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四川通史  卷2  秦汉三国
四川通史  卷2  秦汉三国

四川通史 卷2 秦汉三国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贾大泉,陈世松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220080586
  • 页数:5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详尽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四川历史,为广大读者提供建设四川的历史资源,并从中获取历史智慧,总结经验教训。
《四川通史 卷2 秦汉三国》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秦治巴蜀 1

第一节 分封与郡县制 2

一、早期在蜀的分封制度 2

二、郡县制的推行 4

第二节 秦在蜀的早期统治 12

一、蜀王族南迁 12

二、首批城邑的改建 14

三、攻取黔中 16

第三节 李冰治蜀 18

一、李冰治蜀概说 18

二、湔氐道的设立 19

三、李冰建三祠 22

第四节 秦在巴蜀的民族政策 25

一、县道并行制的创立 25

二、民族分封制的广泛推行 27

三、刑罚从轻 28

四、赋税从轻 28

第五节 移民、徙徒与迁虏 29

一、历史背景 29

二、向巴蜀的移民、徙徒、迁虏运动 30

三、制度与措施 34

第二章 西汉及王莽时期 38

第一节 西汉早期 38

一、刘邦入汉中、收巴蜀 38

二、汉王出定天下 41

三、西汉早期事略 43

第二节 西汉中期 46

一、武帝首次发兵“西南夷”地区 46

二、武帝再次进兵“西南夷”地区 49

三、武帝经济政策在巴蜀的影响 53

第三节 西汉后期 55

一、民族矛盾的激化 55

二、郑躬起义 56

三、豪族势力的初兴 57

第四节 王莽时期 58

一、王莽篡位与巴蜀 58

二、王莽改革与巴蜀 59

三、民族战争及其他 59

第三章 公孙述“成家”政权 62

第一节 “成家”的建立 62

一、公孙述称帝 62

二、典章制度 65

三、益州各地对“成家”的态度 68

第二节 公孙述外拓 70

一、北取汉中 71

二、刘秀以陇制蜀的战略 71

三、北取三辅之败 72

四、隗嚣藩蜀 73

五、东出之役 75

第三节 汉军克蜀 76

一、双方形势及其战略 76

二、荆门失守 78

三、北门失守 79

四、涪水、江州之战 80

五、成都之战 81

第四章 东汉 85

第一节 东汉早期 85

一、平蜀后的措施 85

二、史歆之乱 88

三、稳定社会、恢复生产的几条措施 90

四、加强集权与以能臣治理巴蜀 93

五、豪族势力的发展 95

第二节 东汉中、晚期 97

一、户口状况 97

二、吏治腐败 99

三、巴郡分郡之议 101

四、豪族势力的高度发展 101

五、郫县犀浦残碑与东汉“资簿” 108

六、农民起义 109

七、民族地区统治的加强 111

第三节 刘焉、刘璋割据益州 114

一、刘焉入蜀 114

二、刘焉与土著豪族的关系 115

三、刘焉做“天子”美梦的幻灭 120

四、刘璋接任州牧与赵韪之乱 123

第五章 蜀汉(上) 127

第一节 刘备夺取益州 129

一、刘备入蜀 129

二、诸葛亮率赵云、张飞等入蜀 132

三、刘备取成都 135

四、平蜀后初期事略 136

五、吴、蜀平分荆州 139

六、北取汉中 140

七、益州豪族的武装反抗 143

八、关羽失荆州 143

第二节 刘备称帝及其主要活动 145

一、刘备称帝 145

二、刘备的籍田活动 149

三、猇亭之战 149

第三节 诸葛亮营成都南北郊与刘备托孤、入葬 153

一、诸葛亮营成都南北郊 153

二、刘备托孤 155

三、刘备入葬惠陵 156

第四节 诸葛亮的东和、南抚与北伐 160

一、刘禅继位 160

二、恢复察举制度 161

三、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 162

四、平定“南中”与民族政策 163

五、诸葛亮的北伐 170

六、诸葛亮与李严的权争 176

七、诸葛亮治蜀的楷模力量 180

第五节 蜀汉中、晚期 183

一、蒋琬执政 183

二、费祎执政 187

三、蜀汉的猝亡 190

第六章 蜀汉(下) 201

第一节 政权建置 201

第二节 蜀汉职官制度 203

一、刘备称帝前的职官构架 203

二、蜀汉王朝朝廷职官系列 206

三、蜀汉王朝地方职官系列 212

四、蜀汉职官制度概述 214

第三节 法制 221

一、蜀汉法制基本情况 221

二、蜀汉对待土著豪族的政策 223

第七章 民族 230

第一节 百濮系统 230

一、巴人 231

二、僰人 234

三、邛人 236

第二节 “西戎”系统 237

一、夷人 238

二、氐人 242

三、羌 243

第八章 经济发展及其管理 245

第一节 巴蜀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分区 246

一、成都平原农业经济亚区 247

二、川西高原牧业经济亚区 248

三、盆地南部农牧园并重亚区 250

四、川中丘陵农业经济亚区 251

五、川东北、川东渔猎农并重亚区 252

第二节 主要交通路线及其建设 253

一、汉代治路活动与治路碑 253

二、嘉陵道(周道、故道、陈仓道) 256

三、褒斜道 257

四、子午道 258

五、傥骆道 259

六、剑阁道(金牛道、石牛道) 259

七、阴平道(左担道) 260

八、米仓道 261

九、旄牛道(青衣道、南路、会同路) 261

十、越嶲道(中路) 262

十一、僰道(五尺道、北路、牂柯道) 262

十二、“南方丝绸之路” 264

十三、长江上游水系水路 266

第三节 农、牧、饲养、园植、渔业、狩猎业 268

一、农业 268

二、牧业与饲养业 275

三、园植业 277

四、渔业 278

五、狩猎 280

第四节 手工业生产及其管理 281

一、工室、工官 281

二、冶铁业 285

三、盐业 290

四、冶铜业 293

五、纺织与编织 299

六、林业、木工与竹工 302

七、漆器 305

八、金银 309

九、陶瓷 311

十、玻璃 318

十一、玉器 319

十二、茶 320

十三、酒 321

第五节 建筑 324

一、城邑 324

二、道路桥梁 326

三、房屋 331

四、阙 334

第六节 商业 336

一、商业概说 336

二、货币 342

三、度量衡 348

第九章 水利建设与管理 350

第一节 李冰创建都江堰 350

一、渠首位置的选择 352

二、渠首枢纽设计的指导思想 355

三、渠首主要工程 357

第二节 成都“二江”工程 366

一、成都“二江”工程的兴起与释名 366

二、李冰“穿二江” 371

三、李冰“穿石犀溪” 373

第三节 文井江工程 374

一、工程源起与环境 375

二、李冰治笮道文井江 376

三、李冰“穿羊摩江” 377

第四节 李冰导洛、治绵 381

第五节 汉代的水利建设 384

一、文翁穿湔江口 384

二、蒲江大堰——六水门的创建 386

三、成都“二江”水系的发展 388

四、文井江常氏堤 389

五、望川原 389

六、冯颢开稻田 391

七、沈子琚建绵竹江堰 391

八、建安四年(199)大修北江塴(都江堰) 392

第六节 三国时期的水利建设 394

一、诸葛亮筑九里堤 394

二、新都卫湖 396

三、李严大修“六水门” 396

第七节 水利管理 397

一、行政管理 397

二、治水经验总结 402

三、水利科学技术 406

第八节 水利宏效——“天府之国”基本建成 414

一、“天府”让百姓劳动轻松、生活休闲 416

二、“天府”为统治者的调粮宝库 424

三、“天府”使富人更能享乐 425

第十章 文化与民俗 427

第一节 传统“巴蜀文化”的转变 427

一、典型器物与符号 428

二、传统墓葬 432

第二节 姓氏的兴起与发展 434

一、姓氏发展概况 434

二、姓氏发展的基本特点 439

第三节 宗教与民俗 440

一、巫术与祭祀 441

二、风水术流行 443

三、道教 445

四、佛教 449

五、“分家”习俗 450

六、丧葬 452

第四节 政治思想与伦理道德 458

一、政治思想 458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广泛应用 462

三、谶纬学说的广泛应用 469

四、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兴起和流行 472

五、人物品题之风盛行 479

第五节 文学与音乐 484

一、辞赋 484

二、散文、歌、诗、刺、谚、谥 487

三、音乐 489

第六节 教育、史学、医学、天文学等 492

一、教育 492

二、史学 496

三、语言文字 497

四、医学 498

五、天文学 500

第七节 艺术 502

一、器物纹饰与造型 502

二、雕塑 505

三、漆画 509

四、绘画 511

五、画像砖 511

六、书法 512

大事年表 515

后记 5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