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学 1
第一节 文学概说 1
壹 中国文学之定义 1
一 文之本义与引申义 1
二 文学泛指一切典籍学术 1
三 文学概括一切道术 2
四 文学于两汉始与文章分离 2
五 文学包罗天地万物之象 3
六 文学与明道贯道载道 4
七 文字著于竹帛者谓之文论其法式者谓之文学 4
八 文学乃抒写作者之感情思想起之以想像振之以辞藻声律之文字五 7
贰 中国文学之特色 7
一 文字最古 7
二 形式最美 9
三 音节最谐 10
四 体制最繁 11
叁 中国文学之价值 14
一 中国文学为中华民族生活之反映 14
二 中国文学为中华民族智慧之表现 15
三 中国文学为中华民族精神之寄托 16
肆 中国文学之起源 18
一 情感之冲动 18
二 生活之需求 20
伍 中国文学之演进 23
一 诗经之结集 23
二 辞赋之兴起 26
三 古文之流变 29
四 骈文之发展 37
五 诗之演进 40
六 词之继作 48
七 曲之代兴 54
八 戏剧之新生 59
九 小说之成长 68
第二节 文学体裁 77
壹 文体之流衍 77
一 三代以前之文体 78
二 秦汉时代之文体 82
三 魏晋六朝之文体 83
四 唐宋时代之文体 85
五 元明以来之文体 87
六 结语 88
贰 文体之分释 89
一 散文与骈文 89
二 诗 105
三 词 112
四 曲 118
五 戏剧 122
六 小说 124
七 语体文 128
第三节 文学作家 130
壹 先秦 131
一 屈原 131
二 宋玉 132
贰 两汉 132
一 枚乘 132
二 司马相如 133
三 枚皋 133
四 东方朔 134
五 傅毅 134
六 崔骃 135
七 崔瑗 135
八 孔融 136
九 蔡邕 136
叁 三国 137
一 徐干 137
二 王粲 138
三 陈琳 138
四 阮瑀 139
五 刘桢 139
六 应玚 139
七 曹丕 140
八 曹植 140
肆 晋代 141
一 张载 141
二 张协 141
三 挚虞 142
四 左思 142
五 陆机 143
六 陆云 143
七 潘岳 143
八 郭璞 144
九 陶潜 144
伍 南北朝 145
一 颜延之 145
二 谢灵运 146
三 刘义庆 146
四 鲍照 147
五 江淹 147
六 谢朓 147
七 丘迟 148
八 吴均 148
九 徐陵 149
一〇 庾信 149
陆 隋唐 150
一 薛道衡 150
二 王勃 151
三 杨炯 151
四 卢照邻 152
五 骆宾王 152
六 沈佺期 152
七 宋之问 153
八 陈子昂 154
九 孟浩然 154
一〇 王维 154
一一 高适 155
一二 岑参 155
一三 王昌龄 156
一四 王之涣 156
一五 崔颢 156
一六 李白 157
一七 杜甫 158
一八 孟郊 158
一九 韩愈 159
二〇 张籍 159
二一 白居易 160
二二 柳宗元 160
二三 元稹 161
二四 李翱 162
二五 皇甫湜 162
二六 贾岛 162
二七 李贺 163
二八 杜牧 163
二九 李商隐 164
三〇 温庭筠 165
柒 五代 165
一 韦庄 165
二 顾夐 166
三 孙光宪 166
四 和凝 166
五 冯延巳 167
六 李煜 167
捌 宋代 168
一 张先 168
二 晏殊 168
三 柳永 169
四 梅尧臣 169
五 欧阳修 169
六 苏洵 170
七 晏几道 171
八 曾巩 171
九 王安石 171
一〇 苏轼 172
一一 苏辙 173
一二 黄庭坚 173
一三 秦观 174
一四 周邦彦 174
一五 李清照 174
一六 杨万里 175
一七 范成大 175
一八 陆游 176
一九 辛弃疾 176
二〇 姜夔 177
二一 吴文英 177
二二 朱淑真 177
二三 张炎 178
玖 金元 178
一 王若虚 178
二 元好问 179
三 关汉卿 179
四 王实甫 180
五 白朴 180
六 马致远 180
七 姚燧 181
八 郑光祖 181
九 张可久 182
一〇 施耐庵 182
一一 罗贯中 182
拾 明代 183
一 李梦阳 183
二 何景明 183
三 杨慎 184
四 谢榛 184
五 归有光 185
六 吴承恩 185
七 茅坤 186
八 李攀龙 186
九 徐渭 187
一〇 王世贞 187
一一 汤显祖 188
一二 袁宏道 188
拾壹 清代 189
一 吴伟业 189
二 汪琬 189
三 蒲松龄 190
四 王士祯 190
五 孔尚任 191
六 洪升 191
七 李渔 192
八 纳兰性德 192
九 方苞 193
一〇 沈德潜 193
一一 郑燮 194
一二 刘大櫆 194
一三 吴敬梓 194
一四 袁枚 195
一五 蒋士铨 195
一六 姚鼐 196
一七 黄景仁 196
一八 李汝珍 197
一九 李兆洛 197
二〇 梅曾亮 198
二一 黄遵宪 198
拾贰 民国 198
一 林纾 199
二 严复 199
三 胡适 200
四 鲁迅 200
五 刘大白 200
六 俞平伯 201
七 朱自清 201
八 冰心 202
九 郁达夫 202
一〇 郭沫若 203
一一 徐志摩 203
一二 夏丏尊 204
一三 林语堂 204
一四 许地山 204
一五 周作人 205
第四节 文学批评 205
壹 中国文学批评总述 205
贰 中国文学批评之意义 206
叁 先秦文学批评 207
一 孔子尚用论之文学观 208
二 孟子之知人论世与养气知言 209
三 荀子以学问论文之主张 209
肆 两汉文学批评 210
一 司马迁为文直抒情志说 210
二 司马相如之辞重赋心说 211
三 扬雄以征圣为文章典要 211
四 桓谭重文学与环境关系 212
五 王充崇真袪虚之文学观 212
伍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 213
一 曹丕典论中之文气说 215
二 曹植以辞赋为小道之主张 215
三 陆机注重文心之修养 216
四 挚虞崇古黜今之流别论 217
五 李充不分今古之翰林论 217
六 葛洪之崇今薄古说 218
七 范晔文以意为主之理论 218
八 任昉专论文体之缘起 219
九 萧子显反对因袭剽窃说 219
一〇 沈约之四声八病与文章三易 220
一一 刘勰体大虑周之文心雕龙 220
一二 钟嵘索流别以品诗之说 221
一三 萧统文随世变与文质相剂 222
一四 萧绎反对华藻之金楼子 222
一五 王通之崇儒宗经论 223
一六 颜之推致用为本之文学观 223
陆 隋唐文学批评 224
一 裴子野黜华尚简之雕虫论 224
二 陈子昂为古文运动先驱 225
三 柳冕文必有道之主张 225
四 刘知几评史兼亦评文之史通 226
五 皎然诗式以自然为工说 227
五 韩愈文学贯道之主张 227
七 柳宗元羽翼旁推之文术论 228
八 白居易情根言苗声华义实论 228
九 司空图味外味之二十四品 229
柒 两宋文学批评 230
一 王禹偁宗经学韩之古文说 230
二 欧阳修为文在于明道论 230
三 宋祁文尚奇特说 231
四 张载文重禀赋与环境 232
五 苏洵就文论文之特色 232
六 苏轼述意达辞之文论 233
七 苏辙文贵养气之言 233
八 王安石对适用为要之强调 234
九 叶梦得之以禅说诗观 235
一〇 张耒主理尚诚之理论 235
一一 黄庭坚之点铁成金说 236
一二 吕本中之活法与悟入 236
一三 杨万里文取风味之旨 237
一四 陆游之诗文心发说 238
一五 朱熹之道文一贯论 238
一六 严羽主妙悟之沧浪诗话 239
一七 方回高格独标之瀛奎律髓 239
捌 元明文学批评 240
一 元好问之论诗三十首 240
二 宋濂主张由摹仿以入文路 241
三 谢榛论著力于字句 242
四 高柄之声律兴象为主说 242
五 唐顺之文章本色论 243
六 茅坤开创文统之主张 243
玖 清代文学批评 244
一 王夫之著眼于兴观群怨 244
二 王士祯取性情归诸神韵说 245
三 金喟遍论天下才子必读书 245
四 李渔造诣高超之戏剧理论 246
五 方苞文论之严于义法 247
六 刘大櫆须求神气之论文偶记 248
七 姚鼐对古文义法之主张 248
八 纪昀之历代文学变迁论 249
九 沈德潜温柔敦厚之诗说 250
一〇 袁枚之诗主性灵说 250
一一 章学诚体备战国说之文史通义 251
一二 恽敬论为文当折中于六艺 252
一三 曾国藩发古文四象说 252
拾 现代文学批评 253
一 王国维之有境界自成高格说 254
二 梁启超笔锋带有感情之文体 254
三 严复信达雅之翻译文学论 255
四 胡适八不主义之文学改良刍议 255
第五节 文学作品 256
壹 总集 256
一 楚辞章句十七卷 257
二 文选注六十卷 257
三 玉台新咏十卷 258
四 才调集十卷 259
五 古文苑二十一卷 259
六 文苑英华一千卷 260
七 唐文粹一百卷 261
八 西昆酬唱集二卷 261
九 乐府诗集一百卷 262
一〇 万首唐人绝句诗九十一卷 262
一一 宋文鉴一百五十卷 263
一二 元文类七十卷 263
一三 明文衡九十八卷 264
一四 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六十四卷 264
一五 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 265
一六 御定全唐诗九百卷 265
一七 御选唐宋文醇五十八卷 266
一八 宋诗钞一百六卷 266
一九 明诗综一百卷 267
二〇 花间集十卷 268
二一 尊前集二卷 268
二二 类编草堂诗余四卷 269
二三 绝妙好词笺七卷 269
贰 别集类 270
一 扬子云集六卷 270
二 曹子建集十卷 271
三 陶渊明集八卷 271
四 徐孝穆集笺注六卷 272
五 庾开府集笺注十卷 272
六 江文通集四卷 273
七 谢宣城集五卷 273
八 鲍参军集十卷 273
九 王子安集十六卷 274
一〇 盈川集十卷 274
一一 卢升之集七卷 275
一二 骆丞集四卷 275
一三 陈拾遗集十卷 276
一四 李太白集三十卷 276
一五 杜诗详注二十五卷 277
一六 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 278
一七 孟浩然集四卷 278
一八 翰苑集二十二卷 279
一九 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279
二〇 五百家注音辩柳先生文集二十一卷 280
二一 孟东野集十卷 280
二二 长江集十卷 281
二三 昌谷集四卷 281
二四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282
二五 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283
二六 樊川文集二十卷 284
二七 李义山诗集三卷 284
二八 浣花集十卷 285
二九 元丰类槁五十卷 285
三〇 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 286
三一 嘉佑集十六卷 286
三二 临川集一百卷 287
三三 东坡全集一百五十卷 287
三四 栾城集五十卷 288
三五 山谷内集三十卷 289
三六 石湖诗集三十四卷 289
三七 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 290
三八 白石诗集一卷 290
三九 道园学古录五十卷 291
四〇 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 291
四一 遗山集四十卷 292
四二 宋学士全集三十六卷 293
四三 诚意伯文集二十卷 293
四四 空同集六十六卷 294
四五 大复集三十八卷 294
四六 升庵集八十一卷 294
四七 荆川集十二卷 295
四八 沧溟集三十卷 295
四九 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 296
五〇 震川文集三十卷 297
五一 四溟集十卷 297
五二 少室山房类稿一百二十卷 297
五三 望溪集八卷 298
五四 尧峰文钞五十卷 298
五五 精华录十卷 299
五六 梅村集四十卷 300
叁 词曲类 300
一 珠玉词一卷 301
二 乐章集一卷 301
三 东坡词一卷 301
四 淮海词一卷 302
五 小山词一卷 302
六 片玉词二卷 303
七 漱玉词一卷 303
八 稼轩词四卷 304
九 白石道人歌曲四卷 304
一〇 断肠词一卷 304
一一 山中白云词八卷 305
一二 张小山小令二卷 305
一三 碧山乐府五卷 306
肆 戏剧类 306
一 中山狼 307
二 四声猿 307
三 拜月亭 308
四 浣纱记 308
五 还魂记 309
六 紫钗记 310
七 邯郸记 310
八 南柯记 310
九 红梅记 311
一〇 笠翁十种曲 311
一一 桃花扇 312
一二 长生殿 312
一三 燕子笺 313
伍 小说类 313
一 搜神记二十卷 314
二 拾遗记十卷 315
三 世说新语八卷 315
四 古镜记 316
五 长恨歌传 316
六 李娃传 316
七 南柯太守传 317
九 霍小玉传 318
九 虬髯客传 318
一〇 大宋宣和遗事 318
一一 三国志演义二十四卷 319
一二 水浒传 321
一三 西游记 322
一四 封神传 323
一五 金瓶梅 324
一六 儒林外史 325
一七 聊斋志异 326
一八 石头记 326
一九 镜花缘 330
二〇 花月痕 330
二一 儿女英雄传 331
二二 老残游记 332
二三 孽海花 332
陆 诗文评类 333
一 文心雕龙十卷 334
二 诗品三卷 334
三 文章缘起一卷 335
四 诗品一卷 335
五 诗话总龟前集四十八卷 336
六 文则二卷 336
七 沧浪诗话一卷 337
八 诗人玉屑二十卷 337
九 文章精义一卷 338
一〇 文说一卷 338
一一 修辞鉴衡二卷 339
一二 金石要例一卷 339
一三 渔洋诗话三卷 340
一四 诗式一卷 340
一五 全唐诗话十卷 340
一六 文脉三卷 341
一七 诗薮十八卷 341
一八 四六金针一卷 341
一九 词话二卷 342
二〇 词苑丛谈十二卷 342
附录 344
一 中国文学家籍贯生卒著作表 344
二 历代作家并称表 398
三 历代作家纪数表 403
四 文学家地域分布表 410
第四章 音乐 417
第一节 中国音乐之源流 417
壹 中国音乐之起源 417
一 音乐之义界 417
二 上古之音乐 418
贰 周代之音乐 422
一 传统音乐之继承 422
二 周乐之创制 422
三 四夷之音乐 423
四 周之音律 424
叁 秦代至唐末之音乐 426
一 秦之音乐 426
二 两汉之音乐 427
三 魏晋南北朝之音乐 428
四 隋唐之音乐 431
肆 五代至清末之音乐 434
一 拟古之雅乐 434
二 拟古之诗乐 435
三 四夷之音乐 435
四 词曲音乐 436
五 其他曲调 438
六 乐律 439
伍 民国以来之音乐 440
一 传统音乐之整理与教育 440
二 新音乐之发展 441
第二节 中国音乐之内容 443
壹 律吕 443
一 律吕释名 443
二 律吕制作 444
三 古代算律法 444
四 古今定律法 453
五 古今律制说 460
六 尺度之异同 486
贰 宫调 489
一 宫调总论 489
二 宫调释名 490
三 宫调组织 504
四 历代重要宫调之沿革 520
叁 谱式 536
一 绪论 536
二 乐谱之沿革 536
三 板眼符号 567
肆 声歌 575
一 习歌四要 575
二 歌谣简介 582
三 历代歌词 584
伍 乐器 613
一 金类 613
二 石类 623
三 土类 626
四 革类 629
五 丝类 638
六 木类 662
七 匏类 665
八 竹类 670
附 乐器图 670
陆 演奏技法 681
一 笛之吹奏法 681
二 笙之吹奏法 684
三 箫之吹奏法 688
四 南胡技法 697
五 古筝弹奏技法 702
六 琵琶弹奏技法 708
七 古琴弹奏技法 721
第三节 中国音乐之书籍 729
壹 汉及其前代之乐书 729
贰 隋及其前代之乐书 729
叁 唐及其前代之乐书 732
肆 宋及其前代之乐书 735
伍 明及其前代之乐书 742
陆 清及其前代之乐书 744
柒 民国以来之乐书 747
第四节 中国音乐之工师 755
壹 商之音乐工师 755
贰 周之音乐工师 755
叁 汉之音乐工师 759
肆 魏晋南北朝之音乐工师 763
伍 隋唐之音乐工师 769
陆 宋之音乐工师 783
柒 元之音乐工师 788
捌 明之音乐工师 790
玖 清之音乐工师 798
拾 民国以来之音乐工师 807
第五章 美术 815
第一节 国画 815
壹 国画概说 815
一 源流 815
二 画具 834
贰 国画技法 838
一 山水 838
二 人物 936
三 花鸟 950
四 兰竹梅菊——四君子 966
叁 画家 1026
一 汉代 1026
二 三国 1027
三 晋南北朝 1027
四 唐代 1029
五 五代 1033
六 宋代 1035
七 元代 1040
八 明代 1042
九 清代 1047
一〇 民国以来 1049
第二节 书法 1055
壹 书法概说 1055
一 先秦书法 1060
二 秦汉书法 1063
三 魏晋南北朝书法 1066
四 隋唐书法 1066
五 宋代书法 1068
六 元明书法 1071
七 清代书法 1072
八 民国以来书法 1073
贰 书写技法 1076
一 通论 1076
二 篆书 1082
三 隶书 1085
四 楷书 1089
五 行草 1109
六 学书之准备 1123
附 文房四宝图 1123
叁 书家 1129
一 先秦 1129
二 秦汉 1130
三 三国魏晋南北朝 1133
四 隋唐 1137
五 宋 1141
六 元明 1146
七 清 1152
八 民国以来 1156
肆 书迹 1162
第三节 篆刻 1250
壹 篆刻概说 1250
贰 篆刻技法 1255
一 用具 1255
二 刀法 1263
三 操刀法 1268
叁 篆刻家 1270
一 秦 1270
二 汉 1270
三 晋 1270
四 唐 1270
五 宋 1271
六 元 1272
七 明 1272
八 清 1276
九 民国以来 1286
肆 篆刻品迹 1286
第四节 雕塑 1307
壹 雕塑概说 1307
贰 雕塑技法 1309
一 用具 1309
二 技法 1311
叁 雕塑家 1313
一 周 1313
二 秦 1313
三 汉 1313
四 魏晋南北朝 1314
五 隋唐 1314
六 宋 1315
七 元明 1316
八 清 1317
九 民国以来 1318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你好,四大发明!》蒙曼,张迪 2019
- 《植物百科彩色图鉴 第2卷》植物百科彩色图鉴编委会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 罗成叫关 英汉对照》孙萍 2017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苏玉主编 2017
- 《白纻舞及其歌辞的文化解读》王俊,曹化根著 2019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春秋左氏传》左丘明,常亚光 2017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远去的老调》经典文库编委会编 2019
- 《东方杂志 第13册 第四年 第一至三期 1907年3月-1907年5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