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纵横捭阖  中国财税文化透视
纵横捭阖  中国财税文化透视

纵横捭阖 中国财税文化透视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翁礼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9521984
  • 页数:3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用轻松的文笔叙述财税、文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前半部分讲述赋税制度、地方政制、财政体制和官吏制度变革,融文化于财税,揭示了行政区划设置,官吏的选、任、监、退、俸禄待遇,师爷佐治等诸多制度文化与财税的密切关系,具有独到见解;后半部分叙述公天下的儒佛道文化与财税的互动,融财税于文化,精辟地剖析了财税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斗争和融合的变迁关系。
《纵横捭阖 中国财税文化透视》目录
标签:捭阖 文化

第一章 峰岭多姿的财税文化 1

第一节财税的由来 1

一、财政的由来 2

二、税收的由来 4

第二节中国财税发展的脉络 5

一、禹杀防风及什一税 5

二、财税体制的兴革跌宕 5

第三节文化的涵义与层次 7

一、文化的涵义 7

二、文化的层次 9

第四节中外文化交流 11

一、张骞出使西域及中西物产艺术交流 12

二、外来宗教走进国门 13

三、伊斯兰教的兴起 14

四、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及在中国的传播 15

五、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7

六、与亚洲诸国的交流 17

七、汉唐宋的海上交流 19

八、马可·波罗及元代的交流 20

九、郑和下西洋及明代的交流 21

十、基督教的兴起 23

十一、基督教基本教义及在中国的传播 25

十二、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7

十三、百年来的西学东渐 29

第五节财税与文化的互动 31

一、“税外加征”与表面文章 31

二、“税收优惠”与尊卑文化 32

三、“利益共享”与和谐关系 32

四、“财税政策”与佛教转型 33

五、“不抑兼并”与儒学哲学化 34

第二章 永无止境的税制变革 36

第一节劳役田租税制的演进 37

一、夏代的贡法 37

二、商代的助法 38

三、周代的彻法 39

四、春秋战国的转折 40

第二节田租口赋力役税制的推行 41

一、秦代的横征暴敛 41

二、汉代的轻徭薄赋 42

第三节租调制在不得已中诞生 45

一、曹操的租调制 45

二、北魏的均田 45

三、工商税及其他杂项的收入 46

第四节租庸调被迫向两税法过渡 47

一、隋代的租庸调制 48

二、唐代税制的转折 48

第五节两税法为之蜕变 51

一、路转运使的设置 51

二、两税的调整 51

三、五代与两宋的盐、铁、茶、酒、契税 53

四、两宋的杂税和摊派 54

五、王安石变法 55

第六节五花八门的辽金元税制 56

一、商包征税法的出现 56

二、辽金元的田赋 57

三、其他杂税及专卖 58

第七节一条鞭法应运而生 59

一、以良民治良民的粮长制 60

二、一条鞭法应运而生 61

三、明代的加派及杂税 62

第八节实行彻底的一条鞭法 63

一、地丁合一及火耗归公 64

二、清代的其他税收 65

第九节近代税制的转折 66

一、清后期的工商税收 66

二、公债的发行 66

第十节近现代税制沿革 68

一、北洋军阀时期 68

二、十年内战时期 70

三、八年抗战时期 71

四、解放战争时期 72

五、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赋税 73

第十一节当代税制的变迁 75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税制 75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税制 75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税制 76

第十二节港、台地区现行税制 79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现行税制 79

二、台湾地区现行税制 80

第十三节古代五大主流税制得失评价 81

一、总体是进步 81

二、问题不可忽视 84

第三章 政府层级的消长之路 86

第一节郡县中国的秦汉 87

一、秦汉的郡县制 88

二、对郡县的监管 89

第二节州郡县制的魏晋南北朝 91

一、州的出现和演变 92

二、屯田政区 92

三、州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93

四、侨州郡县的出现及其消亡 94

五、特殊的镇戍政区 95

第三节道路制的唐宋 96

一、隋唐的地方行政 96

二、辽金的地方行政 98

三、两宋的地方行政 99

第四节行省制的元明清民国至当代 102

一、元代的地方行政 102

二、明清的地方行政 104

三、民国的地方行政 109

四、当代的地方行政 110

第五节中国要有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113

一、地方四级制的形成 113

二、地方四级制存在的问题 113

三、浙江财政省管县的启示 114

四、借鉴国际经验,恢复地方二级制 115

第四章古今财政的体制博弈 117

第一节先秦三代及秦汉财政 118

一、先秦三代的分税制 118

二、统收统支的秦汉财政 118

第二节先集权后分权的唐代财政 121

一、前期的集权管理 121

二、后期的分权管理 123

第三节掌控转运的宋代财政 127

一、集权的转运制度 127

二、对地方财政的监管 129

第四节集权与失衡的元代财政 129

一、拮据的地方政府 129

二、严格的监督制度 130

三、行省的调节作用 131

第五节略有分权的明代财政 131

一、上解中央的起运 131

二、地方财政的留存 132

三、布政司的承上启下作用 133

第六节前统后散的清代财政 133

一、清前期的集权 134

二、清后期的分权 138

第七节混乱的民国财政 140

一、举债为生的北洋财政 140

二、南京政府从整理走向崩溃的财政 141

第八节变革频仍的历史足迹 143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体制 143

二、转型期的分灶吃饭体制 147

第九节当代分税制体制的确立与完善 148

一、1993年启动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148

二、2001年启动的所得税改革 151

第十节体制博弈引发的思考 155

一、财政乃国之基石 155

二、轻税有利于长治久安 156

三、合理的管理层次是效益之源 156

四、要冲破权大于法的文化束缚 157

第五章求官食禄的酸甜苦辣 158

第一节制度肇始的先秦三代 161

一、朝廷命官 161

二、西周至春秋的爵禄制 161

三、商代首开“七十而致仕” 163

四、从传贤到传子 163

五、周代首开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 164

第二节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秦代 164

一、从王到皇帝 164

二、与军功爵制配套的秩石制 165

三、官吏的考绩与监察 166

第三节承上启下的汉代 166

一、官吏的俸禄 166

二、官吏的退休 170

三、官吏选拔改行察举征辟 170

四、官吏的考绩与监察 171

第四节制度各异的魏晋南北朝 173

一、选拔官吏改行九品中正制 173

二、薄俸及占田制 173

三、送故迎新及杂供给 177

四、封爵食邑制度 177

五、官吏的选拔 178

六、官吏的考核 179

第五节创新统一制度的隋代 179

一、科举选士 179

二、俸禄的品级制 180

三、始开官吏创收之门 182

第六节承隋而起的唐代 182

一、官吏的俸禄 182

二、官吏的公廨创收 183

三、官吏的退休 185

四、官学及科举制度 186

第七节制度臻于完善的宋代 188

一、合理的综合给禄制 188

二、宋代的职田 189

三、改善福利待遇的公使钱 189

四、退休制度 189

五、官学及科举制度的完善 193

六、对官吏的监察 194

第八节从无到有建立制度的元代 194

一、从无到有的俸禄 194

二、“逼良为娼”的薄俸 197

三、官吏的退休 197

四、封爵制度 198

第九节以薄俸著称的明代 198

一、俸禄极薄的王朝 198

二、官吏退休制度 199

三、科举“八股文”及官学 200

第十节首开养廉银的清代 201

一、官学及科举考试 201

二、清代的封爵及给俸 203

三、官俸、耗羡及养廉银 206

四、州县官的苦衷及奖功补过 207

五、纾解官困的师爷 208

六、官员的退休 209

七、清代的官吏监察 209

第十一节孙中山和民国公务员制度 210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10

二、北洋政府时期 211

三、国民政府时期 212

第十二节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形成 215

一、打破终身制 215

二、建立和实施公务员制度 215

三、存在的问题 218

第六章 崇公抑私与专卖政策 220

第一节战国管仲首创专卖 222

一、有利的山海环境 222

二、首创寓税于价的专卖 222

第二节桑弘羊与汉代的专卖 223

一、从轻徭薄赋到聚敛军费 223

二、盐的专卖 224

三、铁的专卖 225

四、酒的专卖 225

五、史无前例的辩论会 226

六、取消酒专卖,坚持盐铁专卖 227

第三节唐代的专卖 227

一、盐的专卖 227

二、从无税到征税的酒 229

三、茶的流行及其税收 229

第四节五代两宋辽金的专卖 231

一、两宋盐的专卖 232

二、茶的专卖 233

三、酒的专卖 233

四、辽金的盐、茶、酒专卖 234

第五节明清时期的专卖 235

一、明代的专卖政策 235

二、清代的专卖政策 236

第六节民国以来的专卖 238

一、民国时期的专卖 238

二、当代的专卖 240

第七节20世纪50年代初的税改与崇公抑私 241

一、公私一律的税改初衷 241

二、领袖震怒及彻底崇公抑私 242

第八节“以人为本”标志着崇公抑私文化的转型 243

一、人的特点 243

二、冲破思想束缚 247

三、准确理解以人为本 248

第七章 黄老之学与轻徭薄赋 250

第一节秦代法家治国的兴亡教训 255

一、著名法家人物及其思想 255

二、秦国的兴亡教训 255

第二节改行黄老之学的西汉王朝 256

一、汉初的困境 256

二、历史选择黄老 256

第三节推行与民休息的轻徭薄赋 258

一、重建法制稳定社会秩序 258

二、以身作则的君主 259

三、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260

第四节汉武帝的转型 261

一、反者道之动 261

二、形势走向儒法并用 261

三、被诬陷的“叶公好龙” 262

第五节走出朝堂的黄老之学 262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262

二、道教的信仰和理论 266

三、走进道院宫观 269

四、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72

第六节隋唐的与民休息 274

一、真正与民休息 274

二、卓著的效果 275

第七节两宋黄老治蜀 275

一、选贤任能 275

二、高潮迭起效益显著 276

第八节清初的轻徭薄赋 277

一、首除“三饷” 277

二、永不加赋 277

三、优恤治蜀 278

第九节黄老之学的现代思考 280

一、过度“有为”的前车之鉴 280

二、寓“有为”于“无为”之中 280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281

第八章 财税驱动佛教中国化 283

第一节多种信仰与三大崇拜 284

一、天地山川崇拜及祭祀 285

二、祖先崇拜及祭礼 287

三、君师圣贤崇拜及祭祀 288

第二节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290

一、佛教的产生 290

二、佛教的传播 290

第三节佛教的基本教义 291

一、四谛说 291

二、缘起论 292

三、业报轮回说 292

第四节佛教传入中国 292

一、张骞通西域 292

二、佛教传入中国 293

第五节中国佛教化 296

一、佛教化土壤的形成 296

二、中国佛教化 296

第六节财税杠杆驱动佛教中国化 297

一、财税与佛教的两次冲突 297

二、唐僧取经及财政对译经的资助 299

三、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 301

四、财税与佛教又发生了两次大冲突 301

五、佛教走向中国化 303

第七节走进佛教寺院 308

一、整体布局 308

二、内部组织 313

三、节日与法令 314

四、藏传佛教 315

第八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15

一、对哲学的影响 315

二、对文学的影响 316

三、对艺术的影响 318

四、对财税金融的影响 319

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19

第九章 儒家学说与综合分成 321

第一节先秦的大儒及其思想 323

一、宗师孔子的思想 323

二、孔子的赋税思想 327

三、亚圣孟子的思想 328

四、孟子的赋税思想 331

五、荀子的思想 332

六、荀子的财税思想 333

第二节独尊儒术及儒学的神学化 334

一、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34

二、董仲舒的生平及其天人感应说 335

三、三纲五常道德观 336

四、两汉经学 336

第三节“不抑兼并”与宋明理学 337

一、“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 337

二、商品经济的繁荣 338

三、人欲泛滥,世风日下的社会 339

四、“灭人欲,存天理”,理学应运而生 341

五、宋代的理学大家 342

六、以德治国,理学成为显学 343

七、资本主义萌芽,心学应运而生 344

八、心学大师王阳明 344

九、清代以来的理学 345

第四节综合分成是儒家的天然追求 346

一、哲学思想影响人的言行 346

二、中庸是中国人的至德 347

第五节分税制与综合分成 347

一、出口退税的巨额累欠 348

二、解困的出路在于改革 349

三、各地基数的确定 350

第六节一波三折的农村税费改革 351

第七节儒家思想对财经的影响 353

一、迂回而成是另一种综合分成 353

二、对财税的思想渗透无所不在 354

三、隶属文化引发诚信缺失 3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