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国医大师周仲英
国医大师周仲英

国医大师周仲英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仲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6748445
  • 页数:4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学术思想、方药心得、验案撷英、薪火相传、医话随谈、成才之路、年谱七部分,全面展示这些国医大师们的学术主张和创新、临床用药特色和辩证施治之精妙之处。
《国医大师周仲英》目录
标签:国医 大师

学术理念 1

一、谈中医治学与成才之路 1

二、临证思辨特点概要 5

(一)审证求机论 5

(二)知常达变论 8

(三)药随证转论 11

三、中医现代化初级阶段的中医职责 12

(一)中医目前处于现代化初级阶段 13

(二)中医现代化进程缓慢因素分析 13

(三)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15

(四)初级阶段下的中医职责 17

四、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回顾及刍议 19

(一)对当前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的反思 19

(二)几点刍议 23

五、中医异化现象的沉思 27

六、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保持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31

七、应将师承教育纳入中医高等教育 31

八、漫话中医传承 34

(一)双向沟通,求同存异 34

(二)立足临床,授人以渔 35

(三)点滴积累,系统整理 36

(四)学术沙龙,教学相长 36

九、创立中医内科急症学的意义 36

(一)中医内科急症的概念和救治要求 36

(二)中医内科急症是中医急症医学的基础 37

(三)中医内科急症学是以多种综合疗法为特色的一门临床急救医学 38

(四)继承发展中医急症医学是振兴中医学的关键 38

(五)发展中医内科急症的思路和方法 38

十、中医临床科研的思路与方法 39

(一)中医临床科研设计的指导思想 39

(二)课题设计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40

(三)传统科研方法和现代科研方法相结合 41

(四)遵循中医理论,在应用中发展创新 42

(五)立足临床实践,及时总结经验 43

(六)验证前人学术观点,不断深化认识 43

(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4

(八)扬我所长,体现特色 44

(九)从一般规律中探索特点 44

(十)多学科协作配合攻关 45

临证心悟 46

一、读经典,谈感悟 46

二、辨证施治肺炎40例的临床分析 52

(一)一般资料 52

(二)辨证与治疗 53

(三)体会 56

(四)临证治例 57

三、肺痈证治述要 61

(一)清肺解毒法 62

(二)化瘀散结法 62

(三)排脓泄浊法 63

(四)清养补肺法 63

(五)病案举例 64

四、咳嗽辨治十要 64

(一)辨咳需审痰 65

(二)辨证首分外感、内伤,并注意其相关性 65

(三)风有夹寒、夹热之分,客寒包热之证 66

(四)燥有温凉之异,内外之分 66

(五)宣通肺气为外感咳嗽基本要法 66

(六)内伤咳嗽治在“痰”与“火”。 67

(七)气火、肺燥与咽源性、过敏性咳嗽的相关性 68

(八)病与多脏相关,当重整体治疗 68

(九)治咳当与喘证互参 69

(十)治咳宜忌三要 69

五、辨证治疗咳喘的体会 70

(一)外寒内饮,痰浊阻肺 70

(二)脾肾阳虚,痰浊蕴肺 70

(三)风寒外束,痰热内聚 71

(四)痰热蕴肺,肺肾阴伤 72

(五)痰浊伏肺,气阴两伤 73

六、哮喘杂谈 73

七、暴喘辨治心法 81

(一)热毒闭肺,表邪未解,当解表清里;脏病传腑,又当清下并施 81

(二)上盛下虚者,当权衡虚实主次,注意寒热错杂 82

(三)热毒痰瘀阻肺,心脑受邪,当肺心同治 82

(四)病案举例 83

八、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辨治要点 83

(一)肺病及心,痰瘀阻碍肺气 83

(二)虚体受感,邪实正虚错杂 84

(三)上盛下虚,肺肾出纳失常 84

(四)浊邪害清,痰瘀蒙蔽神机 85

(五)三阴交病,水饮泛溢肌表 85

(六)肺气耗散,心肾衰竭致脱 86

九、痰饮治法述要 86

(一)温化为治饮正法,但有健脾温肾之分 86

(二)根据水饮的在表在里,分用汗、利,以因势利导 87

(三)水饮壅实者应攻逐以缓其急 87

(四)饮热相杂需温清并用,热郁伤阴又当应变处理 88

(五)治饮与治水之方可以通假应用 89

十、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 92

(一)发病机制 93

(二)诊治方案 94

(三)证治六辨 95

(四)临证体会 98

十一、中风刍议 99

十二、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辨治高脂血症的经验 108

(一)中医学对血脂的认识 108

(二)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 108

(三)高脂血症的治疗 109

(四)降脂两方有明显调脂作用 110

十三、滋肾养肝、化痰祛瘀阻止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110

(一)理论认识 111

(二)辨证论治 111

(三)疗效观察 111

(四)启示与展望 112

十四、益阴助阳、活血通脉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112

十五、从厥脱谈休克的辨证论治 118

(一)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治应调其偏盛、偏衰 119

(二)气滞血瘀,脉道不利,治当行气活血 119

(三)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法当邪正合治 120

(四)多脏同病,整体衰竭,重在维护心肾 120

(五)针对病机的动态转化,予以相应处理 121

(六)多法综合救疗,审证求因施治 122

十六、昏迷的辨治 122

(一)概述 122

(二)辨证论治 123

(三)临证治疗应注意掌握的要领 124

十七、略论肾炎从肺施治 125

(一)治疗大法 126

(二)病案举例 130

(三)几点体会 131

(四)结语 133

十八、通补兼施治淋证,澄源洁流化肾气 133

(一)膏淋 133

(二)石淋 134

十九、流行性出血热治法概要 135

(一)基本概念 135

(二)治法方药 137

(三)临证体会 143

二十、从“泻下通瘀”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146

(一)出血热少尿期病机初探 146

(二)治疗大法及方药组成 148

(三)临床应用与治疗效果 149

(四)几点体会 149

二十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辨证治疗 150

(一)发病机制 150

(二)中医辨证 150

(三)治法方药 151

(四)典型病例 151

二十二、尪痹辨治心法 154

(一)风寒湿热杂合,当审外受、内生 154

(二)明辨寒热病性,识其相兼转化 154

(三)区别邪正缓急,注意虚实错杂 155

(四)久痹痰瘀阻滞,肝肾气血亏虚 156

(五)辨病审证求机,按法选方遣药 156

(六)病案举例 159

二十三、辨证治疗震颤麻痹的经验 161

(一)主因肝肾亏虚 161

(二)标在内风痰瘀 162

(三)治辨标本主次 162

(四)方药应用概要 162

二十四、重症肝炎辨治述要 164

二十五、试论温清通补治胃痞 169

(一)寒热并用,温清互济 170

(二)虚实合治,通补兼施 170

(三)兼证并治,复合配药 171

(四)病案举例 171

二十六、久泻论治 172

(一)补气健脾法 173

(二)温中运脾法 173

(三)益气升阳法 173

(四)温肾暖脾法 173

(五)涩肠止泻法 174

(六)抑肝扶脾法 174

(七)酸甘敛补法 174

二十七、颅内肿瘤的治疗 175

(一)病机着眼肝肾亏虚、风痰瘀阻 175

(二)治疗重在补益肝肾、化痰祛瘀 175

(三)病案举例 176

治法举隅 180

一、应用复法组方的经验 180

(一)升降结合 180

(二)补泻兼施 181

(三)寒热并用 181

(四)敛散相伍 182

(五)阴阳互求 182

(六)表里相合 183

(七)气血互调 183

(八)多脏兼顾 184

二、下法在温热病中的运用 184

(一)审察病机、采用各种相应下法 185

(二)通腑可以清泄他脏邪热 187

三、几种特殊治法的运用 188

(一)“引火归元”法的运用 188

(二)“提壶揭盖”法的运用 188

(三)养阴与祛湿同用 188

(四)关于“甘温除大热” 189

(五)有关慢性肝炎的治法 189

(六)中风通腑法的具体运用 190

(七)泻肾法的临证运用 190

四、凉血化瘀法治疗瘀热相搏证的体会 191

(一)理论探讨 191

(二)辨证依据 192

(三)基本方药 193

(四)应用要点 194

(五)临证治例 195

五、苦降辛通法的临床应用 197

(一)药义分析 197

(二)辨证要点 198

(三)临证应用 199

(四)病案举例 200

(五)体会 202

六、漫谈酸甘化阴法治疗胃脘痛 202

(一)药义分析 203

(二)辨证要点 203

(三)临证应用 204

(四)体会 206

七、清化瘀毒、调养肝脾法辨治慢性乙型肝炎 207

(一)理论依据 207

(二)辨证分类 207

(三)治法方药 208

(四)临证体会 209

(五)病案举例 210

八、化肝解毒法(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步观察 212

(一)立法制方的理论指导 212

(二)基本方药及其配伍 213

(三)临床应用指征 213

(四)疗程及疗效观察 214

(五)几点体会 214

(六)病案举例 215

方药心得 217

一、经方的变通应用 217

二、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223

三、犀角地黄汤的应用体会 226

四、应用大补阴丸验案 230

五、牵正散为主治疗癌性疼痛 232

(一)病案举隅 232

(二)讨论 236

六、当归四逆汤加减治雷诺氏病 236

七、应用一贯煎验案 238

八、运用经方治疗肿瘤验案5则 239

九、白薇煎合三妙加味治疗痹证 242

十、中药新用拾遗 244

十一、运用动物类药物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 248

(一)动物类药物的适应证 249

(二)动物类药物的使用要点 251

(三)验案举隅 253

(四)结语 255

十二、常用对药配伍 255

(一)同类相须 255

(二)异类相使 259

十三、临证用药经验简介 262

十四、治疗疑难杂病用药经验 264

十五、鸡血藤、天仙藤的配伍应用 268

十六、运用苍耳草经验举隅 270

验案选析 273

一、流行性出血热重证治例 273

(一)气营两燔、热毒内陷证 273

(二)营血同病、瘀热里结证 274.(三)热毒壅盛、血瘀水停证 274

(四)热毒瘀闭、津伤水停证 275

(五)瘀毒内闭、血热阴伤证 276

二、和解枢机、清化湿热治愈钩端螺旋体病发热案 276

三、急症验案一束 277

四、疑难病案一束 289

(一)胸痹 289

(二)结节病 290

(三)癫狂 292

(四)痉证 293

(五)颤振、痉证 294

(六)肥胖、脂肪肝 295

(七)气臌 296

(八)多发性硬化症 297

(九)心痹 298

五、内伤发热验案 299

(一)劳风发热 299

(二)气虚发热 300

(三)肝郁发热 301

(四)邪伏膜原 302

六、“无病可辨”案例一束 303

七、肿瘤验案 310

(一)骨巨细胞瘤 310

(二)贲门癌 311

(三)胰腺癌肝转移 313

(四)鼻咽癌淋巴结转移 314

(五)肝癌 316

八、哮喘验案 317

(一)寒哮 317

(二)热哮 318

(三)痰哮 319

(四)虚哮 319

(五)临证体会 320

九、盗汗验案 320

十、头痛验案 322

十一、益气升清为主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 324

十二、清温异治高血压病验案 326

十三、血小板减少症验案两则 329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29

(二)血小板减少症 330

十四、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血小板增多/减少症案例探析 332

(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32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35

十五、肾病验案五则 337

(一)肿瘤术后肾功能衰竭 337

(二)尿血 338

(三)急性肾炎 338

(四)紫癜性肾炎 339

(五)肾病综合征 340

十六、阳痿验案 341

十七、金石药治疗顽症验案 343

(一)用黑锡丹等治愈耳鸣耳聋 343

(二)用朱砂散治愈呕吐(胃神经官能症) 345

薪火相传 346

一、略论辨证论治的临证运用 346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46

(二)辨证应知常达变 347

(三)应准确应用病机词汇 348

(四)治法与辨证的关系 348

(五)方药的选择与加减配伍 349

二、活血祛瘀法的辨证应用 349

(一)辨病理因素,分虚实施治 350

(二)辨病变部位,按主症特点施治 353

三、血证论治 359

(一)治血 359

(二)治火 361

(三)治气 362

四、瘀热新论 365

(一)瘀热的概念 365

(二)瘀热的形成 366

(三)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 367

(四)瘀热的病机病证特征 369

(五)瘀热相搏证的主要临床表现 370

(六)瘀热的分类 371

(七)瘀热的治疗原则 372

(八)瘀热学说的几点新义 374

(九)相关医案 374

五、瘀热型血证初探 379

(一)瘀热型血证源流述要 379

(二)瘀热型血证的病机探讨 379

(三)瘀热型血证的辨识要点 380

(四)瘀热型血证的治疗 381

六、痰证辨治 382

(一)痰的概念 382

(二)痰的成因 382

(三)痰的病理 383

(四)痰的诊断要点 384

(五)痰的辨证分类 384

(六)痰的治疗要领 386

(七)病案举例 390

(八)结语 391

七、从痰瘀同病辨治疑难病证的经验 392

(一)痰瘀同病的病理生理探讨 392

(二)痰瘀同病辨识要领 393

(三)痰瘀同治述要 395

(四)痰瘀同治验案 396

八、“伏毒”新识 401

九、内科急症辨治概要 406

(一)急症的辨证要点 406

(二)急症的治疗原则 410

十、内科疑难杂病辨治概要 412

(一)疑病多郁 412

(二)难病多毒 414

(三)怪病多痰 415

(四)久病多瘀 420

(五)急为风火 423

(六)湿热缠绵 424

(七)多因复合 427

(八)病机交错 428

(九)多脏相关 430

(十)治疗策略 431

诊余琐话 438

一、“审证求机”是提高临床辨治能力的关键 438

二、辨复合证应注意病机的因果、主次、动态变化 439

三、一证未必一治 440

四、“药对”是组方的基础 440

五、无证可辨与无病可辨 441

六、必须重视有效个案的积累 442

七、毒药治病应把握其两重性 443

八、注意拓宽中药新用途 443

九、辨病施治与中药西用的得失 444

十、急症重在治标,阻断病势、逆转险变 445

年谱 4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