词谓语句中的主语二重性现象 382

第二节 汉语形式对事理的宽容 383

一 汉语语法对事理的宽容 384

二 汉语修辞对事理的宽容 385

第三节 汉语句法和词汇的简约性质 386

一 汉语句法结构的简约性 387

二 汉语词汇的简约性 391

第四节 汉语句群的思维流程 394

一 汉语思维的时空特点 395

二 汉语思维的方法论特点 397

第十八章 汉语和社会 399

第一节 语言现象具有社会公约性 399

一 汉语社会公约性的特点 400

二 汉语社会公约性的表现 402

第二节 社会方言的文化层次 408

一 社会方言的性质 408

二 “工农语言”、“知识分子语言”之类 411

三 当代青少年学生语言 414

第三节 语言应用中的文化效应 416

一 语言应用中的正负文化效应 416

二 避免语言应用的负面文化效应 419

第四节 实用语言的表达艺术 420

一 医生语言 421

二 广告语言 422

结束语 429

增补本后记 43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