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虚拟学习社会研究
虚拟学习社会研究

虚拟学习社会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裘伟廷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0453671
  • 页数:45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内容有虚拟学习社会的概念、虚拟学习社会的构成、虚拟学习社会的运行机制等。
《虚拟学习社会研究》目录

导论:走进“虚拟学习社会” 1

第一章 虚拟学习社会的概念 4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会研究的背景 4

一 学习化社会 4

二 虚拟社会 12

三 网络教育 18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概念与性质 22

一 虚拟学习社会的界定 22

二 虚拟学习社会性质特点 30

第三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研究对象 34

一 研究对象的提出与特点 34

二 虚拟学习社会与现实学习社会的关系 39

第二章 虚拟学习社会的构成 44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形成因素 44

一 虚拟学习社会形成的内部因素 44

二 虚拟学习社会形成的外部条件 48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基本构成 52

一 虚拟学习社会的系统构成 52

二 虚拟学习社会的社会构成 57

第三节 虚拟学习者的特征和培养 62

一 虚拟学习者的内涵 62

二 虚拟学习者的特征 67

三 虚拟学习者的基本素质 71

四 虚拟学习者的社会化 75

第三章 虚拟学习社会的运行机制 81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规范建设 81

一 虚拟学习社会的建设项目 81

二 虚拟学习社会的建设原则 84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 88

一 虚拟学习社会的动力机制 89

二 虚拟学习社会的支撑机制 93

三 虚拟学习社会的保证机制 96

第三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运行规律 98

一 虚拟学习社会运行的外在规律 99

二 虚拟学习社会运行的内在效应 105

第四章 虚拟学习社会的生态环境 114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会生态环境基础 114

一 虚拟学习社会生态环境的含义 114

二 虚拟学习社会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 118

三 虚拟学习社会生态环境的基础 123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会生态环境的技术基础 126

一 虚拟学习社会应用的主要技术 126

二 基于Internet的网络技术 131

三 虚拟现实技术 138

第三节 虚拟文化环境 142

一 虚拟文化环境概述 142

二 虚拟文化环境的构成 148

三 虚拟文化环境的作用 152

第四节 虚拟信息环境 156

一 虚拟信息环境概述 156

二 虚拟信息环境品质 160

三 虚拟信息环境相关问题 163

第五节 虚拟语言环境 168

一 虚拟语言的构成 168

二 虚拟语言环境的影响力 173

三 虚拟语言环境对虚拟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176

一 虚拟学习社会交互概述 179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会交互的意义及作用 179

第五章 虚拟学习社会的交互 179

二 虚拟学习社会交互的意义 182

三 虚拟学习社会交互的特点 185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会交互的内容与模式 188

一 虚拟学习社会交互的内容 188

二 虚拟学习社会的交互模式 190

第三节 虚拟学习社会交互的运行 194

一 虚拟学习社会交互的影响因素 194

二 虚拟学习社会的交互障碍 196

第四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情感交互 198

一 虚拟学习社会需要情感交互 199

二 虚拟学习社会情感交互的内涵和特点 202

三 虚拟学习社会情感交互的实现 208

第六章 虚拟学习社会的学习效能 213

第一节 虚拟学习内涵 213

一 虚拟学习社会的学习变革 213

二 虚拟学习的概念 216

三 虚拟学习社会的学习内容和特征 221

一 虚拟学习行为方式 227

第二节 虚拟学习行为 227

二 虚拟学习行为性质 233

三 虚拟学习制度 237

第三节 虚拟学习的学习力 239

一 虚拟学习的学习力概念 239

二 虚拟学习力的提升 245

第七章 虚拟学习社会的社会关系 252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社会关系类型 252

一 一般意义上的虚拟社会关系 252

二 学习意义上的虚拟社会关系 256

第二节 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 259

一 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因素 259

二 虚拟社会关系的特性 263

三 虚拟学习社会中的人际互动关系 269

第三节 虚拟学习社会关系的层次结构 275

一 虚拟学习社会的分层 275

二 虚拟学习社会的权利 280

三 虚拟学习社会的层次构成 287

一 虚拟群体的内涵 295

第八章 虚拟学习社会的群体 295

第一节 虚拟群体概述 295

二 虚拟群体的产生 299

三 虚拟群体的原则 302

四 虚拟群体的规范 305

第二节 虚拟学习群体 308

一 虚拟学习群体的内涵 308

二 虚拟学习群体的特点 310

三 虚拟学习群体的机制 313

四 虚拟学习群体的效应 316

五 虚拟学习群体的类型和模式 320

第三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群体规律 323

一 虚拟学习群体的关系 323

二 虚拟学习群体的群分 328

第九章 虚拟学习社会的组织 335

第一节 虚拟组织概要 335

一 虚拟社会的社会组织 335

二 虚拟组织的运行 341

一 虚拟学习社会组织的类型 343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会组织的类型与特征 343

二 虚拟学习社会组织的结构特征 348

三 虚拟学习社会组织的管理 350

第三节 虚拟学习共同体 354

一 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含义与功能 354

二 虚拟学习共同体的设计 359

第四节 虚拟学习型组织 361

一 学习型组织概述 361

二 虚拟学习型组织概念及特点 364

三 虚拟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368

第十章 虚拟学习社区 373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区的形成 373

一 虚拟学习社区的内涵 373

二 虚拟学习社区的形成标志 380

三 虚拟学习社区的形成规律 384

四 虚拟学习社区的特色 388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区的功能 392

一 虚拟学习社区的功能分类 392

二 虚拟学习社区的教育功能 398

一 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特点 405

第三节 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 405

二 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策略 408

三 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管理 410

第十一章 虚拟学习社会的问题及控制 412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会问题的概念 412

一 虚拟学习社会问题的来源 412

二 虚拟学习社会问题的认定 414

三 虚拟学习社会问题的特征 418

一 虚拟学习社会问题类型的界定 422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问题类型 422

二 虚拟学习社会的基础问题 424

三 虚拟学习社会的磨合问题 426

四 虚拟学习社会的失范问题 430

五 虚拟学习社会的病态问题 434

第三节 虚拟学习社会的控制 439

一 虚拟学习社会控制的原则特性 439

二 虚拟学习社会控制的方法 442

余论:虚拟学习社会是乌托邦吗 448

参考文献 453

返回顶部