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理虚心法
中医理虚心法

中医理虚心法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汉良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金盾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8263908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中医虚证的概念和分类,中医理虚原则和各科理虚方法,推荐了多种理虚进补药物和食疗方,并针对四季应时补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进补理虚方案。
《中医理虚心法》目录
标签:编著 中医

第一章 概述 1

一、理虚简史 1

二、虚证概念 6

(一)定义 6

(二)分类 6

1.真虚 7

2.假虚 11

(三)意义 13

1.达到真正理虚 14

2.起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15

3.引导人们正确进补 16

4.用科学方法纠正误补 17

三、理虚与治未病 18

(一)未病先防 18

1.调摄精神形体,增强健康素质 18

2.适应四时变化,避免外邪侵犯 19

(二)已病防变 19

1.预防疾病传变 19

2.及时扶正治疗 20

四、理虚与保健品 20

(一)辨识 21

(二)辨认 21

(三)辨别 22

(四)辨析 22

第二章 理虚原则一、辨证理虚,量体裁衣 24

(一)注意变 24

(二)少而精 25

(三)重善后 25

二、药补不如食补,食补还需神补 26

三、先祛其实,后补其虚 28

四、虚不受补,重在调理 30

(一)在理虚中要重视饮食调养 32

(二)在理虚中要重视脾胃功能 32

(三)在理虚中要注意开合灵通 32

(四)在理虚中要分辨轻重缓急 33

五、辨别真假,标本兼治 33

(一)虚实真假之变,临床必须详察 33

(二)按摸虚里穴,可辨体虚实 34

(三)辨别真虚假实,详察脉舌之象 35

六、同物相求,同气相聚 36

(一)整体观理虚 36

1.人是内外相应的整体 37

2.人体五行与自然界五行 37

(二)同物观理虚 38

1.同质理虚 38

2.同形理虚 38

(三)同气观理虚 39

七、引物自救,随其所愿 40

八、非药理虚,不可忽视 42

(一)“动、静、乐、寿”来理虚 43

1.动 43

2.静 43

3.乐 43

4.寿 44

(二)“动、静、乐、寿”法众多 45

1.林间休养法 45

2.钓鱼静养法 45

3.花卉怡情法 45

4.书画怡养法 46

5.音乐欣赏法 46

第三章 理虚方法一、辨证理虚 47

(一)阳虚证 48

1.真阳不足 48

2.亡阳 49

3.肾阳虚 49

4.脾阳虚 52

5.肝阳虚 54

6.心阳虚 56

7.肺阳虚 58

8.脾肾阳虚 59

9.心肾阳虚 61

(二)阴虚证 63

1.真阴不足 63

2.亡阴 64

3.肾阴虚 66

4.肝阴虚 68

5.心阴虚 70

6.肺阴虚 71

7.胃阴虚 73

8.肝肾阴虚 74

9.肺肾阴虚 76

(三)气虚证 77

1.元气虚 77

2.心气虚 79

3.肺气虚 80

4.肾气虚 82

5.脾气下陷 83

6.脾胃气虚 84

7.脾肺气虚 86

8.心肺气虚 87

9.肺肾气虚 89

(四)血虚证 90

1.血脱 90

2.心血虚 91

3.肝血虚 93

4.血瘀成劳 94

5.心脾血虚 96

6.气血两虚 98

7.脾不统血 99

8.营卫虚弱 101

(五)津液亏虚证 103

1.津枯液竭 103

2.痰饮伤津 105

(六)脏腑虚证 107

1.肾虚 107

2.脾虚 109

3.心虚 112

4.肺虚 115

5.肝虚 118

二、病证理虚 120

(一)内科病证 120

1.感冒 120

2.咳嗽 126

3.喘证 130

4.肺胀 134

5.汗证 137

6.头痛 140

7.眩晕 143

8.耳鸣耳聋 146

9.衄血 150

10.黄疸 153

11.呕吐 155

12.呃逆 157

13.失音 160

14.心悸怔忡 163

15.不寐 167

16.腰痛 171

17.尿血 173

18.遗尿 177

19.便秘 181

20.泄泻 185

21.脱肛 187

22.遗精 189

23.阳痿 193

24.劳瘵 197

25.消渴 200

26.噎膈 204

27.中风 207

28.臌胀 210

29.痹证 214

30.瘀证 218

(二)妇科病证 223

1.月经先期 223

2.月经迟后 224

3.月经先后无定期 225

4.月经过多 226

5.月经过少 227

6.痛经 228

7.闭经 230

8.崩漏 232

9.带下 233

10.妊娠恶阻 235

11.妊娠腹痛 236

12.胎动不安 238

13.产后腹痛 241

14.恶露不绝 241

15.缺乳 242

16.不孕 243

17.脏躁 245

18.阴挺 246

(三)儿科病证 248

1.小儿夏季热 248

2.积滞 250

3.疳积 250

4.小儿泄泻 252

5.小儿遗尿 253

6.解颅、囟陷 255

7.鸡胸、龟背 256

8.五迟、五软 257

第四章 理虚方药一、常用补食 259

(一)补气食品 259

1.牛肉 259

2.牛肚 260

3.火腿 260

4.鹅肉 260

5.鹌鹑 261

6.泥鳅 261

7.鲈鱼 261

8.鲫鱼 262

9.驴肉 262

10.猪腰子 262

11.鸽卵 263

12.栗子 263

13.扁豆 263

14.番薯 264

15.蘑菇 264

16.猴头菇 264

(二)补血食品 265

1.鲍鱼 265

2.海参 265

3.鱼鳔 265

4.黄鳝 266

5.鹌鹑蛋 266

6.雀卵 266

7.鹿肉 267

8.猪蹄 267

9.猪肤 267

10.猪肝 268

11.羊肝 268

12.鸡肝 268

13.牛骨髓 269

14.蜂乳 269

15.藕 269

16.荔枝 270

17.花生仁 270

18.大枣 270

(三)补阴食品 271

1.燕窝 271

2.哈士蟆 271

3.鳗鲡鱼 271

4.龟肉 272

5.鳖肉 272

6.淡菜 273

7.牡蛎肉 273

8.乌骨鸡 273

9.牛乳 274

10.羊乳 274

11.兔肉 274

12.白鸭肉 275

13.鸭蛋 275

14.蜂蜜 275

15.豆腐浆 276

16.银耳 276

17.木耳 276

18.冰糖 277

19.甘蔗 277

20.梨 277

(四)补阳食品 278

1.鹿肾 278

2.牡狗肾 278

3.海马 279

4.麻雀肉 279

5.原蚕蛾 279

6.虾 280

7.羊肉 280

8.狗肉 280

9.牛肉 281

10.鲥鱼 281

11.韭菜 281

12.糯米 282

13.葱实 282

14.刀豆 282

15.小核桃肉 282

二、常用补药 283

(一)补气药 283

1.人参 283

2.党参 283

3.太子参 283

4.黄芪 284

5.山药 284

6.白术 284

7.大枣 284

8.甘草 285

9.黄精 285

10.饴糖 285

11.蜂蜜 286

12.陈仓米 286

(二)补阳药 286

1.鹿茸 286

2.鹿角 286

3.海狗肾 286

4.蛤蚧 287

5.紫河车 287

6.冬虫夏草 287

7.肉苁蓉 288

8.锁阳 288

9.巴戟天 288

10.胡桃 288

11.补骨脂 288

12.胡芦巴 289

13.益智仁 289

14.仙茅 289

15.淫羊藿 289

16.蛇床子 290

17.杜仲 290

18.菟丝子 290

19.潼沙苑 290

20.刺蒺藜 291

21.紫石英 291

22.阳起石 291

(三)补血药 291

1.熟地 291

2.何首乌 292

3.白芍 292

4.当归 292

5.阿胶 292

6.枸杞子 293

7.桑椹 293

8.獭肝 293

(四)补阴药 294

1.沙参 294

2.西洋参 294

3.天门冬 294

4.麦门冬 294

5.百合 295

6.玉竹 295

7.胡麻仁 295

8.女贞子 295

9.龟版 295

10.鳖甲 296

11.东洋参 296

12.海参 296

三、常用补方 297

(一)补气方 297

(二)补血方 297

(三)补阴方 298

(四)补阳方 299

(五)其他方 300

第五章 四季理虚一、春季进补理虚法 301

(一)春季理虚原则 301

1.重在补阳,不忘滋阴 301

2.扶正补虚,预防春瘟(温) 302

3.调节情绪,疏肝养肝 302

(二)春季理虚方法 302

1.非药理虚 302

2.药食理虚 305

二、夏季进补理虚法 308

(一)夏季理虚原则 308

1.养阴生津,谨防暑湿 308

2.健脾温阳,助运化湿 308

3.宁心养心,清泄心火 309

(二)夏季理虚方法 309

1.非药理虚 309

2.药食理虚 312

三、秋季进补理虚法 317

(一)秋季理虚原则 317

1.润燥养阴,协调阴阳 317

2.润肺养肺,宣通肺气 317

3.培土生金,养胃健脾 318

(二)秋季理虚方法 319

1.非药理虚 319

2.药食理虚 322

四、冬季进补理虚法 326

(一)冬季理虚原则 326

1.冬宜收藏,毋泄阳气 326

2.补肾益精,阴阳并调 326

3.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327

(二)冬季理虚方法 327

1.非药理虚 327

2.药食理虚 3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