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焕国主编;张正文,张达文,戴永桢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303016651
  • 页数:312 页
图书介绍:
《生理学》目录

一、体育教育专业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任务 1

绪论 1

二、人体基本的生理特征 2

三、内环境的稳态 2

四、人体机能调节的概述 6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与机能 9

一、细胞膜的结构 9

第一章 兴奋及其传播 9

第一篇 兴奋与肌肉的收缩 9

二、细胞膜的机能 10

第二节 细胞的兴奋与生物电现象 12

一、细胞的兴奋与兴奋性 12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4

第三节 兴奋的传播 17

一、兴奋在细胞内的传导 17

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19

一、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22

第二章 肌肉的收缩与工作 22

第一节 肌肉的收缩 22

二、骨骼肌的收缩原理和过程 24

三、肌肉收缩的形式 27

第二节 肌肉的工作特征 31

一、肌肉工作的力学特征 31

二、肌肉的机械功与机械效率 35

三、运动与肌肉酸痛 38

第三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40

一、骨骼肌纤维的研究及类型 40

二、快肌与慢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及机能特征 41

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43

四、运动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45

五、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变化 48

二、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 51

第一节 概述 51

一、物质代谢的概念 51

第三章 物质代谢 51

第二篇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51

第二节 糖代谢 53

一、糖的主要作用 53

一、脂肪的主要作用 53

二、糖的消化、吸收及去路 54

三、糖的代谢 54

第三节 脂肪代谢 58

二、脂肪的消化、吸收及去路 59

三、脂肪的代谢 60

第四节 蛋白质代谢 60

一、蛋白质的主要作用 60

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60

三、蛋白质的代谢 61

第五节 代谢产物的清除 62

一、尿的生成 62

二、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66

三、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70

第一节 概述 73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73

第四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73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74

三、基础代谢 78

第二节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78

一、肌肉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 78

二、肌肉活动的三种供能系统 79

一、人体正常体温 84

第三节 体温 84

二、产热和散热 86

三、运动时体温的变化及调节 88

第三篇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90

第五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90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机能的概述 90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 91

一、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91

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93

三、中枢抑制 95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97

一、感觉生理 97

二、感觉的传入途径 106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机能 107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09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09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11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14

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15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17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概述 117

二、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20

第六章 体液调节 122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概述 122

一、甲状腺 124

第二节 主要内分泌腺及其激素的功能 124

二、胰岛 125

三、肾上腺 126

四、脑垂体 127

五、性腺 129

第一节 肺通气 134

一、通气器官 134

第七章 肺通气与肺换气 134

第四篇 氧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134

二、通气的动力与呼吸运动 135

三、肺容量 138

四、肺通气量 139

第二节 肺换气 140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 140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141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42

第一节 氧和二氧化碳的载运 143

一、血液的组成 143

第八章 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143

二、血液的功能 147

三、血量 147

四、氧和二氧化碳的载运 148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152

一、心肌的生物电变化 152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153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155

一、各类血管的机能 160

第三节 血管的机能与血压 160

二、血流量和血流阻力 161

三、动脉血压 161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164

第九章 氧的供应与气体运输的调节 166

第一节 运动时氧的供应 166

一、需氧量 166

四、氧亏和氧债 167

三、最大摄氧量 167

二、摄氧量与耗氧量 167

第二节 氧运输系统功能的调节 169

一、肺通气的调节 169

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71

第五篇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175

第十章 条件反射 175

第一节 条件反射的形成 175

二、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 176

一、建立条件反射的实验方法 176

三、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基础 177

四、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177

第二节 条件反射的抑制 178

一、非条件性抑制 178

二、条件性抑制 178

三、条件性抑制的生物学意义 180

第三节 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机能与动力定型 180

一、分析与综合机能 180

第四节 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 181

二、大脑皮层的动力定型 181

二、第二信号系统在形成条件反射中的作用 182

一、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182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183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条件反射本质 183

四、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183

第二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184

一、泛化阶段 185

二、分化阶段 185

三、巩固阶段 185

四、动作自动化 186

第三节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86

一、大脑皮层的适宜兴奋状态 186

二、反馈信息的作用 187

三、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 187

五、排除内外环境的干扰 189

第一节 决定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因素 190

一、运动强度 190

第十二章 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 190

二、运动密度 191

三、运动时间 191

四、练习的次数 191

第二节 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合理安排 192

一、循序渐进 192

二、波浪式的冲击 192

三、负荷的性质 192

二、心率曲线法 193

第三节 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评定 193

一、平均心率法 193

三、心率指数法 194

第十三章 青少年、女子的解剖生理特点 195

第一节 生长发育 195

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95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96

三、青春发育期 198

一、运动系统 199

第二节 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 199

二、氧运输系统 201

三、神经系统 204

第三节 女子的解剖生理特点 205

一、运动系统 205

二、氧运输系统 206

三、月经周期 207

第四节 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 208

一、力量素质 208

二、速度素质 210

三、耐力素质 210

四、灵敏素质 210

五、柔韧素质 210

第十四章 运动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212

第一节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 212

一、赛前状态 212

二、准备活动 214

第二节 工作适应过程 215

一、产生工作适应过程的原因 216

二、影响工作适应过程的因素 217

三、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217

第三节 稳定状态 218

第四节 疲劳 219

一、疲劳发生的原因 220

二、疲劳与运动 222

三、判断疲劳的方法 222

四、消除疲劳的方法 224

第五节 恢复过程 225

一、恢复过程的阶段性变化 226

二、超量恢复 226

三、整理活动 228

四、疲劳与恢复过程的年龄特征 228

第十五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230

第一节 力量素质 230

一、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因素 231

二、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 232

三、发展力量的原则 233

四、几种力量训练方法及评价 235

五、力量与性别、年龄 236

第二节 速度素质 237

一、决定速度的生理基础 237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239

第三节 耐力素质 240

一、有氧耐力 240

二、无氧耐力 247

第四节 灵敏与柔韧素质 248

一、灵敏素质 248

二、柔韧素质 249

第十六章 主要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 251

第一节 周期性练习的生理特点 251

一、跑 251

二、游泳 253

三、滑冰 256

第二节 非周期性练习的生理特点 257

一、体操 257

二、武术 258

三、投掷 260

第三节 混合性练习的生理特点 260

一、球类 260

二、跳跃 262

一、身体成分 263

二、定量负荷试验 263

第十七章 体育锻炼和训练效果的评定 263

第一节 形态变化的评定 263

二、心脏形态 265

三、运动器官的形态 266

四、胸廓的形态 267

第二节 机能变化的评定 267

一、安静状态的机能评定 268

三、极限负荷试验 270

第三节 体力工作能力(?)试验 271

第六篇 实验指导 272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272

实验二、骨骼肌的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273

实验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测定 275

实验五、反射时的测定 280

实验六、反射弧的分析 280

实验七、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 281

实验八、去大脑僵直 282

实验九、毁坏小白鼠一侧小脑的观察 283

实验十、毁坏鸽半规管的影响(示教) 283

实验十一、胰岛素低血糖试验 284

实验十二、兔胸内负压的观察(示教) 285

实验十三、肺容量和肺活量的测定 285

实验十四、屏息时间的测定与肺泡气的分析 286

实验十五、肺通气量、摄氧量、需氧量和氧债的测定 289

实验十六、运动时能量消耗的测定 291

实验十七、血红蛋白的测定 292

实验十八、脉搏和动脉血压的测定(附:心率无线电遥测) 293

实验十九、蛙心搏动过程的观察和描记 296

实验二十、影响心输出量因素的分析 297

实验二十一、蛙心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299

实验二十二、最大吸氧量的间接测定法 299

实验二十三、肌肉力量的测定 301

附录 303

实验二十四、机体疲劳的简易测定法 303

一、生理实验常用药物 303

实验二十五、?(?)试验 305

实验二十六、积极性休息效果的观察 306

二、生理实验常用生理代用液 308

三、动物的麻醉 309

四、常用生理参数旧制计量单位和国际单位制换算表 310

五、度量衡对照表 310

主要参考书目 3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