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冶铸史  上
中国冶铸史  上

中国冶铸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前军著
  • 出 版 社:香港荣誉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3
  • ISBN:9629291231
  • 页数:422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冶铸史 上》目录
标签:冶铸

绪论 1

一、铸造生产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及世界古代冶铸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1

目录 1

二、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产生及在世界古代冶铸史上的地位 6

三、中国古代冶铸技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最终落后的历史原因 11

四、中国古代冶铸史研究方法初探 16

第一章 冶铸生产技术的草创和成熟——原始社会和夏代 29

第一节 早期冶铸技术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29

一、原始文化和夏代事迹述略 29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三、制石技术与早期冶铸技术的产生 34

四、制陶技术与早期冶铸技术的产生 35

一、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所反映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冶铸历史 39

第二节 早期冶铸技术的草创和成熟 39

二、文献记载中的夏代冶铸历史 44

三、早期冶铸遗物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46

四、夏代冶铸遗物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50

第三节 原始社会和夏代各古代民族的冶铸生产 73

一、古代民族与中国冶铸史研究 73

二、东方夷族冶铸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77

三、西北戎、羌族冶铸技术的兴起和繁荣 78

四、南方蛮、越族冶铸技术的产生 82

五、北狄、东胡先民的冶铸生产 85

第四节 早期铜器的基本类型与研究 92

一、生产工具 92

二、兵器 95

三、礼器 98

四、装饰品和生活用具 102

第五节 早期冶铸技术概貌 104

一、采矿 105

二、合金冶炼 107

三、铸造技术 113

四、早期冶铸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117

第二章 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广泛传播——商代和西周时期 122

第一节 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社会历史因素 122

一、商、西周事迹述略 122

二、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政治因素 123

三、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军事因素 132

四、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农业因素 137

五、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手工业因素 140

六、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经济因素 142

第二节 商、西周时期冶铸生产概要 150

一、商代冶铸生产 150

二、西周时期冶铸生产 158

三、商、西周冶铸生产的劳动方式 172

第三节 商、西周时期中原四裔各古代民族的冶铸生产 181

一、东夷、淮夷冶铸生产的繁荣和衰落 183

二、羌、戎、狄诸族冶铸生产的繁荣 188

三、扬越冶铸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195

四、巴蜀冶铸技术的兴起、繁荣和衰落 200

五、燕、亳、孤竹冶铸生产的发展 210

一、采矿冶炼 221

第四节 商、西周冶铸生产的基本状况和生产工艺过程 221

二、铸造工艺 232

三、商、西周时期重要的冶铸遗址 238

第三章 铁器的使用和青铜冶铸业的继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247

第一节 铁器的使用和青铜冶铸业继续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 247

一、春秋战国事迹述略 247

二、封建制度的建立促进冶铸技术的继续发展 248

三、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促进作用 253

四、兼并战争的促进作用 259

五、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66

第二节 早期铁器和铁器冶铸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72

一、早期铁器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 272

二、战国中晚期铁器的大量使用 279

三、冶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82

第三节 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嬗变和新的繁荣 297

一、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和嬗变 297

二、礼器、兵器、工具 301

三、生活用具 305

四、钱币 310

五、我国古代早期的金银器铸制 317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冶铸生产概况 323

一、秦和西戎 323

二、楚和蔡、曾等国 334

三、晋和魏、赵、韩、虢、郑 348

四、齐、鲁诸国 358

五、燕和中山 365

六、吴越地区 371

七、东胡、肃慎、山戎 380

第五节 青铜冶铸技术的进步和大型矿冶、铸造遗址的发现 400

一、铸造工艺的新发展 400

二、青铜冶铸生产实践的理论总结——“六齐法则” 404

三、青铜深加工和热处理、冷处理技术 408

四、大型矿冶、铸造遗址的考古发现 411

第四章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冶铁技术的深入发展——汉魏时期 423

第一节 铁器冶铸技术深入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 423

一、汉魏事迹述略 423

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促进冶铸生产的发展 424

三、盐铁官营的历史作用 427

四、地理环境对冶铸生产发展的影响 431

五、社会经济发展对冶铸生产的促进作用 436

第二节 汉魏时期冶铸生产发展的基本状况 444

一、汉初民营冶铁业的发展 444

二、汉武帝盐铁官营和铁官作坊的设置 447

三、东汉中期以后豪强集团经营冶铸业 454

四、汉魏时期冶铸生产的管理机构 459

五、汉代冶铸业的基本状况 464

第三节 汉魏时期冶铸生产的伟大成就 476

一、天文仪器 476

二、生活用具 481

三、兵器 490

四、农具、工具 496

五、钱币 500

六、金银器制作 511

第四节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冶铸生产的基本状况 518

一、昆明、滇、夜郎等族 518

二、骆越、西瓯 534

三、粤地越族和南越、闽越和东瓯 541

四、匈奴、乌桓 553

第五节 汉魏时期冶铸技术的基本状况与发展 566

一、冶炼技术 566

二、叠铸工艺和铁范、铜范 574

三、热处理技术、铸铁脱碳钢和炒钢 579

四、汉代冶铸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584

一、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事迹述略 594

第一节 冶铸生产持续广泛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 594

第五章 冶铸生产的持续广泛发展——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594

二、分裂局面影响冶铸生产的全面发展 596

三、社会经济与冶铸生产的广泛发展 598

四、民族大迁徙与冶铸技术的传播 602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冶铸生产的基本状况 607

一、两晋和南朝 607

二、十六国和北朝 611

三、隋唐五代 620

第三节 冶铸生产广泛发展的成就 636

一、钱币 636

二、佛教、道教的传播与冶铸生产 651

三、天文仪器 664

四、铜镜 666

五、兵器 671

六、礼乐器 673

七、金银器 677

第四节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冶铸生产的发展与进步 690

一、夫余、勿吉、渤海、高句丽 690

二、西域诸城国 694

三、柔然、铁勒、回纥、突厥、吐谷浑 706

四、吐蕃 710

五、岭南地区 713

六、南诏 717

七、与国外的技术交流 718

一、熔炼技术和铸造工艺的进步 725

第五节 冶铸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725

二、铸铁技术的深入发展——灌钢技术 728

三、机械制造业的进步 731

第六章 冶铸生产的全面发展和广泛交流——宋元时期 735

第一节 冶铸生产全面发展和广泛交流的社会历史因素 735

一、宋元事迹述略 735

二、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 738

三、冶铸技术的交流融汇 743

第二节 两宋冶铸生产的基本状况 751

一、采冶地区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 751

二、官营冶铸业的衰落和民营冶铸业的兴盛 758

三、兵器生产规模的扩大 763

四、天文仪器和礼器 767

五、金银采冶和金银器制作 770

六、宗教文物 774

七、钱币 777

第三节 蒙古民族冶铸生产的肇建和元代冶铸生产 787

一、蒙古民族冶铸生产的肇建和发展 787

二、冶铸生产的管理 792

三、民营冶铸业的发展 797

四、天文仪器和礼器 800

五、火器的产生、钱币和宗教文物 803

六、金银器制作 808

第四节 契丹、女真和党项民族冶铸生产的肇建和发展 813

一、契丹、女真和党项民族冶铸生产的起源和进步 813

二、天文仪器、礼器、兵器和铜镜 823

三、金银器制作 828

四、钱币 832

五、宗教文物 837

六、云南和岭南少数民族的冶铸生产 840

第五节 宋元时期冶铸技术的全面发展 845

一、熔炼鼓风技术 845

二、湿法冶铜技术 852

三、铸造工艺的进步 854

四、灌钢、百炼钢和炒钢 856

五、冶铸技术文献刊行的社会意义 858

第七章 冶铸生产的缓慢发展和停滞不前——明清时期 863

第一节 冶铸生产缓慢发展和停滞不前的社会历史因素 863

一、明清事迹述略 863

二、封建专制政治统治对冶铸生产发展的影响 864

三、封建专制文化统治对冶铸生产发展的影响 874

四、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影响 878

五、冶铸工匠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884

第二节 明清时期冶铸生产基本状况 891

一、明清时期的冶铸工匠 891

二、明清政府管理冶铸生产的职官机构 894

三、明清时期的官营冶铸业 896

四、明清时期的民营冶铸业 900

五、清兵入关前满族的冶铸生产 907

六、明清时期农民起义军的冶铸生产 910

第三节 明清时期冶铸生产的成就 914

一、绚丽多彩的宗教文物 914

二、火器制造与冷兵器的衰落 919

三、礼器和天文仪器 928

四、钱币 933

五、生产和生活用器 941

六、金银矿冶和金银器制作 944

第四节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冶铸生产及我国与海外的交流 949

一、西北地区蒙古族、维吾尔族和藏族 949

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953

三、我国与海外的交流 957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冶铸技术和近代技术的传入 961

一、宋应星《天工开物》与明清铸造技术 961

二、采矿生产和有色金属冶炼技术 973

三、灌钢、炒钢、锻造和热处理技术 980

后记 9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