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学语文教学资料选辑  高中第2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料选辑  高中第2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料选辑 高中第2册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惟翰,陈钟梁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6170125X
  • 页数:526 页
图书介绍:
《中学语文教学资料选辑 高中第2册》目录

目录 1

前言 1

一 猎户(吴伯箫) 1

1.作者简介和对作品思想主旨的争议 1

2.是“写人为主”的散文吗? 3

3.结构和线索 5

4.巧妙的过渡和伏笔照应 8

5.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 10

6.为何把董昆的猎豹故事放在最后写? 13

7.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 14

8.对作品的意见 16

二 土地(秦牧) 18

1.作者简介 18

2.作者谈《土地》 19

3.关于主题 19

4.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色 20

5.艺术构思的主要手法 21

6.《左传》中有关重耳的记载 23

7.对一个长句的研究 24

8.对“野人与之块”注释的质疑 26

9.原稿和修改稿对照示例 27

10.作者答问 33

三 樱花赞(冰心) 36

1.作者谈《樱花赞》 36

2.叶圣陶谈《樱花赞》 37

3.平凡的题材如何获得了新意 37

4.关于结构 38

5.描绘樱花的技巧 40

6.象征手法的运用 43

7.借景抒情的特色 44

8.对“瑞雪灵峰”一解 46

四 秋色赋(峻青) 48

1.作者简介 48

2.时代背景及写作过程 48

3.命题的含义 50

5.补注与质疑 51

4.作者谈文章中的写景 51

6.文章的立意 55

7.为何要引欧阳修的《秋声赋》 56

8.布局营构 58

9.艺术特色 61

五 “老虎团”的结局(谢雪涛) 63

1.作者简介 63

2.作者谈《“老虎团”的结局》的主题与谋篇 63

3.时代背景 66

4.我军对布防严密的“老虎团”采取什么对策? 67

5.凶狠顽强的“老虎团”,为什么终于被歼灭? 68

6.写作特点 70

六 词二首(毛泽东) 73

1.《沁园春·长沙》的时代背景 73

2.补充注释与质疑 74

3.析句“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75

4.上阕中的情与景 79

5.对下阕的理解 80

6.“携来百侣曾游”二句在词中的作用 81

7.“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意义 82

8.对“曾记否”三句的理解 83

9.《长沙》的艺术特色 86

10.《水调歌头·游泳》的时代背景 87

11.补充注释 87

12.《游泳》上阕的思想意义 88

13.《游泳》下阕的奇妙想象 89

1.作者简介 91

七 一月的哀思(李瑛) 91

2.时代背景 92

3.解题 93

4.作者谈写作经过 94

5.全诗的结构 97

6.全诗的基本感情 98

7.第二章的结构特色 99

8.作品怎样抒写群众等待总理灵车的场景 101

9.作者答问 102

10.作品怎样描绘周总理的形象 106

11.作者谈本诗的艺术特色 109

八 王贵与李香香(李季) 115

1.作者简介 115

2.本诗发表以后 115

3.全诗故事梗概 116

4.长诗的线索 117

5.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117

6.青年农民王贵的形象 118

7.农村少女李香香的形象 121

8.反面人物崔二爷 122

9.长诗的情节构思 123

10.信天游 126

11.什么叫“比兴” 126

12.艺术特色 127

九 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 129

1.一篇记述性说明文 129

2.本文的三个特点 129

3.什么是“景泰蓝”? 130

4.顺序说明——“言之有序”的典范 131

5.制作工艺示意 133

6.本文第四段的写法讨论 134

7.有详有略,重心突现 135

8.鲜明的语言特色 136

一○ 眼睛与仿生学(王谷岩) 139

1.仿生学简介 139

2.本文内容简介 140

3.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141

4.“人的眼睛”列表简析示例 145

5.本文语言特色 146

6.仿生学新课题举隅 147

7.什么叫“信息”? 148

一一 人类的出现(李四光) 150

1.作者简介 150

2.文章的缘起 151

3.补充注释 152

4.本文属于何种说明文 155

5.说明的行文顺序 155

6.结构特点 156

7.说明方法 158

8.语言特点 161

一二 农作物抗病品种的培育 165

1.课文有关常识介绍 165

2.补充注释 167

3.说明顺序和组材方法 170

4.说明方法 172

5.本文属于何种说明文 175

1.时代背景 177

一三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 177

2.关于文学大众化问题 178

3.结构形式 180

4.怎样对待民族的和外国的文化 180

5.怎样论述科学地对待我国古代文化 183

6.为什么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 185

7.中心思想 185

8.写作特点 186

1.作者简介 188

一四 崇高的理想(陶铸) 188

2.补充注释 189

3.怎样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 191

4.本文的论证特点是什么 192

5.怎样论证“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的 193

6.怎样论证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 194

7.怎样论述理想与世界观的关系 196

8.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 196

9.写作特点一瞥 197

1.时代背景 200

一五 拿来主义(鲁迅) 200

2.“拿来主义”指什么 201

3.关于主题的争议 202

4.关于结构的争议 204

5.关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07

6.关于“抛来”和“抛给”的争议 208

7.关于“拿来”和“送来” 209

8.对三种错误态度的批判 210

9.冷嘲热讽的杂文语言 213

10.对“喻证”的导议 217

11.在新形势下如何理解“拿来主义” 219

一六 祝福(鲁迅) 223

1.关于作者的小说 223

2.时代背景 224

3.补释与质疑 225

4.对祥林嫂形象的评析 235

5.祥林嫂结局何以这样悲惨 238

6.鲁四老爷形象评析 245

7.小说中的“我” 259

8.小说的主题 261

9.艺术特色 264

10.作者的话 268

一七 荷花淀(孙犁) 270

1.作者的作品简介 270

2.作者谈《荷花淀》 271

3.对主题的争议 273

5.通过对话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275

4.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 275

6.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79

7.写情——独特的艺术风格 281

8.作者的反批评 284

一八 母亲(高尔基) 286

1.作者介绍 286

2.《母亲》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87

3.《母亲》的素材来源 289

4.作品的时代背景 290

5.作品的发表 291

6.母亲的成长道路 293

7.母亲思想发展的脉络 294

8.人物的自我感觉、幻觉和心理活动 297

9.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色? 299

10.母亲的行动仅是出于对儿子的爱吗? 301

11.母亲形象的典型意义 302

12.写作特点 302

13.谁是作者笔下的“母亲”? 305

1.《水浒传》的作者 307

一九 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307

2.《宣和遗事》对《智取生辰纲》的记载 308

3.《智取生辰纲》斗争的性质 309

4.文章的线索 310

5.对杨志人物形象的评析 312

6.小说为何侧重写杨志一方面? 314

7.吴用等好汉怎样智取生辰纲的? 314

8.艺术特色 317

9.评金圣叹批“生辰纲之失”的原因 321

10.评金圣叹批关于黄泥冈上的斗争 323

二○ 劝学(荀况) 327

1.作者简介 327

2.荀子文章的特色 328

3.“劝”是什么意思? 329

4.关于结构层次的争议 330

5.本文的中心论点 332

6.从三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333

7.比喻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335

8.关于用喻的争议 336

9.对注释的商榷 340

10.对节录的异议 342

二一 鸿门宴(司马迁) 343

1.“鸿门相争”的背景 343

2.关于作品思想教育意义的争议 345

3.关于结构的争议 347

4.刻划人物性格的五个特色 349

5.对课文注释的争议 351

6.归纳通假字、活用词、一词多义 359

7.作品的败笔和糟粕 361

二二 琵琶行(白居易) 363

1.写作背景 363

2.对主旨和社会意义的争议 365

3.对主人公出场的描写 368

4.出色的音乐描写及其作用 370

5.音乐描写和琵琶女身世的内在关系 376

6.对“同是天涯沦落人”两句理解的争议 379

7.对注释的争议 381

8.江州司马为何穿“青衫”? 385

二三 石钟山记(苏轼) 387

1.石钟山概况 387

2.石钟山名的由来 388

3.谋篇布局的特点 390

4.对“夜探石钟山”看法的争议 392

5.“焉”字用法和三种特殊句式 396

6.对注释的争议 397

7.苏轼游石钟山的路线 401

2.《梦溪笔谈》简介 404

1.作者简介 404

二四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 404

3.注释和质疑 406

4.《采草药》的中心 411

5.《采草药》的艺术特点 411

6.《采草药》的说明方法 412

7.《雁荡山》的中心 413

8.《雁荡山》的艺术特点 413

9.《雁荡山》的说明方法 416

1.作者简介 418

二五 五人墓碑记(张溥) 418

2.本文的历史背景 419

3.补注与质疑 420

4.写作特点 439

5.总评 443

二六 狱中杂记(方苞) 444

1.作者和《狱中杂记》 444

2.作者被捕、囚禁和写作本文的时间 444

4.作者为何写本文的争议 446

3.关于“古文义法” 446

5.疑难字词句的补释 449

6.写作特点 450

7.对注释的商榷 453

8.对“作而言曰”的“作”的争议 456

9.“朱翁”、“余生”是谁? 457

10.“僧某”是什么意思? 459

11.本文的局限性 459

1.作者简介 462

二七 梅花岭记(全祖望) 462

2.时代背景 463

3.关于结构的讨论 465

4.“忠烈遗言”的内容是什么? 466

5.文章紧扣“忠烈”二字落笔 466

6.史可法为何称得上是民族英雄? 468

7.关于末段议论中心论点、论据的争议 469

8.末段作者对“冒其未死之名者”是否贬抑? 471

9.疑难字词句补释 473

10.扬州史公祠的对联 474

11.史料两则 475

二八 病梅馆记(龚自珍) 477

1.作者简介 477

2.评注与质疑 478

3.对评梅标准的争议 484

4.对封建统治者扼杀人才的控诉 486

5.“疗梅”的决心 487

6.关于本文的主题 487

1.作者简介 490

二九 谭嗣同(梁启超) 490

2.谭嗣同简介 491

3.谭嗣同生活的历史背景 492

4.对谭嗣同的评价 493

5.谭嗣同为何要忠于光绪皇帝 494

6.对“酬圣主”的看法 494

7.关于谭嗣同视死如归的问题 495

8.两面三刀的袁世凯 496

9.本文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497

10.语言特点 499

11.写作特点 501

三○ 与妻书(林觉民) 504

1.烈士生平简介 504

2.本文的写作经过 505

3.烈士夫人陈意映简况 506

4.补充注释 506

5.全信的写作思路 513

6.艺术特色 52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