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镇寰,张天祥,罗文主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11125641
  • 页数:3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研究生公共课教材,以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科学观和发展观三个方面为基本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1

一、自然界的辩证法 1

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3

三、改造自然界的方法的辩证法 5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7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7

二、科学论与科学认识形成论 9

三、“两个发展”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 12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 16

一、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 16

二、自然辩证法与中华文化 18

三、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 19

思考题 22

参考文献 22

第一篇 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 25

第一章 人类知识的进化与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25

第一节 前科学时期的自然观 25

一、自然与自然观 25

二、原始神话、宗教“自然观”与古代朴素自然观 27

三、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32

第二节 近代科学革命与形而上学机械自然观 36

一、哥白尼革命与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36

二、机械自然观的产生 38

三、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发展及其影响 40

第三节 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 42

一、否定形而上学自然观 43

二、辩证自然观的整体特征 44

三、自然界的辩证唯物论图景 45

四、辩证自然观现代发展的必然性 47

思考题 49

参考文献 49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51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51

一、系统自然观的来源 51

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确立的意义 53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57

一、自然物质形态的系统性 58

二、自然物质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58

第三节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与自组织 62

一、科学对自然界系统演化的描述 62

二、自组织理论 64

三、自然界系统演化的方向性 68

思考题 72

参考文献 73

第三章 生态自然观 74

第一节 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前提和实质 74

一、生态自然观的现代科学基础 74

二、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 77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 81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81

二、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84

三、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由之路 87

第三节 生态危机与生态自然观 90

一、生态自然观是对生态危机反思的必然结果 90

二、当代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91

思考题 94

第二篇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 97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97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的独立 97

一、科学的本质 97

二、科学独立的时空和实现标志 100

第二节 科学的结构 102

一、科学结构 102

二、宏观科学结构 103

三、微观科学结构 105

第三节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107

一、逻辑主义标准 107

二、历史主义标准 110

三、模糊标准 115

思考题 117

参考文献 118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发生 119

第一节 科学认识发生的前提和背景 119

一、科学认识产生的前提和背景 119

二、科学方法 123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动因——科学问题 124

一、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 125

二、科学问题的本质和分类 127

三、科研选题及选题原则 129

第三节 科学事实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 131

一、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131

二、科学事实的获取 133

三、观察和实验中的几个认识论问题 137

思考题 142

参考文献 142

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形成 143

第一节 科学抽象与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 143

一、科学抽象 143

二、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 145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确立 147

一、科学理论的含义和特征 147

二、科学理论确立之前的形式——假说 149

三、科学理论的结构 150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检验 152

一、证实、确证、否证与检验的复杂性 152

二、检验与科学理论的真理性 156

第四节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可接受性 158

一、科学理论的逻辑和功能评价 158

二、科学理论的静态和动态评价 161

三、科学理论可接受性的依据 165

思考题 167

参考文献 167

第七章 科学的发展 168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动因 168

一、科学发展的社会相关原因 168

二、科学发展的自主性 170

三、科学发展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173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模式 176

一、积微渐进模式 176

二、不断否证模式 178

三、范式革命模式 180

四、科学研究纲领动态模式 181

五、合理性与科学进步模式 184

第三节 科学发展与真理 186

一、科学与真理的关系 186

二、科学朝向真理进步 188

思考题 190

参考文献 191

第三篇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观 195

第八章 改造自然界的前提 195

第一节 改造自然界的需要 195

一、改造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诉求 195

二、改造自然界的限度 198

三、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的理想和目标 200

第二节 改造自然与认识自然 203

一、“先行后知”、“先知后行”与“知行合一” 203

二、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209

思考题 214

参考文献 215

第九章 改造自然界的技术途径 216

第一节 技术的概念与本质 216

一、技术哲学 216

二、技术概念 219

三、技术与科学 221

第二节 技术要素、结构与体系 224

一、技术的基本要素分析 225

二、技术要素分类与技术结构 226

三、技术的体系 229

第三节 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31

一、技术的创新 231

二、技术的发展 233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235

思考题 239

参考文献 239

第十章 改造自然界的工程实施 240

第一节 工程的含义及其本质 240

一、工程的定义 240

二、工程的本质 241

三、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 245

第二节 工程的实施与评价 249

一、工程理念与决策 249

二、工程设计与评价 252

第三节 工程活动的方法论 254

一、工程活动的一般方法论 254

二、工程活动的具体方法论 259

思考题 260

参考文献 260

第十一章 改造自然界的科技伦理 261

第一节 两种科技价值观的争论 261

一、科技价值中立说 261

二、科技价值负荷说 263

第二节 当代主要科技伦理问题 264

一、核科技与核伦理 264

二、生物科技与生命伦理 269

三、信息科技与网络伦理 274

思考题 283

参考文献 283

第十二章 改造自然界的前景 284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科技政策和战略 284

一、科技政策与战略的含义 284

二、发达国家科技政策与战略 287

三、中国科技政策与战略 289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292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292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质 294

三、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298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299

一、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300

二、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305

三、科学发展观与建构和谐社会 309

思考题 314

参考文献 314

后记 3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