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历史的诗意言说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研究
历史的诗意言说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研究

历史的诗意言说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闫立飞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06885871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历史小说的文体研究专著,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经历了一个从历史、演义与小说的移位与互动到“回归传统”与“师从外国”的过程。本书研究论述了这一过程和构筑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发生的基本框架,系统地从理论和文学史的角度进行了充分探讨,具有较高的的学术价值。
上一篇:安徒生童话 2下一篇:以巴黎为借口
《历史的诗意言说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研究》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发生的基础 12

第一节 历史与小说——中国小说文体与传统史学的关联 13

一、文言小说文体与历史 13

二、白话小说文体与历史 19

三、中国小说文体观念与历史 24

第二节 演义与史诗——“新小说”的现代性 27

一、吴趼人对历史演义的现代性改造 27

二、曾朴对史诗性历史小说的尝试 32

三、“新小说”的现代性 38

四、小结:传统到现代的过渡 42

第三节 演义与历史小说—传统演义的现代转化 43

一、胡适、钱玄同关于演义的论争 44

二、鲁迅对传统演义的现代转化 48

三、传统演义现代转化的两个层次 52

第四节 “疑古”与“释古”——新史学观念与现代历史小说 54

一、梁启超的“新史学” 54

二、胡适与顾颉刚的“现代新史学”观念 57

三、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学观念 60

四、新史学观:从疑古到释古 63

五、新史学观念与现代历史小说文体 65

第二章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与本土资源 70

第一节 神话与起源——现代神话体的历史小说 71

一、人类起源的现代“神话” 71

二、世俗化的“神话”英雄 77

三、英雄的“复活” 80

四、神话“爱情”的悖论 84

五、英雄与爱情:现代神话体历史小说的原型结构 86

六、小结:重建文化精神的家园 89

第二节 戏拟与影射——现代讽拟体的历史小说 91

一、“油滑”与“求真”:对历史讽喻的不同认识 92

二、认同与批判:历史态度的分歧 97

三、“独取”与“杂取”:对“典型”的不同理解 102

四、“婉曲”与“直斥”:现代讽拟体历史小说的传统 107

第三节 再续传奇——现代传奇体的历史小说 109

一、传奇概念的流变 109

二、传奇与史传 113

三、传奇小说文体的现代转化 118

四、传奇的现代仿作 122

五、女性发现与现代仿传奇体历史小说 125

六、传奇的现代拟写 129

七、文人传统与现代拟传奇体历史小说 131

八、小结:认同与重构 136

第四节 历史的危机叙述——现代演义体的历史小说 137

一、重述历史:演义的现代回归 138

二、危机叙事:现代演义体历史小说的文体特征 144

三、末世感受:现代演义体历史小说的意义 148

四、小结:历史与现实的共在 151

第三章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与外来影响 153

第一节 历史内面的发现——现代心理学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 154

一、范式的转变 155

二、性与创造 157

三、欲望的展示 160

四、梦幻的现实化 164

五、历史内面的发现 166

第二节 “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发生的日本因素 169

一、两篇同主题的文章 169

二、“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 173

三、主观体验与客观创造:影响的两种效果 178

第三节 “纯粹的历史小说”——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史诗特征 181

一、西方历史小说方法和观念的引入 182

二、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批评与反思 184

三、历史的发掘 187

四、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史诗性特征 191

第四节 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抒情色彩 194

一、文章之美与牧歌色彩:“抒情诗的小说” 195

二、生命的诗性体验: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抒情诗性 199

三、复仇中的成长与死亡:《铸剑》的诗性特征 203

四、复仇中的决断与担当:《伍子胥》的诗学艺术 209

五、小结: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 217

结语 219

附录:小品中的历史——现代历史小说中的小品文体 232

一、历史小品的兴起与创造 232

二、讽喻与“故事化”中的现代性 238

三、“战斗”与“闲适”交错的叙事文体 244

主要参考文献 248

一、中文研究著作目录 248

二、外文研究著作(包括翻译著作)目录 257

后记 2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