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心血管病学前沿  基础与临床
心血管病学前沿  基础与临床

心血管病学前沿 基础与临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敏生,刘世明,罗健东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5948342
  • 页数:7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当前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前沿问题,从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问题到临床诊治进展。主要内容为心血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力求能反映当前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新成就及新诊治指南。
《心血管病学前沿 基础与临床》目录

第一章 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1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遗传学 2

第二节 炎症与心血管疾病 4

第三节 心脏重构的分子机制 5

第四节 心脏疾病的细胞治疗 7

第五节 心血管循证医学 8

一、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 8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9

三、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 9

四、罗格列酮的安全性 10

第六节 新药与新型支架的研究 11

一、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抑制剂 11

二、肾素抑制剂 12

三、抗血小板新药 12

四、血管紧张素Ⅱ疫苗 13

五、新型支架 13

第七节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14

一、心血管病预防策略 14

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干预 14

第二章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7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 18

第二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9

一、心脏本身的代偿 19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代偿性激活 21

三、心脏以外的代偿 23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 24

一、经典的信号传导通路 24

二、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 26

三、细胞生长与凋亡 27

四、细胞外基质 28

五、氧化应激 29

第三章 高血压发病机制 31

第一节 动脉血压 32

第二节 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 33

第三节 动脉血压调节 33

一、神经调节 34

二、体液调节 36

第四节 交感神经系统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 39

第五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 40

第六节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高血压 42

第七节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关系 43

第八节 高血压时血管内皮与血管内皮释放因子的变化 44

一、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变化 44

二、一氧化氮与高血压 45

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变化 45

第九节 高血压时血管平滑肌的变化 46

一、血管重塑 46

二、血管平滑肌离子通道活动异常 47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51

第一节 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 52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53

一、血脂异常 53

二、高血压 55

三、吸烟 55

四、糖尿病 55

五、其他因素 56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56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炎性、纤维增生性反应 56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57

三、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58

四、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58

五、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58

第五章 冠心病的病理生理 61

第一节 概述 62

一、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 62

二、心肌需氧与冠脉供氧之间失平衡 63

三、冠状动脉疾病对冠脉循环的影响 64

第二节 心绞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6

一、心绞痛的病因 66

二、心绞痛的基本类型 68

三、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69

第三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 69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械阻塞 70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 70

三、血管活性物质、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的作用 70

四、冠脉痉挛 71

五、炎症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71

六、冠脉侧支循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71

第四节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72

一、冠脉循环的机械性损害 72

二、冠状动脉炎症性疾病 73

三、感染 74

四、内膜增生或纤维化 74

五、吸毒 74

第六章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76

第一节 概述 77

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77

二、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77

三、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 78

四、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影响因素 80

第二节 糖尿病与高血压 83

一、流行病学调查 83

二、发病机制 84

三、药物治疗 87

第三节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91

一、流行病学研究 91

二、发病机制 92

三、药物治疗 100

第四节 糖尿病与心力衰竭 103

一、流行病学 103

二、发病机制 104

三、药物治疗 107

四、总结 112

第七章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119

第一节 概述 120

一、肥胖症及其诊断方法 121

二、肥胖的分类 124

三、肥胖及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25

四、肥胖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机制 128

五、肥胖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47

六、肥胖的治疗 149

第二节 肥胖与高血压 153

一、肥胖与高血压的相互关系 153

二、肥胖并发高血压的机制 154

三、肥胖并发高血压的治疗 156

第三节 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 158

一、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58

二、肥胖与冠心病 161

第四节 肥胖与心力衰竭 164

一、肥胖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164

二、肥胖并发心力衰竭的病理改变 166

三、肥胖致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66

四、肥胖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 167

第八章 炎症与心血管疾病 176

第一节 炎症与细胞因子概述 177

一、炎症 177

二、细胞因子 177

第二节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179

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 179

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及发病机制——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180

三、展望 187

第三节 炎症与心力衰竭 187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187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定义 188

三、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88

四、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 188

第四节 炎症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95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195

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 195

三、再灌注心肌损伤 196

第九章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心血管疾病 206

第一节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研究 207

一、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生物学特性 207

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受体 208

三、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信号转导通路 208

四、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其他信号转导通路 209

五、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生物学效应 211

第二节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心血管疾病 212

一、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心肌重构 212

二、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血管重构 217

第十章 神经肽Y与心血管疾病 223

第一节 神经肽Y的分子结构 224

第二节 神经肽Y在体内的分布、释放及受体 224

一、神经肽Y在体内的分布 224

二、神经肽Y的释放 225

三、神经肽Y的受体 225

第三节 神经肽Y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 226

一、缩血管作用 226

二、协同缩血管物质作用 226

三、减轻舒血管物质作用 227

四、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227

五、神经肽Y与心肌细胞肥大 227

六、神经肽Y对心脏的作用 229

第四节 神经肽Y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230

一、神经肽Y与高血压病 230

二、神经肽Y与冠心病 231

三、神经肽Y与心力衰竭 232

四、神经肽Y与心律失常 232

五、神经肽Y与代谢综合征 233

第五节 神经肽Y拮抗药物的研究 234

第十一章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 240

第一节 肽能神经对脑循环的调节 241

一、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能神经 241

二、血管活性肠肽能神经 242

三、神经肽Y能神经 242

第二节 一氧化氮与脑循环调节 242

一、一氧化氮的生物学作用 242

二、一氧化氮对脑血流的调节作用 243

三、一氧化氮能神经对脑循环的调节作用 243

第三节 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变化 244

一、兴奋性氨基酸与脑缺血 244

二、一氧化氮与脑缺血 245

三、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脑缺血 246

四、白三烯与脑缺血 247

五、氧自由基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247

第四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 248

一、氧合血红蛋白、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物 248

二、花生四烯酸类 249

三、内皮素 249

四、DAG/PKC/IF-钙调素结合蛋白系统 249

五、胺能神经和肽能神经 250

第十二章 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 252

第一节 螺旋CT及血管成像简介 253

第二节 冠状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方法 254

一、心电门控技术 254

二、体位、造影剂、扫描参数 254

三、延迟扫描方法 255

第三节 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方法 256

一、多平面重建 256

二、最大强度投影 256

三、遮盖表面显示 256

四、容积再现技术 257

五、CT仿真内窥镜技术 257

六、钙化积分分析软件 257

第四节 正常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表现 258

第五节 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 260

一、冠心病诊断与评价 260

二、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诊断与评价 262

三、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诊断与评价 263

四、钙化积分临床应用 264

五、CT仿真内镜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66

第六节 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优点、不足和发展方向 268

第十三章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271

第一节 内皮功能 272

第二节 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 273

一、致内皮功能障碍的因素增多或加强 273

二、多种危险因素导致内皮自我修复能力的下降 274

第三节 内皮功能的检测 274

一、内皮依赖的血管舒缩功能检测 274

二、循环中内皮功能标记物检测 277

三、与内皮功能相关的大动脉弹性检测 278

四、基因分析 279

第四节 内皮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280

一、评价病情及预后 280

二、判定干预疗效 281

三、指导治疗及改变预防观念 281

第十四章 心力衰竭 283

第一节 慢性心力衰竭 284

一、心血管的解剖和生理学 284

二、慢性心力衰竭的分类 284

三、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285

四、临床表现 286

五、实验室检查 288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290

七、治疗 292

八、预后评估 302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 303

一、急性心力衰竭的分类 303

二、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303

三、临床表现 304

四、实验室检查 30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306

六、治疗 308

第十五章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314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诊断 315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315

二、不规则节律 319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320

一、电生理作用分类 321

二、西西里岛分类 322

第三节 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323

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323

二、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325

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阻滞 325

四、房性早搏 325

五、心房扑动 326

六、心房颤动 326

七、预激综合征 329

第四节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330

一、室性早搏 330

二、室性心动过速 330

三、恶性心律失常 331

第五节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333

第六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334

一、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 334

二、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 335

三、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 337

四、Ⅱ类抗心律失常药 338

五、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338

第十六章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344

第一节 经导管消融治疗 345

一、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治疗 345

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治疗 348

三、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治疗 351

四、心房扑动的消融治疗 352

五、心房颤动的消融治疗 353

六、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室性早搏的消融治疗 355

第二节 体外电复律和电除颤 357

第三节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357

一、植入技术 357

二、植入适应证 358

三、总结 362

第四节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 362

一、植入路径的选择 362

二、起搏部位的选择 363

三、电极导线固定方式 363

四、频率适应性起搏的优缺点 363

五、起搏器植入适应证 364

六、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及防治 366

第五节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治疗 368

第十七章 心脏性猝死 371

第一节 流行病学 372

第二节 病理生理和机制 372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373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 374

第三节 病因 375

一、结构性心脏病 375

二、原发性电学异常 377

第四节 临床表现 380

第五节 心脏性猝死的治疗 381

一、识别心脏骤停 382

二、基本生命支持 382

三、高级生命支持 383

四、复苏后处理 385

第六节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387

一、一级预防 387

二、二级预防 390

第十八章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392

第一节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和命名 393

一、节段解剖和连接命名 393

二、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分类 393

第二节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 394

一、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 394

二、右向左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 395

第三节 常见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395

一、房间隔缺损及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395

二、室间隔缺损 398

三、肺动脉瓣狭窄 401

四、法洛四联征 404

第十九章 原发性高血压 410

第一节 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 411

一、高血压的定义 411

二、高血压的分类 411

三、总体心血管危险 412

第二节 高血压治疗的指导方针 414

一、治疗目标 414

二、分层治疗的原则 414

三、治疗前的检查 415

第三节 高血压的处理 415

一、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416

二、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416

三、全面控制血压 419

第四节 高血压综合治疗管理 420

第五节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420

一、高血压降压治疗原则 420

二、高血压治疗的注意事项 421

三、不同程度高血压的治疗 421

四、不同人群高血压的治疗 424

五、不同类型高血压的治疗 428

第六节 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 430

一、继发性高血压诊断的意义 430

二、继发性高血压诊断的思路 431

三、内分泌疾病与高血压 431

四、肾脏疾病与高血压 432

五、大动脉炎和肾血管性高血压 434

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与高血压 436

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 437

第二十章 稳定型心绞痛 439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440

第二节 病理生理 442

一、心绞痛暂时性缺血对心肌收缩的影响 442

二、心绞痛暂时性缺血对心电生理的影响 442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443

一、症状 443

二、体征 444

三、实验室检查 445

第四节 鉴别诊断 451

第五节 危险分层 452

一、病史和体征危险度分层 452

二、无创性检查危险分层 452

三、有创性检查危险分层 454

第六节 治疗 455

一、一般治疗 455

二、药物治疗 457

三、非药物治疗 463

第二十一章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468

第一节 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 469

一、心脏动脉系统 469

二、心脏静脉系统 470

第二节 心肌梗死的定义 470

第三节 病理解剖 471

第四节 病理生理 472

第五节 临床表现 473

一、诱发因素 473

二、前驱症状 474

三、症状 474

四、体格检查 475

五、实验室检查 475

六、诊断 478

七、鉴别诊断 480

八、危险分级 480

第六节 治疗 481

一、院前急救 482

二、院前溶栓治疗 482

三、急诊的处理 482

四、一般治疗 484

五、住院期间治疗 485

第二十二章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494

第一节 发病机制 495

一、易损班块破裂 495

二、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495

三、血管收缩、血管痉挛 496

四、炎症参与 496

五、心肌缺血或坏死 497

第二节 临床表现与检查 497

一、症状和体征 497

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498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500

四、危险分层 500

第三节 治疗 501

一、一般治疗 501

二、药物治疗 501

三、冠状动脉血供重建术 505

第四节 评估、随访和危险分层 507

一、初步评估和治疗 507

二、早期危险分层 507

三、出院和出院后随访 507

第二十三章 心脏瓣膜病 509

第一节 二尖瓣狭窄 511

一、病因及解剖 511

二、病理解剖和类型 512

三、病理生理 513

四、临床表现 514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519

六、并发症 519

七、治疗 520

第二节 二尖瓣关闭不全 522

一、病因 522

二、病理解剖和类型 523

三、病理生理 524

四、临床表现 525

五、诊断、鉴别诊断与并发症 527

六、治疗 527

第三节 主动脉瓣狭窄 530

一、病因与病理 530

二、病理生理 530

三、临床表现 531

四、影像学检查 532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533

六、并发症 534

七、治疗 534

第四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35

一、病因 535

二、病理生理 537

三、临床表现 538

四、诊断、鉴别诊断与并发症 541

五、治疗 541

第五节 三尖瓣狭窄 542

一、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 542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543

三、治疗 543

第六节 三尖瓣关闭不全 544

一、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 544

二、临床表现 544

三、治疗 545

第七节 肺动脉瓣狭窄 545

一、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 545

二、临床表现 546

三、诊断及治疗 546

第八节 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546

一、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 546

二、临床表现 546

三、治疗 547

第九节 联合瓣膜病 547

一、病因 547

二、病理生理 548

三、常见联合瓣膜病 548

四、临床表现 549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549

六、治疗 549

第十节 重症心脏瓣膜病 550

第十一节 高危心脏瓣膜病 550

第十二节 瓣膜病与妊娠 551

一、常见瓣膜病变对妊娠的影响 551

二、相关防治建议 551

第二十四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557

第一节 分类及流行病学特点 558

第二节 病因 559

第三节 发病机制 562

一、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562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 563

三、免疫的作用 563

第四节 病理 564

第五节 临床表现 565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 567

第七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569

第八节 治疗 571

一、治疗原则 571

二、抗生素疗法 572

三、手术治疗 578

四、特殊情况下的治疗 580

五、并发症的处理 583

六、其他治疗 585

第九节 预防与预后 585

第二十五章 心肌病 589

第一节 扩张型心肌病 590

一、病因和分类 591

二、发病机制 591

三、临床表现 592

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593

五、诊断 593

六、治疗 594

第二节 肥厚型心肌病 597

一、自然病程 598

二、临床表现 599

三、诊断 599

四、治疗 600

五、几个特殊问题 603

第三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604

一、病程 604

二、病因及病理改变 605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605

四、危险度分层 607

五、治疗 607

第四节 Tako-Tsubo心肌病 608

一、流行病学 608

二、发病学 609

三、临床表现 610

四、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610

五、诊断 612

六、治疗 612

七、预后 613

第五节 围产期心肌病 613

一、流行病学 613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613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614

四、治疗 614

五、预后 615

第二十六章 心肌炎 619

第一节 心肌炎的定义与预后 620

一、流行病学 620

二、预后 620

第二节 病因学和发病学 621

第三节 诊断评价 622

第四节 对心肌炎治疗的研究 624

一、药物治疗 624

二、非药物疗法 626

第二十七章 心包疾病 630

第一节 心包的结构功能与病因学分类 631

第二节 急性心包炎 631

一、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632

二、临床表现 632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63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634

五、治疗与预后 634

第三节 缩窄性心包炎 635

一、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635

二、临床表现 636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63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637

五、治疗与预后 637

第四节 特殊病因类型的心包炎 638

一、病毒性心包炎 638

二、细菌性(化脓性)心包炎 639

三、结核性心包炎 639

四、肾功能衰竭合并心包炎 640

五、全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心包炎 641

六、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642

七、心肌梗死后心包炎 643

八、外伤性心包积液与主动脉夹层伴心包出血 643

九、肿瘤性心包炎 644

第五节 少见的心包疾病 645

一、霉菌性心包炎 645

二、放射性心包炎 645

三、乳糜心包 645

四、甲状腺疾病合并心包积液 646

第二十八章 主动脉夹层 647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648

第二节 分期与分类 649

第三节 临床表现 650

第四节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651

一、实验室检查 651

二、辅助检查 652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653

一、诊断步骤 653

二、鉴别诊断 655

第六节 治疗 655

一、药物治疗 656

二、手术治疗 657

三、介入治疗 657

四、长期治疗与随访 659

五、预后 659

第二十九章 肺动脉高压 661

第一节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662

一、遗传基质 663

二、分子和细胞机制 663

第二节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 665

一、肺动脉病 666

二、闭塞性肺静脉病 666

三、肺微血管病 666

第三节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 667

一、肺动脉高压 667

二、左心疾病有关的肺动脉高压 669

三、与肺病或低氧血症有关的肺动脉高压 669

四、慢性血栓和(或)栓塞性疾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 669

第四节 临床表现 670

一、症状 670

二、体格检查 671

第五节 辅助检查 672

一、血液化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 672

二、影像学检查 673

三、肺功能和血气分析 674

四、右心导管检查和肺动脉造影 674

五、急性血管扩张剂试验 675

六、其他检查 675

七、运动耐量 676

第六节 诊断 676

一、肺动脉高压的筛查及早期诊断 677

二、肺动脉高压的证实、分类与评估 678

第七节 治疗 678

一、一般治疗 678

二、传统药物治疗 679

三、靶向治疗 680

四、房间隔造口术 686

五、外科治疗 687

第八节 一些常见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原则 687

一、特发性、家族性及减肥药引起的肺动脉高压 687

二、胶原血管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 688

三、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689

四、成人艾森曼格综合征 689

五、肺动脉高压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689

第九节 预后 690

第三十章 急性肺栓塞 693

第一节 流行病学 694

一、发病情况 694

二、死亡情况 695

第二节 危险因素和危险度分层 695

第三节 发病机制 698

第四节 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 699

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700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701

第五节 临床表现与检查 703

一、症状 703

二、体征 704

三、实验室检查 705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0

一、临床症状与肺血栓栓塞症的可能性 710

二、一般诊断标准 711

三、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程序 711

四、临床分型 712

五、寻找肺血栓栓塞症的病因 713

六、鉴别诊断 713

第七节 治疗与预防 714

一、一般处理 715

二、呼吸及循环支持 715

三、溶栓治疗 716

四、抗凝治疗 718

五、介入治疗 722

六、外科手术血栓清除术 722

七、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取栓术 722

八、静脉滤器 723

九、预防 723

第三十一章 血脂及血脂紊乱 726

第一节 脂蛋白转运系统 727

一、血脂生物化学 727

二、脂蛋白、载脂蛋白、受体和加工酶 728

三、脂蛋白代谢与转运 732

第二节 血脂紊乱的分类 734

一、高脂蛋白血症的表型分类 734

二、原发性与继发性血脂异常 735

三、基因分类 735

第三节 原发性脂蛋白代谢紊乱 736

一、含载脂蛋白的脂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的低胆固醇血症 736

二、含载脂蛋白B脂蛋白原发性降解紊乱导致的高胆固醇血症 737

三、原因不明的含载脂蛋白脂蛋白原发性代谢紊乱 740

四、遗传性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紊乱 742

五、原发性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紊乱 743

第四节 继发性高脂血症 743

一、激素性因素 744

二、代谢性因素 744

三、肾脏疾病 745

四、肝脏疾病 745

五、生活方式与药物 745

第五节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 746

一、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746

二、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747

第六节 血脂紊乱的诊断 748

一、病史 748

二、体征 748

三、实验室检查 748

第七节 血脂紊乱的治疗 749

一、治疗原则 749

二、危险性评估 749

三、治疗目标 750

四、非药物治疗 751

五、药物治疗 752

六、其他治疗 757

第三十二章 代谢综合征 760

第一节 流行情况与诊断标准 761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763

第三节 争论 764

第四节 治疗 766

附:汉英名词对照 76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