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感证辑要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感证辑要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感证辑要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鸿志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06746166
  • 页数:1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四卷。卷一为名医通论;卷二为陈修园、叶天士等人对以伤寒六经证治的论述;卷三选叶天士等人对温病证治的论述;卷四辑感证方剂。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感证辑要》目录

卷一 1

名医通论 1

伤寒无日传一经之理 1

读《伤寒论》法 2

伤寒统六气而论 2

经气传行由内达外 2

读《伤寒论》法 2

六经之为病有六症之提纲 3

审六经病情法 3

六经风寒之区别 3

三阴三阳发热之差别 3

传经直中寒热皆有 4

运气标本歌 5

六经皆有中风 5

中阴溜腑中阳溜经之义 6

治六经为病方法 6

治伤寒发汗五法、利水三法 7

辨别风寒烦躁 7

邪所中有浅深、治法亦有差别 7

太阳邪不外达必成里结 8

结胸之分别 8

辨别大小结胸 8

络伤失血 8

吐血、衄血之别 9

衄以寒热分轻重 9

血循经脉而出必有先见证 9

治伤寒不可拘于日数 9

少阴病须得阳气可治 10

伤寒厥热多误解 10

头痛各有不同 10

附:太阳救误变症方法 10

辨别胃家实 12

阳明一经有胃气、悍气、燥气之异 13

胃家实未必即为可攻症 13

木土贵平 13

发黄之异 13

哕不可概作败绝证 14

少阳证和解法 14

耳聋分正虚邪盛 14

饮水问小便察其水饮 14

汗吐下火逆之误 14

少阴无承气证非定论 15

太阴厥阴之呕吐 15

太阴、阳明二经受邪之异 15

阳枢、阴枢专方各有加减 16

脏邪还腑宜和解 16

汗出当风湿留肌腠 16

邪未入脏腑均可用桂、麻 17

伤寒诸方法 17

治下后喘汗法 17

麻黄证着眼处 17

服大青龙、麻黄各汤烦躁之异 18

保存津液四言歌诀 18

暍、暑命名之别 18

少阴经急下三证 18

附:《伤寒论》跋 19

申治伤寒不可犯六经之禁 20

伤寒传化不外三途 20

类伤寒辨 20

治伤寒当注重阳明 22

四时所兼六气多少 22

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23

寒暑各有伏气 23

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23

寒温须辨阴阳两大法门 24

寒温治法各有区别 24

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25

寒温互举温言伏气 25

伤寒戒下,温热喜下 26

风邪寒热从化不同 26

温暑伏气证状 26

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27

外感温邪由卫气而入营血 27

辨外感温热挟湿症状 27

辨外感温热在阳明、少阴两经亡阳、亡阴,以决生死 28

温热入血室 28

温证有挟风、挟湿之不同 28

湿热、湿温致病不同治法亦异 28

温病死候五条 29

温毒 29

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29

斑疹由气血两燔而发 30

风温与湿热不解最易发斑疹 30

湿热蒸郁每发白? 30

辨痰之法 30

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31

湿邪从募原而入 31

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31

湿热痉厥自内发 32

痉与霍乱之分别 32

痢与泄泻病殊治异,传变颇多 33

湿证非易治之病 33

湿温变证极多 33

湿温不可发汗 34

治湿热宜理脾胃 34

黄疸有阴阳之分 35

瘅疟治法 35

秋燥证治 36

暑为日气 36

暑湿秽合邪 36

暑赅热与火而言 37

五气皆从火化 37

卷二 38

俞根初论伤寒总诀 38

六经形层 38

六经气化 38

六经关键 39

六经部分 39

六经标本中见兼证 39

六经治法 42

六经总诀 43

论表里寒热 45

表寒证 45

里寒证 46

表里皆寒证 46

表热证 46

里热证 46

表里皆热证 47

表寒里热证 47

表热里寒证 47

里真热而表假寒证 47

里真寒而表假热证 48

论气血虚实 48

气虚证 49

气实证 50

血虚证 50

血实证 50

气血皆虚证 51

气血皆实证 51

气虚血实证 51

气实血虚证 52

气真虚而血假实证 52

血真实而气假虚证 52

吴坤安察舌辨证歌 52

刘丙生六淫病脉,初中末三传歌诀 56

伤寒六经证治 57

太阳经 57

阳明经 60

少阳经 61

太阴经 62

少阴经 63

厥阴经 65

叶天士伤寒看法治例 67

俞根初伤寒新论 69

卷三 84

何廉臣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84

何廉臣论温热即是伏火 85

戴麟郊论温热五种辨法 85

辨气 85

辨色 86

辨舌 86

辨神 86

辨脉 87

戴氏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87

辨其气之异 87

辨其受之异 88

辨其传经之异 88

戴氏论温热证辨似要义 89

叶香岩外感温热论 91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97

吴坤安暑证篇 98

俞根初暑湿伤寒论 102

俞根初伏暑伤寒论 103

新纂薛生白湿热病篇 106

附:湿热证治论 109

又附:叶香岩湿证治法 113

俞根初秋燥证治论 115

病因 115

证状 115

若秋燥伏暑,当辨其挟湿化火两端 115

脉象 116

治法 116

何秀山秋燥证治论 118

何廉臣新感秋燥集说 119

张禾芬燥湿证新论 122

实火、虚火、阴火治法论 123

何秀山郁火、实火、虚火证治论 126

张禾芬五疫症治辨 126

宓莲君热疫霍乱证治论 129

辨证 130

疗法 131

卷四 134

绛雪园伤寒方条目 134

感证方剂 138

发表之剂一 138

涌吐之剂二 143

攻里之剂三 143

和解之剂四 150

开透之剂五 158

清热之剂六 163

祛寒之剂七 172

补益之剂八 178

古方分两九 181

何西池《医碥》煎药用水歌 1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