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毕世响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06041884
- 页数:406 页
躺下来看教育 1
一、看问题的视角——看问题的本质 1
二、生活场景——道德文化的情境性存在方式 2
三、研究对象 3
教外别传 5
一、体验与超越 5
1.得其环中,超以象外——深入生活以情,超出生活以无己 5
2.生活和道德在于个人的体验——蝴蝶是庄生,庄生是蝴蝶 6
3.悟性——德性 7
4.生活和道德的艺术本质——自我翻新 7
5.现象世界和意念世界——我转生活而非生活转我 9
6.猴子到底有没有掰玉米——德即是得到吗 10
7.道德的挽歌性质——道德的悲剧本质 11
8.坐忘——忘掉道德 11
二、生活和道德以什么为指导 12
1.学会独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12
2.生活、思想、道德与时代——时代变化并不必然说明思想的变化 12
3.学术与道德、思想和文化——“儒以《诗》《礼》发冢” 13
4.哪里有道德——道德教育需要专门的基地吗 14
三、导师 15
1.德性——万变不离其宗 15
2.生活创造导师——教育不能创造导师 16
3.随时聆听导师的教诲——德性和智慧的化身 18
四、发现——德性的眼睛 19
生活和教育 21
一、小学生的生活比较 21
1.小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知道人 21
2.农村小学生赵前家的生活——赵前的生活世界 23
3.城市小学生孙里家的生活——孙里的生活世界 25
二、对生活的理解 28
1.生存空间——生活的具体单元和身心的寄托 28
2.生存时间——生活的时段和身心的超越 30
3.生存手段——“千里做官,为了吃穿” 33
三、生活的表现 34
1.生活的差别——生活与文化“向上走” 34
2.思想观念的差异——不取决于人本身 35
3.生活的表现——生活的中心和生活的边缘 36
4.教育不居于国家生活的中心——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中心 38
5.生活的中心——道德人格榜样 39
6.生活的“先进”与“落后”——道德观念的基础 41
7.生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的是什么人——最落后的才是最先进的 42
8.生活中心的变化——与道德中心的变化 43
9.农民生活的中心——农民与国家 43
四、小学生生活的中心 45
1.学习——与玩耍并重 45
2.道德教育不能偏离学生生活——“鸡司晨,犬守夜” 46
3.社会应该为每个年龄的人负责——各安其位 48
4.主课(中心)和副课(边缘)——学生是教育的尾巴 48
5.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边缘人物 49
6.教育改革——不是为农村服务 50
五、生活的特征 53
1.生活的层次——形而下和形而上 53
2.生活在广义上与人生同义——超越精神 54
3.生活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昨天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明天的生活 54
4.当下即是——刹那见永恒 54
5.生活是一个发展性概念——人是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54
6.生活的变化在于生活方式的变化——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 54
村庄 56
一、历史积淀 56
1.文化背景——粗犷而不是细腻 56
2.五段生活史和民风——生活艰辛,人文积淀浅薄,敦厚鲠直 57
3.兴旺的学校——奢侈的勾当 61
4.渴望有作为的文化人物——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62
5.辈分和称呼——道德维系的自然法 65
6.乡间道德维系人——没有固定的权威 66
7.拜年——磕头 67
二、神圣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同一 68
1.生命与思想所系——天堂与人间合一 68
2.村庄的演变——生活、道德没有变 70
3.村庄的小学——村庄能够看到国旗的地方 72
三、后六段村 73
1.村庄概括——也是鱼米之乡 73
2.融融生机——鸡犬之声相闻,生死皆相往来 74
3.对待孩子——穿堂过户 75
4.家庭对孩子交往的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75
四、村庄里少年儿童的亲密伙伴 76
1.家族关系——本是同根生 76
2.兄弟姐妹关系——手足 77
3.同学关系——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 79
4.邻居关系——远亲不如近邻 79
5.伙伴之间的称呼——不严守辈分 81
乡间生活 82
一、村庄景观 82
1.缕缕炊烟的消淡——人烟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 82
2.早晨锻炼与养鸟——生活的闲适 83
3.少年儿童生活中的遗憾——谁与鸟儿问答 84
4.生活中的时尚——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85
二、道德之流传 86
1.说书——“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86
2.道德演义——口耳相传、亦庄亦谐 87
3.时代变化与道德演义——不会“超越道德、超越悲剧、超越文化” 88
三、生活节奏 89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何尝不是一种自己的日子自己过的幸福 89
2.季节性的张驰和从众——再多些激情和雅气 89
3.节制——小日子的过法 91
4.天——没有绝对的权威 91
5.明比暗较和不甘沉默——“沉默是孬种” 92
6.回味和咀嚼——对平凡生活的过滤 93
7.生活习惯——季节性与不多做讲究 93
8.打招呼——沟通方式 94
四、农村生活环境 95
1.居住环境——随便中有讲究 95
2.行为随意性大——家门口的英雄 96
3.语言环境——口头禅 96
五、乡间的道德榜样 97
1.行走坐卧讲究的士绅和家族长——解放前 97
2.集体制下的干部与劳动——解放后 98
3.自己对自己负责——改革开放后 100
家庭 101
一、家庭关系 101
1.家庭结构的变化——由“讲究”到“方便和随便”再到无可奈何 101
2.父母和儿子家的关系——不平等下掩盖着的亲情 102
3.女人不上席——待客规矩 104
4.男权制道德体系的微妙——太阳往往挂在家庭的半边天上 104
5.长老制道德体系的危机——老年人另外意义上的逍遥 105
6.家庭是一台戏——婚丧嫁娶是唱大戏 106
二、家庭生活规矩 107
1.吃饭坐位规矩——讲究上首 107
2.住房尊卑规矩——堂屋与上房 107
三、家庭的道德空气 109
1.婆媳关系——家庭关系的分水岭 109
2.兄弟关系——手足不如衣服 110
3.老大哥——老大的尊崇地位 110
4.家庭关系里面的弯弯饶——大风起兮云飞扬 111
5.儿子的特殊地位——母亲与妻子的争夺战 112
6.少年儿童——爱的拉锯战 113
7.对孩子在家庭中教育的思考——孩子与家庭互为映射 114
四、家庭革命的微妙 115
1.男人和女人的地位——东方女性的智慧 115
2.哲学和哲学家难断家务事——跳蚤结论 116
3.妇女与儿童——妇女的地位拴在儿童身上 117
语言 119
一、语言方式 119
1.语言直率——不是温文尔雅 119
2.日常生活语言——“过” 120
3.口头禅——使用频率最高,叫板 120
4.在客人面前——尽量文雅 122
5.吓唬孩子——教育的传家宝 122
6.说话的命令口吻和训斥口吻——另外一种方式的关心与爱护 123
7.“孩子”——特定涵义 123
二、语言的改变与人的改变 124
1.改变人的关键是先改变语言——文化同化和道德同化 124
2.人们对文雅语言的态度——受敬重而不属于自己的语言 125
3.学生使用“双语”——“文明语言”和方言,普通话和土语 125
三、小学生作文语言分析 126
1.作文语言——书面语 126
2.作文中的语言转换——方言土语与书面语 128
3.作文的方言表达——语言还原 130
4.语言体系和人格发展——语言是一种资格与教养 132
少年儿童的生活 133
一、家庭中的孩子 133
1.孩子是家庭的珍宝和艺术品——没有孩子生活就没有底气 133
2.孩子的名字——小名、大号和家谱 134
3.称呼——亲切、尊敬与庄重 134
4.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意义——维持家庭动态平衡 135
5.孩子和家庭游戏法则——一切皆缘法 136
6.父母对孩子未来的安排——“爹欠儿一个媳妇”,“儿欠爹一口棺材” 137
7.计划生育——“男女有别” 138
二、儿童的发育与成长 139
1.营养——非“布衣”之“食肉者” 139
2.快乐的孩子——父母将沉重留给了自己 139
3.精神食粮——猫怕老鼠,狼和羊是朋友,黑老大潇洒,鬼风采绝人 140
三、少年儿童的经济收入与消费 141
1.爷爷奶奶——细水长流的“老银行” 141
2.爸爸妈妈——“算帐银行”和“转帐银行” 142
3.其他亲属——“人情银行” 142
4.亲戚——“综合银行” 142
5.跑腿钱——奖赏 142
6.压岁钱——常例 143
7.生意人家的孩子——人少钱多,影响大 143
四、今日的洒扫应对 143
1.孩子的职责——学校与玩耍 143
2.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只能嘱咐叮咛 144
3.要懂事——好孩子 144
4.家庭生态系统——为人之道 146
5.孩子成长的矛盾——不再那么听话 146
五、对儿童道德发展有不良倾向的因素 148
1.对儿童的引诱——商店和小商品 148
2.打麻将——耳濡目染 148
3.看电视——眼蒙雾,心蒙尘 149
4.游戏机——“吃孩子的老虎” 149
5.说话的口头禅——“骂人文化” 149
六、知识与人格 150
1.两类知识——做事谋生的知识和立身处世的知识 150
2.小人与君子的二合一——野蛮躯体,文明精神 150
3.单一文化——人的断裂 151
4.儿童知识的获得和智慧的启迪——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综合过程 151
5.道德在于各种关系之中——学校只是一个关系体系 153
6.读书——学校应该给孩子的一生受用无穷的品质 153
7.人格榜样——实际的人和物、观念的存在都能够成为人格榜样 153
玩耍人生 155
一、玩耍是少年儿童的生命 155
1.玩耍支撑少年儿童的生活——玩耍将孩子的生活连成一体 155
2.少年儿童没有闲暇——玩耍生存 156
3.玩耍的内容——就这样成长 158
4.玩耍的意义在玩耍本身——为自己而玩儿 158
5.走路也是一种玩耍——用全身一切器官走路 159
6.玩耍面前人人平等——抹平了少年儿童的一切差别 160
二、在学校的玩耍 161
1.抓紧一切机会玩耍——一切都具有玩耍的意义 161
2.两种快乐——玩耍的快乐(原始快乐)与学习的快乐(发展快乐) 162
三、两种趣味横生的玩耍 163
1.扑蜻蜓——心儿与蜻蜓齐飞 163
2.捣马蜂窝——胆儿共黄蜂一色 164
四、不同季节的玩耍——自然的教育 165
1.春季的玩耍——清明垂柳的风韵 165
2.夏季的玩耍——孩子的兴致高得就像天上的太阳 167
3.秋季的玩耍——中秋月亮的清韵 170
4.冬季的玩耍——天寒心热 172
教育 175
一、乡间对教育的理解 175
1.教育——上学(学习)与管教(品行) 176
2.教育是一乘车——开往何方 177
3.教育——农民实际生活以外的“势力范围” 177
4.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副教育或落人口实 178
5.教育的中心——学习成绩 179
6.老师和学校的“教育”事务——在单调中变化着师生的气质 179
7.农村教育——何方神圣来负责 180
二、对教育的思考 181
1.制度化教育的尴尬和自然化的教育——教育的科举实质 181
2.教育的核心是文化——学校教育培养的是文化人吗 182
3.教育要培养双文化人——最传统的人才是最现代的人 183
三、道德教育 184
1.培养少年儿童对文明生活的希望——“生活”观 184
2.道德教育与世界——“世界”观 185
3.道德教育与人生境界——“人生”观 186
4.个人修养——修养观 187
老师 188
一、老师在乡间的地位 188
1.乡间社会结构——乡间英雄座次怎么排 188
2.官员和农民——天与地 189
3.老师和医生——先生行(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物) 191
4.村官——一方神圣 192
5.谁也不比谁高尚——没有文化和道德的区别 193
二、对老师的看法 194
1.不上不下——没啥,不孬 194
2.校长是高于老师的官——学校是校长的思想领航 194
三、老师的结构 194
1.老师的社会关系复杂——农民底色 194
2.老师是职业——只是职业 195
3.老师生活的二重性——乡间生活意义的提高 195
4.老师并不是特殊的道德角色——既可仰视,又可平视,还可俯视 196
四、对老师称呼的变化 197
1.先生——老师不是先生 197
2.同志——Mr.Smith和Mz.Smith 197
3.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无可计较与无可奈何 198
五、老师的语言 199
1.文雅语言和方言土语并用——“双语”特征 199
2.老师不能使学生带走语言——俺与我 199
学校 201
一、学校在农村的地位 201
1.小学的归属——拴在地方政府腰带上的把戏 201
2.学校改造不了乡村文化——支撑农村文化和道德的不是学校 203
3.农村生活中的另外一种文化——人祸 204
4.文化平面——人与人之间没有文化素养上的差异 205
二、农村学校 206
1.平静的世界——外面风雨交加,这里毛毛细雨,只有心的跳动 206
2.靠良心教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07
3.单文化部落——对学校的概括 207
4.学校与乡民——学校生活情调与乡民生活情调一致 207
5.上学的目的——个人前途与长大的地方 208
6.孩子道德发展——不完全在上学结果之列 208
7.偏于保守的道德气氛——守本分 209
8.学校影响不了乡间事务——学校和村庄之间是一座狭窄的桥连接 210
9.少年儿童——一半是家庭的孩子,另一半是学校的学生 210
三、学校的线索只应该有一个 211
1.学校——学校就是学校 211
2.老师和学生——学生就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 212
3.学校到底要以什么为教育——智慧和做人 213
四、学校和农村社会的思考 214
1.农村学校不具有文化辐射力——不能以地方学校衡量地方文化 214
2.学校——农民的墙头草 214
3.学校与农民实际生活的关系是间接的——为学生的“上学”而存在 215
五、学校教育的持续性作用何在 216
1.可持续发展——上学前后的生活变化 216
2.黄鹤——嘹亮的叫声叫给谁 217
3.不必悲哀——生活的游戏规则 218
4.小学——人之初 218
上学 220
一、家庭为孩子上学做的准备 220
1.费用——不算太沉重 220
2.桌椅板凳和学习用具——学生的辎重 221
3.红领巾——学生身份的象征 221
4.劳动工具——用时带来,用过带走 221
5.自己上学——从来如此 222
二、一个学生的特征 222
1.退学的学生——褪色、凋谢的花朵 222
2.学生的言谈举止——不离自己的生活和玩耍 224
3.学生的穿戴打扮——既象样又不会十分爱惜 225
三、作息制度 226
1.作息制度及其批判——早操和早读的取消 226
2.早操和早读——受过正规教育的特征和痕迹 227
3.学生作息制度——对农民生活有意识的影响 229
4.到校——喜欢学校 230
四、学生提前较早到校的原因 230
1.学生的灵魂在学校里——精神家园 230
2.农民有空闲——松弛的生活节奏 230
3.中间的时间间隔长——不紧张 231
4.家离学校很近——轻车熟路 231
5.学生不干家务活儿——职业学生 231
6.家长和老师不干预——任自然 232
7.学生早到学校后的活动——快乐的玩耍 233
五、儿童间冲突的处理 234
1.冲突是正常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活力 234
2.老师、家长和学生对冲突的态度——道德教育的典型事件和人际关系的特殊体现 235
六、教育的中心到底在哪里 236
1.两套不同的教材——教育部教材和省教育厅教材 236
2.寒暑假作业和试卷——省、市、县、乡镇“四坐大山”共同作用于学校和学生 236
3.学校对“教育”的操作——曲折、灵活地执行上级指示 237
4.分数——大浪淘沙淘出的金豆子 238
5.教育的中心何在——学校、老师、学生到底是教育中的什么角色 238
七、教材 238
1.教材——应该是教育的集中表现或者精华 238
2.主课与副课——反教育和反道德 239
3.副课——对儿童发展作用大于主课 239
4.教育的真正提高——把所有的课程开齐即可 240
八、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册)各科教材枚举 240
婴幼儿养育 251
一、婴儿养育 251
1.传统养育——梦花生女,梦果生男 251
2.女人养孩子——“养不教,父之过” 252
3.对孩子的护佑——叫魂 253
4.沙土育婴——人是从土里面爬出来的 254
二、幼儿养育 255
1.看孩子——哄孩子 255
2.养育孩子的道理——一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 256
3.产婆术(生命的正当途道)——剖腹术(生命的非正当途道) 257
4.孩子这样长大——任自然 258
5.对待孩子——爱护、哄骗、吓唬 259
6.儿歌——“蚂嘎子,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259
7.孩子的贵贱二重性——贵得像宝,贱得像草 260
8.孩子金贵起来了——家庭的喜怒哀乐系于孩子?康快乐之上 261
三、幼儿园 262
1.育?子”已经不仅仅是?妈妈的事情了 262
2.幼儿园的生存——维持 263
3.幼儿教育在?孩子过两种生活——家庭生活和集体生活 264
后六段小学 266
一、学校 266
1.学校概况——自成一体的生活单元 266
2.学校布局——花草、操场、挺拔的杨树和为生活增添滋味的花椒树 268
3.学校的生活——自然、真实 269
4.对学生生活的理解——心中的蓝天 271
5.作息制度——日升而上学,日不落而下学 273
二、从作文看学生的生活 274
1.趣事——生活趣味处处有 274
2.幻想——对生存范围以外和生活常规以外事情的渴望 275
3.钓鱼——不是姜太公 275
4.户外活动和结伴活动——自然与智慧 275
5.假期作业——任务 277
6.对外面的世界的想望——只能想望 278
7.开学前的兴奋——又要回到学校 279
三、学生作文实录 279
1.小学生作文——暑假趣事 279
2.中学生作文——暑期的“极乐世界” 284
四、学生的自我介绍 286
1.3~6年级小学生——家庭、朋友、爱好、感受 286
2.小学生喜欢的事情——能够与人玩耍,家人的关心 293
3.小学生不喜欢的事情——受人轻视与冷落 293
五、后六段小学在村庄的方位示意图 294
六、后六段小学平面示意图 295
生活中的新与旧 296
一、服饰的变化 296
1.服装——遮羞布与文化载体 296
2.婚装——红德与白德 297
3.新旧交替——渐变 301
二、家庭用具和道德变化 302
1.新的锅碗瓢勺交响乐——老曲新奏 302
2.饭锅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从大锅饭到小锅饭,从大合唱到独奏 302
3.碗碟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饭吃得少了,药吃得多了 304
4.瓢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使用葫芦瓢的良苦用心 305
5.炉灶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解放妇女儿童 306
6.坐具卧具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找不到坐太师椅的感觉 307
三、对新用具的思考 309
1.塑料生活和塑料文化——快餐文化和快餐道德 309
2.辨证思考——抹平了文化,抹平了道德 310
四、老话题 312
1.乡间的一些“老话题”和少年儿童的知识——时代精神的体现 312
2.粮食——一切生活和道德的参照物 312
3.为什么叫北“斗”星——“李白斗酒诗百篇” 313
4.什么是“双千顷牌”——孩子的精神世界尚没有烟火气息 313
5.“三寸金莲”——是多长 315
6.公里——抑或是公理 315
7.你有家兄吗——长大挣钱 315
8.“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危机——文化殖民和文化消亡的危险 316
9.榜样——城市堪为榜样吗 316
五、乡村文化 317
1.政府的宣传活动——例行公事 318
2.大众传播媒介——消磨时间 318
3.地方戏和说书——劝善 318
4.婚丧嫁娶——生活、道德、教育的综合和集中性文化 319
5.过节——生活的有意思气氛 320
6.鬼神之事——离地三尺有神灵 321
7.基督教和天主教——洋道德入主乡间 322
8.禁忌——生活道德 323
9.吵架——生活不能没有热闹 324
10.上坟——生又何乐,死又何苦 324
11.养花草和鸟——生活的点缀 325
12.庙会——熙熙攘攘,来来往往 325
六、学校与农村文化 326
农民生活及其变化 327
一、生活的变化 327
1.积累、固定与变化——生活在于经验 327
2.生活规矩和家畜以及庄稼一起变化——对人习性的考验 328
3.教育——速成式和批发式 330
二、农民生活光怪陆离的变化 330
1.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解放了肢体 330
2.生活变化的正副两个方面——柴米油盐酱醋茶农药和民众素养 330
3.闲暇——何以陶冶性情 332
4.农民仍然靠体力生活——农民生活的根本手段没有变化 332
三、劳动 333
1.劳动——农村生活的支柱性原则 333
2.劳动是一个复杂的观念——对农民的集中概括 333
3.学生对劳动不热心——须转化劳动的意义 335
四、对农民生活的思考 336
1.农民整体生活不取决于自己本身——时代的恩赐 336
2.农民的尴尬生活——集体制是农民生活的出路 336
3.教育应该为农民的生活负责——教育应当由国家承担 338
4.教育不能决定农民的生活——教育不是最后的因素 339
五、农村 340
1.自身蕃衍——农村的集中意义 340
2.狼来了——与狼共舞而不是打狼 340
3.农业已经不是最后的生活保障——今天的孩子可能成为历史上最感沉重的一代 341
4.农民的达观和无可奈何——孩子将来的生活不取决于农民自身 342
5.天不会塌下来——农民的希望和生活哲学 343
6.时代改变了农村生活的中心——经济就是道德 343
7.农民气质需要转化——诗人和艺术家 344
六、农村的新生活靠什么样的人来营造 345
1.教育要唤醒民众——觉悟 345
2.教育不能解决农村少年儿童将来的生活出路——不动的土地和驿动的人 346
七、农村生活的三大变化 347
1.解放前——土地生活中心,传统道德和个人修养,教育是高于生活的奢侈享受 347
2.解放后——粮食生活中心,集体庇护和劳动道德,教育是生活一部分,半普及且廉价 348
3.改革开放后——经济生活中心,个人负责和经济道德,教育被当作生活方式,普及却昂贵 349
八、教育和道德的关系有分离的倾向 351
九、人并没有变化 352
光阴如水又如火 354
一、上学、星期天、假期——生活的形式和生活的意义 354
二、孩子是生活的造化——生活造化着孩子 356
三、生活是流水——像火一样燃烧着的流水 357
四、寒假里——用心中的火把水烧开 364
五、老师的一天——心中的火像流水一样慢慢地行走 373
站起来看教育——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文化思考 379
一、教育百年轨迹 379
(一)现代化的启蒙与教育演绎——古今东西文化交汇 379
1.现代化与学术文化指导——百年轮回 379
2.教育演绎和“五四”精神——“文艺复兴” 380
3.教育与文化前提——新旧两种道德情怀 380
(二)教育的新演绎与现代化——文化、科学、人、时代、本土化 381
1.对现代化的再思考——时代道德 381
2.社会主义教育演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382
3.教育的形而下思维和形而上思维——“处士横议” 384
4.传统、后现代、创新的教育思考——“继承”、“创新”与“思想” 386
5.教育中的声音与民主精神——基本道德 387
6.“完善的人”——“人的全面发展” 388
7.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本土化 391
二、教育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道德与艺术的结合 392
(一)对教育的艺术定位——教育思维 392
1.教育的艺术定位——教育就在于提升人的境界 392
2.人本主义——儒比德、道物化、佛顿悟 392
3.道德与艺术合一——美即善 393
(二)做人、智慧与文化——教育内容 394
1.人的风采——人之为人 394
2.智慧——德性之体现 394
三、教育是人的文化化——人是文化 395
(一)民族文化与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95
(二)时代精神——教育追求 397
四、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干预 398
五、制度化教育的尴尬 399
1.思想、精神与境界——教育的精髓 399
2.自然的教育——人与物感应 401
参考文献 402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母亲传承给孩子的四季生活》千早译;(日)麻希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经典沐心 第2卷 智慧卷》宋伟 2016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你活成什么样,什么就是生活真相》张军霞 2018
- 《吉林省志 卷2 大事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2002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上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钢琴谱》聂耳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