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佛教通史  第2卷
中国佛教通史  第2卷

中国佛教通史 第2卷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赖永海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214063948
  • 页数:5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圣凯潜心佛学,专攻净土宗,有较高的佛学修养和造诣。本卷对涅槃学派、智论学派、成实学派、毗坛学派、地论学派、摄论学派等佛教主要学派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指出各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以及传承,各学派的经典以及主要理论思想,以及各学派与其他学派的关系。书稿理论性和思辨性强,说理透彻,语言明白,体现出作者较为深厚的佛学修养。情况以及著名学者的佛学思想。书稿揭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触、接纳以及本土化的过程。
上一篇:佛藏 14下一篇:规矩的修行
《中国佛教通史 第2卷》目录
标签:通史 主编

第一章 南北朝佛教与王朝世族 1

第一节 南北朝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1

一、南朝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1

二、北朝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6

第二节 南朝帝王的佛教信仰及其佛教政策 9

一、刘宋诸帝与佛教 9

1.武帝刘裕与佛教 9

2.文帝刘义隆与佛教 11

3.孝武帝刘骏与佛教 18

4.明帝刘彧与佛教 21

5.顺帝刘准与佛教 23

6.刘宋诸王与佛教 23

二、南齐诸帝与佛教 25

1.高帝萧道成与佛教 26

2.武帝萧赜与佛教 27

3.东昏侯萧宝卷与佛教 28

4.南齐诸王与佛教 29

三、梁代诸帝与佛教 37

1.武帝萧衍与佛教 37

2.简文帝萧纲与佛教 38

3.元帝萧绎与佛教 41

4.昭明太子与佛教 45

5.梁代诸王与佛教 47

四、陈代诸帝与佛教 49

1.武帝陈霸先与佛教 50

2.文帝陈蒨与佛教 51

3.宣帝陈顼与佛教 53

4.后主陈叔宝与佛教 54

5.陈代诸王与佛教 57

第三节 北朝帝王的佛教信仰及其佛教政策 59

一、北魏诸帝与佛教 59

1.道武帝拓跋珪与佛教 59

2.明元帝拓跋嗣与佛教 61

3.太武帝拓跋焘与佛教 62

4.文成帝拓跋濬与佛教 66

5.献文帝拓跋弘与佛教 69

6.孝文帝元宏与佛教 70

7.宣武帝元恪与佛教 74

8.孝明帝元诩与佛教 76

9.孝庄帝元子攸与佛教 78

10.北魏诸王与佛教 79

二、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与佛教 83

三、北齐诸帝与佛教 85

1.文宣帝高洋与佛教 85

2.武成帝高湛与佛教 90

3.后主高纬与佛教 92

4.北齐诸王与佛教 93

四、西魏诸帝与佛教 95

1.文帝元宝炬与佛教 95

2.恭帝元廓与佛教 97

五、北周诸帝与佛教 99

1.明帝宇文毓与佛教 99

2.武帝宇文邕与佛教 101

第四节 梁武帝其人及其佛学思想 103

一、梁武帝的佛教信仰及其奉佛活动 103

1.梁武帝的佛教信仰 104

2.梁武帝的奉佛活动 110

二、“真神论”与灵魂说 126

三、梁武帝对中国佛教发展方向之影响 143

第五节 南朝世族与佛教 148

一、琅玡王氏与佛教 149

二、陈郡谢氏与佛教 155

三、吴国张氏与佛教 164

四、庐江何氏与佛教 170

五、吴郡陆氏与佛教 172

六、汝南周氏与佛教 174

第二章 西行求法高僧及其贡献 180

第一节 两晋西行求法高僧 180

一、竺法护、康法朗 181

二、于法兰、于道邃、竺佛念 184

三、慧常、进行、慧辩、昙猛 187

四、法领、法净、慧叡 190

第二节 法显大师西行及其贡献 195

一、法显大师生平 195

二、法显大师西行的过程 202

1.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203

2.西域记游 203

3.天竺记游 204

4.师子国记游 209

5.海路归国 209

三、法显大师对中国佛教义学、律学的贡献 210

第三节 法显的同行者 213

一、慧景、道整、慧应、慧嵬 213

二、智严、宝云 217

三、慧简、僧绍、僧景、慧达 224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西行求法高僧 227

一、智猛、道嵩、昙纂等 227

二、昙无竭、僧猛、昙朗 234

三、竺法维、释僧表 236

四、法盛、慧览 239

五、道普、法献 241

六、道药、宋云、惠生、法力 243

第三章 大乘般若学的传入与流行 252

第一节 鸠摩罗什与两晋般若经典的传译 252

一、《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的翻译 252

二、鸠摩罗什其人 258

三、鸠摩罗什的译经活动 260

四、鸠摩罗什的著述 265

五、鸠摩罗什的佛学思想 265

1.空与中道 265

2.智慧与慈悲 268

3.法身与净土 271

4.大乘与小乘 273

六、罗什的弟子 278

七、僧叡生平及其佛学思想 279

1.般若学 280

2.般若与禅定 283

3.般若与佛性 284

八、鸠摩罗什与中国佛教 289

第二节 般若经典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思想 290

一、《摩诃般若经》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思想 290

1.大乘与小乘 291

2.一切皆空 294

3.六度 300

二、《金刚经》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思想 304

第三节 两晋时期的般若学者与般若学流派 309

一、两晋时期的般若学者 309

二、六家七宗 311

1.本无宗 312

2.本无异宗 314

3.即色宗 315

4.心无宗 320

5.缘会宗 322

6.识含宗 322

7.幻化宗 323

第四节 僧肇及其佛学 324

一、僧肇的生平 324

二、僧肇的著述 325

三、僧肇的佛学 326

1.物不迁论 326

2.不真空论 329

3.般若无知论 332

4.涅槃无名论 341

四、僧肇与中国佛学 347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典翻译 351

第一节 刘宋时期的佛典翻译 352

一、竺难提、沮渠京声的佛典翻译 354

二、佛驮什、伊叶波罗的佛典翻译 359

三、求那跋摩、僧伽跋摩的佛典翻译 360

四、沙门畺良耶舍、沙门昙摩蜜多的佛典翻译 370

五、求那跋陀罗的佛典翻译 379

六、沙门功德直、释道严等的佛典翻译 389

第二节 萧齐时期的佛典翻译 392

一、昙摩伽陀耶舍、摩诃乘的佛典翻译 392

二、僧伽跋陀罗的佛典翻译 393

三、达摩摩提、求那毗地的佛典翻译 395

四、释昙景、释法化的佛典翻译 399

第三节 梁、陈时期的佛典翻译 399

一、曼陀罗的佛典翻译 400

二、僧伽婆罗的佛典翻译 402

三、王子月婆首那、沙门须菩提的佛典翻译 405

第四节 真谛的佛典翻译 407

一、真谛的生平及其译经活动 408

1.真谛所学及来华经过 408

2.富春译场 410

3.重归建康设译场 413

4.颠沛流离遇萧勃 413

5.由豫章至晋安设译场 415

6.至梁安郡设置译场 418

7.复返广州设译场 423

二、真谛翻译的经论以及著述 425

1.真谛翻译经论以及著述总数 425

2.《佛性论》 428

3.《遗教经论》 430

4.《决定藏论》、《无相思尘论》、《解捲论》 434

5.《无相论》 435

6.苏公望补充的八种 437

三、真谛译籍、注疏编年 440

第五节 北魏、东魏的佛典翻译 441

一、释昙曜、沙门吉迦夜、昙摩流支的佛典翻译 442

二、菩提流支的佛典翻译 444

三、勒那摩提的佛典翻译 454

四、佛陀扇多的佛典翻译 459

五、瞿昙般若流支的佛典翻译 462

六、毗目智仙的佛典翻译 466

七、释法场、达摩菩提的佛典翻译 470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经典 472

第一节 《维摩诘经》的汉译及其基本内容 472

一、《维摩诘经》的汉译本 472

二、《维摩诘经》经题的含义及其结构 478

三、《维摩诘经》的核心内容 486

1.无住为本 486

2.如来种 488

3.不二法门 491

4.唯心净土 493

第二节 《楞伽经》的汉译及其基本内容 496

一、《楞伽经》的汉译本 496

二、《楞伽经》经题的含义及其结构 499

三、《楞伽经》的唯识思想 504

1.诸识生灭 504

2.藏识境界 509

3.五法差别 513

4.就五法相辨三自性 516

5.就阴界入辨二无我 517

四、《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 518

1.立如来藏的因由 519

2.五性差别 520

3.别辨一阐提 523

4.如来藏与八识 524

五、《楞伽经》的涅槃思想 527

1.涅槃差别 527

2.驳外道涅槃 529

3.如来“非常非无常” 530

第三节 《大乘起信论》的翻译及其基本内容 532

一、《大乘起信论》的翻译 532

1.隋唐经录关于《大乘起信论》译者的记载考辨 533

2.《大乘起信论序》的真伪 540

3.转引《四论玄义》之说质疑 549

二、《大乘起信论》的结构 552

三、一心·二门·三大 554

四、本觉与本不觉 559

五、真如无明互熏与体用合一 564

人名索引 5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