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  计划还是市场
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  计划还是市场

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 计划还是市场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茅于轼,赵农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3003919
  • 页数:2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的目的是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从而明晰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使公众更加了解计划经济的弊端并更加坚信市场经济的威力,从而达成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共识。本书由上、下篇构成。上篇为“问题与解答”,就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和课题报告的内容予以解释;下篇则是修订后的课题主报告,以方便读者查阅。
《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 计划还是市场》目录

上篇 对话粮食安全 3

第一章 国家安全的测定——粮食安全 3

1.粮食安全就是日常的食品安全吗 3

2.粮食安全的测算指标有哪些 4

3.威胁粮食安全的真凶 5

4.粮食危机在他乡 6

5.现在还饿死人的国家 7

6.全球粮食储备量低意味着什么 8

7.粮安天下的历史由来 9

8.粮食作生物燃料的利与弊 10

9.农民不种地了粮食哪里来 11

10.粮食库存知多少 13

11.拿什么来应对粮食危机 14

12.悲剧不能再重演 15

第二章 对粮食缺口的扫描 17

13.粮食供需平衡表能说明什么 17

14.如何判断我国的粮食是否安全 18

15.如何计算粮食产需缺口 18

1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年的粮食缺口是多少 19

17.天则经济研究所提出的新的测算粮食缺口的方法是什么 21

18.什么是“百年一遇”粮食短缺 21

19.“百年一遇”包括哪些因素造成的波动 22

20.“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十年一遇”的粮食短缺是怎样的 23

21.天则经济研究所计算的“百年一遇”的粮食短缺是否符合历史的情况 23

第三章 留下惨痛回忆的饥荒 25

22.饥荒是人类的灾难 25

23.什么原因造成了饥荒 25

24.马尔萨斯人口论都说了什么 26

25.爱尔兰大饥荒 26

26.惨烈的“丁戊奇荒” 27

27.20世纪有哪些大规模的饥荒 28

28.现代社会为什么还会发生饥荒 30

29.盲目冒进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30

30.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32

31.历史上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33

32.1959~1961三年饥荒死了多少人 34

33.1959~1961三年饥荒是由粮食生产不足造成的吗 36

34.1959~1961三年饥荒是否与自然灾害相关 37

35.1959~1961三年饥荒期间的粮食征购情况 39

36.1959~1961三年饥荒期间的粮食进出口情况 40

37.1959~1961三年饥荒完全是苏联逼债导致的吗 41

第四章 可以替代的生产要素——耕地 43

38.我国耕地知多少 43

39.为什么要退耕还林 43

40.我国目前耕地面积有多少 45

41.我国目前耕地分布状况是怎样的 45

42.1949年以来中国的耕地面积 46

43.近年来人均耕地数量是怎么变化的 47

44.退耕还林会不会影响粮食产量 47

45.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退化是制约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吗 49

46.城市化水平高会影响粮食安全吗 50

47.东部发达地区占用了很多耕地会影响粮食安全吗 51

48.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耕地需要保护” 51

49.耕地减少一定会导致“岁大饥、人相食”吗 52

第五章 粮食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制度与技术 54

50.怎样计算粮食总产量 54

51.全要素生产率 54

52.农业气象灾害有哪些 55

53.能用更少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吗 56

54.在粮食生产中使用多少耕地是由什么决定的 57

55.粮食价格是越便宜越好吗 58

56.中国的粮价被人为压低了吗 59

57.我国无人种粮了怎么办 60

58.中国现阶段的粮食问题是生产不足吗 62

59.食用油涨价是否就应当限制外企进入我国大豆生产、加工行业 63

60.我国粮食生产情况是怎样的 64

61.农业也要节约用水吗 65

62.为什么说粮食贸易可以节约水资源 66

63.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有多大 66

64.过去3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怎样的 68

65.为什么粮食生产会出现周期性波动 68

第六章 支出比重不断降低的消费——粮食需求 69

66.中国的粮食需求情况是怎样的 69

67.若人口到18亿会使中国长时间处于粮食供应紧张状态吗 70

68.人均粮食消费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吗 72

69.人均肉类消费增加会影响粮食安全吗 73

70.发展生物能源会影响粮食安全吗 75

第七章 调节粮食生产的有效手段——市场与规制 77

71.为什么市场定价是最优的 77

72.期货市场的作用是什么 78

73.期货市场上的投机会抬高价格吗 78

74.粮食市场的规划与现状是怎样的 80

75.现行粮食方面法规有哪些 81

76.“放开销区、保护产区”政策为什么有利于粮食生产 83

77.中国粮食进出口情况是怎样的 83

78.为什么要有粮食库存 84

79.中国粮食库存的现状是怎样的 84

80.粮食库存为什么有助于减少粮食市场的波动 85

81.为什么说中国粮食库存数据不应该保密 86

82.粮食库存越高越好吗 86

第八章 互惠的行为方式——国际贸易 88

83.国际冲突中的经济制裁方式有哪几种 88

84.粮食禁运就是禁止粮食出口吗 88

85.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了谁的利益 88

86.粮食自给率能说明什么 89

87.什么样的物资才算战略物资 89

88.国际社会对中国实行粮食禁运的可能性有多大 89

89.社会主义制度会成为进口粮食的障碍吗 90

90.中国是否有必要自给自足以免受政治和外交上的被动 91

91.2008年国际粮价飞涨能说明国际市场根本靠不住吗 93

92.如果中国缺粮国际市场能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吗 94

93.中国的粮食进口需求会造成国际市场的大幅波动吗 95

94.国际粮食市场供应不足是由于用于粮食生产的资源不够吗 96

95.粮食自给自足更安全还是有进出口更安全 97

96.主要产粮国家会组成垄断同盟控制国际粮价吗 98

97.国际粮商能垄断国际市场吗 99

98.2008年东南亚粮价飞涨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期现象 101

99.国际粮食市场会因各国的过度干预而丧失功能吗 102

100.扩大粮食国际贸易会损害我国农民的经济利益吗 103

101.放开农产品市场会对农业造成致命冲击吗 104

102.粮食和石油哪个更能通过国际贸易保证其供应的安全性 105

103.一旦发生战争中国还能从国际市场获得粮食吗 106

104.2008年中国为什么不通过国际市场缓解国内猪肉供应紧张的压力 107

105.中国与日本在粮食安全方面具有可比性吗 107

106.二三十年以后中国会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吗 108

107.保证粮食供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哪一个更可靠 109

108.进口粮食与发展农业是相互矛盾还是相互促进 110

109.进口粮食与保护耕地相互对立吗 111

第九章 农民权利的保障——土地法律 112

110.为什么说《土地管理法》忽视了农民利益 112

111.在农用地征用中对农民的补偿保护农民利益了吗 113

112.《土地承包法》能够完全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吗 114

113.我国现行的农地非农化政策有哪些主要特征 115

114.我国现行土地政策是否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 116

115.如何理解“18亿亩耕地红线”背后的政策含义 117

116.现行的土地制度能否化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矛盾 118

117.提高土地的配置与利用效率主要靠什么 120

118.“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的还是原先的那18亿亩吗 120

119.为什么地方政府能够以非常低的价格拿走农民的土地 122

120.完全依靠市场交易是否会导致大量圈地 123

121.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是否会推高房价及阻碍城市化进程 123

122.发展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是否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24

123.现有体制下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保护耕地 125

下篇 解读粮食安全 129

引言 129

第一章 概论 131

1.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理解 131

2.问题的提出 134

3.逻辑框架与结构安排 142

参考文献 145

附录1-1 146

第二章 粮食安全的测定——粮食缺口 147

1.中国粮食供求现状 147

2.统计数据中的历年中国粮食缺口(产需缺口) 149

3.本报告的研究方法 158

4.计算结果 159

5.小结 162

参考文献 164

附录2-1 165

附录2-2 166

附录2-3 168

附录2-4 170

附录2-5 171

附录2-6 172

附录2-7 173

第三章 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国内途径 175

1.背景 175

2.我国粮食需求状况及预测 177

3.粮食生产中的制度和科技因素 185

4.粮食生产各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 186

参考文献 193

第四章 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国际途径 195

1.背景 195

2.国际粮食供给充分性 197

3.出口创汇充足 199

4.粮食进口渠道畅通可能性 201

5.通过国际贸易解决我国的粮食缺口具有可行性 207

参考文献 208

结论 2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